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龙这个人,从小在湖南桑植长大,那地方山多水多,他家是白族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他1896年出生,早年没啥正经营生,就跟着马帮跑江湖,颠沛流离那种。十岁那会儿,家里给他娶了个童养媳,叫徐月姑,比他大七岁,这在旧社会挺常见的,早早定亲图个稳当。后来他们圆房,生了个闺女贺金莲。贺龙长大后,赶上军阀乱战的时代,他从底层士兵干起,凭着胆大心细,一路升到营长,再到镇守使那种位置。1927年,他参加南昌起义,从那以后就正式加入红军队伍,成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将领。
贺龙的早年婚姻挺坎坷的。徐月姑1929年病故了,之前他还娶过向元姑,那是按当地风俗办的丧婚,因为家里遭了土匪祸害,父亲被杀,弟弟被害,得续弦生子传香火。向元姑也走了上海,但没多久就病逝。贺龙还有个妾胡琴仙,出身艺人,他们生了个闺女,但闺女后来在狱中被害。胡琴仙自己被捕,出狱后隐姓埋名,晚年去了成都。这些事让贺龙把精力全扑在革命上,他开辟湘鄂西根据地,当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长征路上也带着队伍北上。1934年,他娶了蹇先任,比他小13岁,出身商人家庭,她妹妹嫁给了萧克。蹇先任生了两个闺女,一个夭折,一个叫贺捷生,是长征中最小的红军战士,才18天就上路。但后来贺龙和蹇先任感情出问题,她去了苏联,两人分手。

1942年,贺龙46岁,在延安当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负责边区防卫和抗日事务。那时候抗日战争打得正激烈,延安条件艰苦,大家住窑洞,吃小米,生活简单。贺龙单身几年,组织上开始操心他的个人问题。西北局组织部长陈正人是个热心肠,他听说贺龙对一些年轻干部的作风有看法,就想给他介绍对象。陈正人看中了薛明,她1916年生在河北霸县一个穷苦农家,原名王爱真,后来随母姓改叫薛明。薛明小时候父亲早逝,母亲拉扯她和姐姐长大,虽然穷,但母亲咬牙让她上学,接受点教育。
薛明思想早熟,1936年就加入共产党,在天津干地下工作,创办妇女刊物,组织妇女抗日。她和叶群是天津认识的朋友,但两人性格大不同,薛明稳重务实,对叶群的一些行为还有过批评。1937年抗日爆发,她带一支青年妇女队伍从天津南下,途经河北河南,一路做宣传动员,到江西后在赣东北干妇女工作,管难民安置和儿童保育。1938年,她去延安,先在中央党校和女子大学学习,1941年当上延安县委组织部长,负责党员管理和基层支部建设,每天处理文件,走访群众,协调抗日生产。

陈正人给贺龙提薛明时,贺龙起初不感兴趣,说小知识分子搞不来。但陈正人坚持,说薛明和别人不一样,对叶群有批评,贺龙觉得见见也行。1942年春,薛明去西北局学习,结束后被陈正人留下汇报延安县组织情况。汇报时贺龙常出现,听取内容,问些部队地方协调的事。几次下来,薛明明白用意,陈正人直接点明贺龙对她有好感。7月31日,两人单独谈,贺龙列出五点相似:都是共产党员,都带兵打仗;薛明母姓王,和贺龙母亲一样;薛明母亲做衣服,贺龙父亲是裁缝;薛明尊重母亲,这和贺龙家重视女性一致。薛明提年龄背景不同,贺龙说生活里能调整。

就这样,他们同意结合。1942年8月1日,在联防军军部窑洞办婚礼,简单得很,桌上红枣花生糖果,都是战士凑钱买的。领导如李富春、任弼时、林伯渠、彭真、陈正人出席,发言肯定两人结合对革命有好处。敬酒时薛明替贺龙挡酒,担心他年纪大身体吃不消,任弼时说薛明护夫有方。婚后贺龙在会议上说,一切献给党,只有薛明是自己的。这事在延安传开,大家觉得贺龙铁汉也有柔情一面。

婚礼后几天,毛主席来探望夫妇俩。他进门看到贺龙头发长没剪,盘在头顶像帽子,就说贺龙肩上责任是不是多了点。贺龙后来明白意思,赶紧剪短头发,觉得轻松了。这调侃在延安成了趣闻,显示毛主席对贺龙的亲近,也提醒他注意形象。薛明在一旁见证了这事,两人后来常提起。

婚后生活,薛明支持贺龙工作,继续在县委干活,贺龙忙军务。1943年,长女贺黎明出生,那时边区医疗差,薛明坚持工作到临产。1945年,次女贺晓明出生,贺龙忙解放战争准备,薛明分娩时没惊动他,在隔壁生,贺龙次日发现,取名晓明纪念薛明坚强。1948年,儿子贺鹏飞出生。新中国成立后,贺龙去西南军区当司令员,薛明在北京市委宣传部任职,两人聚少离多,但保持联系。1955年贺龙授元帅衔,继续军政工作。薛明后来调到贺龙办公室当主任,再到总参军事检察院检察长。
贺龙一生经历多,早年两把菜刀起家,带出一个军,毛主席常赞他忠于党、斗敌狠、联系群众好。他从草根到元帅,靠实干和胆识。薛明从农村姑娘到革命干部,也一步步走来,她在天津地下党当交通员,抗战时南下千里,延安时管组织,婚后还管贺龙生活起居。两人婚姻跨越20岁年龄差,但基于共同信念,互相补台。贺龙朴实直爽,薛明细心稳重,他们生三孩子,家庭虽不富裕,但充满活力。

孩子们长大后,贺黎明和贺晓明搞教育文化,贺鹏飞进军工,当海军中将。贺龙1969年在北京逝世,73岁。薛明独自抚养子女,继续党史整理工作,到2011年在北京逝世,95岁。她晚年丧子,但强调生活不幸更要坚强。这对夫妇的经历,反映革命年代很多人的人生,抛家舍业为国家,个人事放一边。这样的故事现在听来接地气,就是普通人为了大义,咬牙往前走,没啥花里胡哨的。
更新时间:2025-11-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