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燕的建兴十年,也就是公元395年,慕容垂打败了西燕之后,因为北魏早些时候不肯给他好马,心里不痛快,就派了他的儿子慕容宝当大将,还加上辽西王慕容农、赵王慕容麟、范阳王慕容德和陈留王慕容绍一起帮忙,总共带了十万兵马,浩浩荡荡地去攻打北魏。
这可以说是后燕这两年里头一回再三发动大军出征了。早先时候,将领们就大多不同意灭了翟魏之后紧接着就去打西燕,毕竟这些年,后燕一直在打仗,实在该停下来喘口气,恢复恢复了。
可这时候离消灭西燕才九个月,而且这次出动的军队人数更多,粮食和草料的需求也大了不少。再加上北魏本就不是前燕的地盘,打不打都行,按理说应该会遇到更多人的反对才是。
奇怪的是,这次发兵居然没人反对,为啥呢?其实就是因为大家觉得北魏比起西燕来,更容易搞定一些。
北魏刚开始建立的时候真是困难重重,要不是后燕帮了拓跋珪一把,他哪能这么快就重建国家呢?
自从拓跋珪重建国家以来,他主要打的大仗,就是把独孤部、贺兰部和铁弗部给并吞了或者消灭了。这里面,独孤部和贺兰部还是和后燕联手才搞定的,说到底,还是后燕唱了主角。
说到铁弗部,虽然拓跋珪是孤军奋战去攻打,但铁弗部的头头刘卫辰,那可是出了名的老打败仗的将军,在后燕的人看来,这事儿根本不算啥大不了的。
甚至还比不上西燕的国王慕容永,在骊山和襄陵两次把前秦军队打得大败,这事儿给人们留下的记忆深多了。
所以到了这时候,后燕的人都觉得,要是没我们,拓跋珪哪能有今天,这让后燕从上到下一直以一种高高在上的眼光看待北魏。
而且啊,在打西燕那会儿,北魏不光没伸手帮忙,反倒一直偷偷抢后燕的地盘,这不就是典型的忘恩负义嘛!所以,慕容垂一说要打北魏,后燕上下立马都赞成。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这么冲动,后燕里也有人清楚拓跋珪的能耐,就好比赵王慕容麟,他以前经常和拓跋珪一起打仗,对他挺知根知底的。
所以慕容麟曾建议慕容垂,把拓跋珪叫来,之后直接把他抓住。
回想起来,那个建议其实挺好的。只可惜慕容麟这家伙,既懂拓跋珪的心思,又是个不忠不义之人,只要对自己有好处,他立马就能把话锋一转,反着来。
就好比说,为了抢功劳,就故意把自己和北魏一起打仗的战绩说大了,而把拓跋珪的贡献给说小了。
慕容垂没亲临前线,怎会清楚拓跋珪和北魏现在的真正底细?所以后燕从领导到士兵,都大大看低了拓跋珪的真实本事。
要是想打败北魏,那肯定得找个打仗厉害的人当头儿,可为啥偏偏让那个打仗不太行的太子慕容宝去呢?
看来慕容垂心里另有打算,毕竟这时候他又生病了。快七十岁的人了,在古代算是很老了,再加上重病缠身,可以说是一天不如一天了。
幸好大致上把前燕的地盘都收回来了,这辈子也没啥好遗憾的了,就是心里还惦记着慕容宝能不能稳稳当当地坐上皇位。
说到底,慕容宝在打仗立功这块儿真是差得太远了,根本比不上他的三个兄弟慕容农、慕容隆和慕容麟。
在动荡的时代,要是没有足够的声望来当皇帝,那结果通常都不会太好。
要是慕容宝死了,他没威望,怎么能管得住那些带大兵的兄弟们呢?更别提别的事情了。
因此,慕容垂没让后燕先恢复实力,就急着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帮太子一把,让他有个能炫耀的战功,所以就让他当主帅去打仗了。
但我心里清楚我儿子的打算,为了让慕容宝风光地赢得这场仗,他调动了足足十万大军,这比打翟魏和西燕那会儿的兵力都多得多,而且全都是后燕建国以来最顶尖的精兵。
对于那些能打胜仗、擅长打仗的将领,只要有可能,都尽量安排去协助太子,这阵容真是太强大了。
想当年,自己二哥慕容儁因为打仗不太在行,老爹慕容皝就让他当了大将军,还给他配了慕容垂和慕容恪两位帮手,结果他们打了个大胜仗,慕容儁也就这么稳稳当当地当上了皇帝。
这样一来,慕容垂心里琢磨着自己能赢,只要慕容宝打赢这场仗回来,他就打算安心把国家大事交给慕容宝了。
不过慕容宝和慕容儁一样,都不擅长打仗,可他却不清楚自己的斤两,还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把这次出兵当成了出去游玩一样。
慕容儁虽然打仗不是特别厉害,但他挺有自知之明,索性就让几个弟弟去大展身手了。
但是慕容宝却不一样,他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而他身边的那些人,能力上哪能和慕容恪、慕容垂相提并论呢?所以,这次出征的结果,真的很难预料。
就好比散骑常侍高湖,他曾对慕容垂进言,说后燕和北魏两家一直亲上加亲,就为了西燕那点事儿大打出手,既没道理也不光彩。再说拓跋珪这人非同小可,咱可不能小瞧了他。
现在慕容宝他们自信心爆棚,很容易栽跟头。要是哪天打了败仗,慕容宝的声望可就一落千丈了,后燕的国力也会跟着下降,这可不是小事儿。
但慕容垂根本没把这事放在心上,就算高湖多次劝说,他也毫不在意,甚至还把高湖的职位给撤了。
得说一下,高欢的曾祖父其实就是高湖。
另一边,慕容宝带领的大军五月就启程了,一路上磨磨蹭蹭,好不容易才抵达了北魏的边界。
听说后燕的军队要打过来,拓跋珪的智囊张衮觉得,后燕刚打败翟魏和西燕,士兵们现在骄傲得很。这次他们又是全国出动,肯定会小看北魏。咱们不如假装弱小,故意让他们更骄傲,然后再找机会,一下子打败他们。
这个提议,拓跋珪一听就赞成了,这也说明,后燕从上到下都不太把北魏放在眼里。
接着,拓跋珪非常果断,立马把部落的人、牲畜和东西都搬到了安全的地方,同时,他还派了人去后秦那里请求帮忙。
这次撤退规模真大,后燕军队一路深入到北魏的内部,结果既没看到敌人的影子,连个百姓的踪迹都见不着。
探子回来报告说,拓跋珪兵分三路撤走了,但我们不清楚他具体走的是哪一路。慕容宝自以为是,觉得拓跋珪肯定是怕自己,逃到离我们后燕最远的西北方向去了。
接着,他就让全军朝西北进发,一直到了五原,收服了那边几个原本听命于北魏的部落,还意外地捡到了一百多万斛北魏没来得及收走的粮食,这下子,缺粮的问题暂时得到了缓解。
粮食现在管够了,所以之前负责运粮的慕容德和慕容绍也就不需要再忙这事儿了,干脆就把他们调回来了。
后来,慕容宝才知道拓跋珪竟然跑到了朔方,他们中间就隔着一条黄河。他急忙带着军队往南赶,在黄河北边扎了营。接着,他们就开始砍树造船,打算渡过黄河去攻打魏国。
说到拓跋珪,他也到了黄河南边。不过呢,他手里的兵没有慕容宝的多。所以,拓跋珪就想了个办法,在岸边插满了旗帜,装出人多势众的样子,好让慕容宝以为他兵力雄厚。
接下来的好几个月,慕容宝一直在忙着造船,没干别的事儿。
不过,他们造了好几个月的船,却一直没能成功过河,反倒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原来,拓跋珪找来了后秦的帮手。到了那年九月,后秦的大将杨佛嵩带着大批援军赶到。人手一多,拓跋珪就开始有所行动了。
一边让人从朔方那边过河到东边,去捣乱后燕的后方,一边又叫之前撤走的人马返回来,分别从北边和东南边给后燕施加压力,再加上拓跋珪亲自上阵对抗,这样一来,就算是把后燕给团团围住了。
之前慕容宝犯糊涂,让慕容德和慕容绍的队伍合并到了一起,结果呢,后燕的大部队被孤零零地留在了朔方以北,连和后面的队伍都联系不上了。
九月底的时候,后燕有些士兵在练习过河时,被大风刮到了河的南岸,结果就被拓跋珪给抓走了。
瞧着那些俘虏,拓跋珪脑子一转,想了个法子,不光用美酒佳肴款待他们,还干脆把他们全给放了。不过,在放他们走之前,他装作不经意地问:“听说你们的老大已经不在了,怎么太子还没带着大军回去呢?”
就凭这句话,把后燕军队的军心给搅乱了,因为在后燕士兵眼里,慕容垂就跟战神似的,而现在他居然走了,大家的士气肯定受到了影响。
接着,拓跋珪继续使劲吆喝,不停地在河对岸大喊,说慕容垂已经不在了,慕容宝还不赶快回去当皇帝的消息。
出兵打仗前,慕容垂就已经生病了,现在和后方完全没消息了,很多人开始真觉得这个传言是真的了,军队的士气一下子就没了。
这时候,有人跟慕容宝说赶紧撤吧,可慕容宝压根儿没听进去。他也不往前打,也不往后退,就在黄河北边愣等着,谁也不知道他到底在等啥。
就在这时,慕舆嵩等慕容麟的部下,他们以为慕容垂已经去世,就商量着想让慕容麟当皇帝。可这事儿没瞒住,最后他们都被杀了。
虽然事情已经平息,但后燕大军里,大家还是忍不住开始互相猜忌。
一旦心里有了猜疑,就再也收不回来了。
慕容宝因为好几个月都没啥事儿干,加上心里老是不踏实,就琢磨着要撤军了。他瞅着天气还挺暖和,黄河也没结冰,就偷偷地把所有船都烧了,趁着黑夜赶紧撤走。
慕容宝觉得黄河不会冻上,所以就没安排后面的部队保护。
可惜慕容宝运气不佳,没过几天,北方猛地冷了下来,黄河竟然一夜之间冻上了。拓跋珪觉得机会来了,就选了两万精兵,骑着马越过黄河去追他们,还吩咐剩下的北魏大军去拦住逃跑的后燕军队。
说到慕容宝,他对后面的情况还一无所知,就慢悠悠地撤退,一直到十一月八日那天,才抵达了参合陂。
到了参合陂,天气突然变坏,风沙满天,走路都费劲,于是大家就在参合陂安了营扎了寨。
可是,慕容宝扎营后,既没找个好地势防守,又没派人出去探探路,接连犯了好几个错,不输才怪呢。
虽然有人给慕容宝提建议,但边上的慕容麟却暗藏坏心,在一旁添油加醋。他明明清楚拓跋珪擅长快速攻击,却告诉慕容宝不用害怕,而那直性子的慕容宝竟然真的相信了慕容麟的话。
由此看来,慕容宝坐的那个位子可真是摇摇晃晃的,连他亲兄弟慕容麟都不瞧得上他,也难怪他的手下会琢磨着要造反呢。
虽然心里清楚拓跋珪可能会偷袭,但现在他觉得慕容垂肯定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他反倒希望拓跋珪赶紧出兵,最好能一举消灭慕容宝他们,这样他就能自己掌控大权了。
就算慕容宝没死在战场上,但他打了败仗,名气大跌,这样自己也有机会抢皇位。因此,尽管慕容宝让他负责殿后,他却偷偷放拓跋珪去抄后燕军的后路。
这可就糟糕了,因为大伙儿都以为慕容麟布下了防线,大本营相对安全了,结果大家反而变得更加大意了。
有了慕容麟的暗中帮忙,拓跋珪很快就溜达到了慕容宝的营地,并且没费多大力气就搞清楚了后燕的军队是怎么安排的。
准备妥当之后,十一月十日的清早,趁着风平浪静的机会,拓跋珪火速指挥大军发起突袭。这时,后燕的士兵们还在梦乡里,一下子被打个措手不及,乱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士兵找不到指挥官,指挥官也找不到士兵。
一慌起来,好多人都往参合陂南边那条小河跑。可前边的人刚停下脚,就被后头的人潮给挤进了河里。这样一来,被踩死和淹死的燕军多得数不清。再加上北魏的另一队大军也到了,后燕的士兵们彻底没了斗志,一个个都选择投了降。
参合陂这场大战,后燕从没输得这么惨过,一万士兵丢了性命,五万成了俘虏,就连太子慕容宝、辽西王慕容农、范阳王慕容德也只是侥幸逃脱,只身保命。
这批被抓的人里头,有好几千个后燕的皇族和大臣,外加一大堆盔甲、装备、粮食什么的。
反倒是负责在后面保护大家的慕容麟,全都安全撤退了,没受一点伤。
说到拓跋珪,他一口气抓了五万人,现在正头疼怎么安顿呢。虽然心里想着把他们变成自己的人,但这些可都是跟着慕容垂打过不少硬仗的老兵,哪会轻易听他的话呀。
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拓跋珪想着把人送回去,好卖个人情给对方。
可拓跋珪的表舅,中部大人王建却说,后燕这次倾全国兵力来打我们,结果却惨败逃跑,他们肯定会跟我们结下深仇大恨。要是放他们回去,下次再交战,我们可就没那么好运了。
现在来看,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他们全都干掉,这样一来后燕就伤筋动骨了,以后打他们也就轻松多了。
拓跋珪觉得有理,就下令全杀了,五万后燕投降的士兵在参合陂被活埋,这成了十六国时候最大的一次屠杀投降士兵的事情。
慕容宝逃回家后才发现,老爹其实还活着呢。而且,慕容垂也已经知道了参合陂那场大败,他明白过来,拓跋珪这家伙可不简单,心里头不由得有点懊恼和后悔。
这次出兵是我一手策划的,虽然其中有我考虑不周和判断失误的地方,但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出在慕容宝身上,他既没本事又小看敌人。
现在慕容垂面临的难题不再是怎样提升太子的声望,而是要琢磨一下,在后燕元气受损的情况下,怎样才能挡住势头正猛的北魏。
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慕容宝非但不觉得愧疚,还厚着脸皮跟慕容垂要兵马,吵着要去打仗,差点把慕容垂给气炸了。
现在北魏准备打仗了,不过带头的不是慕容宝,换成了慕容垂。
尽管慕容垂身患重病,但他心里明白,要是自己不亲自带兵出征,就没人能挡住拓跋珪的进攻了。
为了守住自己的地位和成就,他只能豁出这把老骨头了。
现在朝廷手里没大军了,只能让地方上的军队来帮忙了。
公元395年建兴十年底,就在参合陂大战结束一个月后,后燕赶紧把守在东北的慕容隆和慕容盛的部队,还有在冀州守卫的征东将军平规的军队,全都调了过来。
平规是后燕的大功臣,可他却选择了背叛。说到底,平规不是慕容家的直系,所以权力和好处都没慕容家人多,可能这就是他反叛的缘由吧。
所以他借着这个机会想发更大的财,现在看来得先摆平叛乱才行,不过这次叛乱看起来声势大,实际威胁小。
这次反叛让后燕的问题显露无遗,说白了,后燕能站稳脚跟全靠慕容垂撑着。而且,慕容燕家族一直由慕容部的人掌权,新鲜面孔很难加入进来。这样的政权没有活力,要是没了厉害人物镇着,结果就是垮台。
平规之乱结束后,慕容垂借着平定叛乱的幌子,转头就去攻打北魏了。
后燕的军队是急急忙忙凑起来的,加上之前平规搞的那一出,现在的战斗力跟之前北伐的时候根本没法比。所以,慕容垂就想着给拓跋珪来个突然袭击,打他个措手不及。
说到拓跋珪,他早就听说慕容垂打算往北打,所以早早就做好了防备,只是没想到慕容垂的动作这么快就到了。
慕容垂真是个打仗的高手,只用了短短十六天,就偷偷地把平城给攻下来了,北魏那边都没来得及反应。守城的将领拓跋虔,在这场战斗中牺牲了。
拓跋珪听到这个消息,吓了一大跳,心里也明白过来,慕容垂现在已经变得非常强大,让人害怕。
现在慕容垂率领大军打来,原本雄心勃勃的拓跋珪吓得慌了神,连盛乐都不要了,拔腿就跑,可他却迷茫得不知该逃向何方。
更糟糕的是,拓跋珪这人小气又无情,以前大家只是因为怕他才替他打仗。要是碰到个比他厉害的对手,他那帮手下的忠心可就难说了。
之前被拓跋珪征服的那些部落,现在都开始琢磨着要反叛了,拓跋珪也碰到了他重新建国后最棘手的大麻烦。
哎,后燕这次又没得到老天的帮忙。慕容垂走到参合陂,自己动手拜祭,满眼都是战后的惨状,心里别提多后悔了。再加上他身体一直不好,病魔折磨着他,这次,他实在是撑不下去了。
拓跋珪也得知了这个消息,可他心里没底,所以就没敢继续追下去。
说到慕容垂,他昏睡了十天十夜,醒来后就赶紧让人在平城西北建了个燕昌城,说是能镇住北魏。建完后他就急着带兵回都城,可还没到家呢,人就没了,享年七十岁。
慕容垂去世后,后燕内部就乱成了一锅粥。想抢皇位的清河王慕容会,把立下大功的高阳王慕容隆给杀了。之后,坏事做尽的慕容麟偷偷称帝,然后又跑去投靠范阳王慕容德,打算杀掉慕容德自己当老大,结果却被慕容德给干掉了。
参合陂那一仗,后燕已经伤得不轻,现在内部又老是闹矛盾,再加上北魏在一旁虎视耽耽,灭亡看来是指日可待了。
公元398年,也就是后燕的永康三年,后燕把都城搬到了他们认为是龙兴之地的龙城。这一搬,国家就分成了两块。结果没多久,高家就把皇位给夺走了。
后来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清楚,北魏四处征战,最后把整个北方都给统一了。
可以说,参合陂之战对北魏来说至关重要,就像是它的建国基石。要是这场仗没打,或者慕容垂再多活几年,北魏的寿命可能就不会太长了。同样,后燕也没机会统一北方,毕竟它们的继承人太不靠谱了,最多就是让十六国的乱世再延续一段时间。
更新时间:2025-05-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