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的修复技术能这么厉害,不是靠运气,而是从处理最难修的文物入手,一步步积累经验,再加上全流程的细心和人才支撑,才做到现在这样,连外地的重要文物都往这送。
多年来,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专啃“硬骨头”,把最难修的有机质文物研究透了。像竹简、木漆器、丝织品这些东西,埋在地下几千年,拿出来时不是干缩变形,就是糟朽得一碰就碎,在所有文物里修复难度最高。但荆州文保中心就盯着这些文物下功夫,慢慢摸索出了一套管用的技术。比如之前秦家咀楚墓出土的3900多枚竹简,刚挖出来时都处于饱水的临界状态,稍微处理不好就会损坏,他们就用纯净水清洗、无水乙醇脱水加固,还能按照原始叠压顺序一枚枚揭取,最后让3万个文字重见天日,连2300多年前的“乘法口诀”都能完好地展出来。现在这批竹简的修复工作完成了40%,预计2027年能全弄完,这种耐心和技术不是一天两天能练出来的。
而且他们不只会修一种文物,还能根据不同文物的特点调整技术,连外地来的“特殊客人”都能搞定。南京博物院之前送过来16件贝叶经,这些贝叶经是南方少数民族记录文字的东西,送来时都紧紧叠在一起,又薄又脆,和之前修的竹简完全不一样。他们没套用修竹简的乙醇填充技术,而是创新用乙基纤维素来加固,既增强了贝叶经的韧性,又没破坏上面的梵文。现在修好的贝叶经,拿在手里的强度和韧性跟普通树叶差不多,但单一片就要修3个月,可见他们对不同文物的研究多细致。
从挖文物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开始保护,做到了全生命周期呵护,这也是技术高超的关键。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们就跟考古队合作,在发掘现场就给文物做好保护,避免文物在出土后因为环境变化损坏。比如秦家咀楚墓的竹简,挖出来后马上就运到6公里外的文保中心处理,没耽误一点时间。除了现场保护和实验室修复,他们连文物展出时的预防性保护都考虑到了,确保文物在每个阶段都不受伤害。而且他们还在长沙、成都、南昌等8个地方设了工作站,把自己的技术推广出去,帮基层单位解决问题,这样一来,他们的技术经验也在不断积累和完善。
这么高超的技术,离不开一支靠谱的团队。现在荆州文保中心的修复团队平均年龄38岁,既有“大国工匠”吴顺清、“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方北松这样的专家带头,又有年轻力量跟着学。这些人不只是会修文物,还懂历史、懂科学,是“既懂文、又讲理”的多学科人才。比如研究贝叶经修复时,他们得知道贝叶经的历史背景,又要懂化学知识,才能选出合适的加固材料。正是这样的团队,能不断琢磨新技术,解决修复中的痛点,让千年文物能“活”下来,还能让大家看到。
荆州文保中心的技术高超,是因为他们专挑难的做,把有机质文物的修复技术练到了家;能根据不同文物灵活调整方法,不墨守成规;从发掘到展出全程保护,不给文物留任何受损的机会;还有一支懂行又能创新的团队。也难怪全国27个省市、130多家文博单位都找他们帮忙,让上万件木漆器、18万多枚竹简、1100多件纺织品都能“延年益寿”。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