八十年的错误印象:其实日本天皇从未宣布过投降


说到抗战胜利,中国人都有一种固有印象,也就是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因为有此印象,所以中国人也一直不理解,为什么日本从不对犯下的滔天罪行反思和道歉。

实际上,如果我们重新阅读日本天皇当年发表的诏书,就会发现,诏书从头到尾,从未提到“投降”一词。

诏书满篇写的是什么呢?

首先,日本人发动战争,完全是出于好心,是为了“同享万邦共荣之乐”,是为了“东亚解放”,原来他们是来“拯救”我们的,却得不到我们的“理解”。 “至如排斥他国之主权,侵犯他国之领土”,他却说“固非朕之本志”。他的部队战靴踏在他国的土地上烧杀掠抢,却不是他本来的想法。意思是:我去“解放”你,你举双手欢迎就好,偏要拼死抵抗,结果造成了我“排斥他国之主权,侵犯他国之领土”,这能算是我的责任吗?

其次,对于战争的描述,只讲到与英美之间的作战,所以,到1945年战争结束,不过是“交战已阅四载”,它只打了四年的战争,完全无视了中国人民以及亚洲其他各国人民漫长的艰苦抗战,以及付出的无数生命。

第三,对反法西斯国家的控诉。停战的原因是“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也就是美国在日本本土扔原子弹。他只看到了别的国家在他的土地上轰炸,避而不谈他在被侵略的国家惨无人道地杀戮。

第四,停战的目的是保护日本人,“如仍继续作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好歹后面还附赘了一句,“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也许只有这一句话,带有些许歉意。

第五,诏书在字面上,一字不提投降,只是说接受《波茨坦公告》。


所以,从整个诏书,我们既看不到他要真心投降的意愿,又看不到他对侵略罪行的反思和道歉。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有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印象呢?这是因为当时的媒体是通过字面的描述辗转理解的。既然他说接受《波茨坦公告》,而“公告”的最后一条明确说明:“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也就是说,他接受中美英提出的要求,但出于日本天皇的“尊严”,不能提“投降”这个词,这也算是变相宣布投降了。

但如果我们反过来理解,中美英要求他宣布投降,他却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只是委婉地说接受“公告”, 实际上还是没有接受“公告”。就像某甲打了某乙,调解人要求某甲向某乙道歉,某甲对调解人说:“嗯,你说的对。你说的话我接受。”这就算道歉了。

可见,诏书连句软话都没说。最大的问题是,中美英居然就放了日本天皇一马。

放了他一马的结果是什么?

结果就是:八十年过去了,日本政府居然一直不肯道歉!

如果当初,必须要求日本天皇严格按照《波茨坦公告》,明确宣布无条件投降,或许会有完全不一样的结局。

战争已经过去了八十年,我们还能等到日本的道歉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2

标签:历史   印象   错误   日本天皇   诏书   波茨坦   他国   无条件投降   公告   战争   日本   作战   字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