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太空战争——为什么超级大国都在拼命上天?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前言

马斯克花费170亿美元收购太空公司频谱,中国联通拿到卫星通信业务牌照。

为什么大国都在拼命上天,开发宇宙?


小提问:你知道星链吗?

(1知道;2不知道)

这是两张‘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给秘书长的照会文件。在2021年7月和10月,美国“星链卫星”先后两次接近中国空间站,使我们被迫实施“机动紧急避碰”。情况万分危急。

关注外太空事件的人不多,听过星链卫星的更少。同一时间,马斯克的火箭公司SpaceX完成最新一轮3.37亿美元融资,投资方为美国巨头谷歌和最大投资机构富达基金,估值突破1000亿美元。开篇事故的主角星链卫星,正是马斯克SpaceX旗下项目。“星链计划”由世界首富马斯克在2014年提出整个项目准备向太空发射总计4.2万颗卫星覆盖全球。2019年首批60颗卫星发射入空至今到2022年年底,马斯克旗下的Space X已成功发射了3500枚卫星。

星链第一阶段计划发射1.2万颗卫星计划如果实现,马斯克将占据“近地空间”的90%。欧洲航天局局长,阿诗巴赫情绪激动地表示:

“由一个人掌控世界上一半的活跃卫星,这‘非常吓人’。事实上,他正在制定游戏规则,世界其他地区,反应不够快!”

这句话,警醒全世界的政府,不能让马斯克一家独大。

在百科网站输入星链计划-Starlink,解释是:

“通过近地轨道卫星群,提供覆盖全球的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

这个解释让人一头雾水。一粒使简单查询其他资料后,大概搞明白了马斯克或者说美国人的真正意图。这种链接“空天地海”的技术,是应对华为5G领域技术超越的布局。

敲黑板!!!

要搞清楚这场超越地球的竞争,我们就要把时钟回拨,从SpaceX成立和发展至今到通讯技术的全球竞争,再深入到太空争霸的各个角落,彻彻底底搞明白美国人的战略。

大家好~这里是厉害财经预言家一粒使。今天和大家聊聊未来之战新型基础通信设施的关键战役,5G之后的决定性里程碑。“太空之战”。

第一章:Space X摊牌了

12月,美国和马斯克彻底摊牌了不装了。SpaceX宣布推出星链计划升级版“星盾”,专门服务国家安全和军事部门,基于现有的星链卫星平台明确提供军事用途(国家安全)。星盾会为军方提供3方面的服务——

  1. 增强对地遥感能力,简单理解就是扫描整个地球;
  2. 实时快速传输通讯数据,简单理解就是地球人一举一动都能被美国军方掌握;
  3. 模块化托管军用载荷,就是说给军方提供供电、通讯、热控、总线等一条龙服务;

作为一个普通人,一粒使为了搞清楚卫星通信。不得不从头开始,把研报、论文和所有可能找到的文件资料都翻了一个遍。故事的一切,要从30年前开始说起,被称为“人类科技史上最宏伟又超前”,但最后轰轰烈烈烧光50亿美元破产的“铱星计划”。

1987年摩托罗拉第一次提出构想,“用7条运行在南北极上空780公里处的轨道,均匀排列11颗卫星总共77颗近地卫星组成网络实现全球通信。”

因为“铱”是元素周期表上排名第77位的元素,所以这个构想后来被叫做“铱星计划”。

不过因为成本问题,最后卫星被减到66颗~~笑~但铱星计划的名字还是保留了下来。每颗铱星重670千克,功率1200瓦,每颗卫星的信道为3480个,服务寿命5~8年。铱星系统如果构建完成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都能被美国人不间断覆盖。海洋、沙漠、高山或者空中,人多或者人少,都能打上电话发出短信,这对于普通人来说只是一种便利,但如果用在国家和军事中,那就是超级利器。

1991年项目正式启动,摩托罗拉花费4亿美元注册建立“铱星公司”,拥有25%的股份和董事会28个席位中的6席。更是给铱星公司做出7.5亿美元的贷款承诺,两家公司还签署了66亿美元的合约摩托罗拉会投入37亿美元研发和制造卫星,另外29亿美元用来经营公司,条件是未来铱星公司的卫星通信系统和技术全部为摩托罗拉服务。

开发了6年以后,1996年铱星公司开始发射人造卫星,用了2年时间计划里的66颗人造卫星发射全部完成,原预算消耗37亿美元的投入,最后足足烧了50亿美元,超支约50%!!!

按照铱星公司那会儿的YY,到2002年卫星电话用户会达到1200万人,占摩托罗拉40%的份额。但是没想到,从1987到2000年无线通信突飞猛进,依靠便宜稳定的基站,固定电话和移动手机成为市场主宰,花费便宜到铱星公司做梦也想不到~~~

铱星公司开业的前半年,依靠3000美元的电话机售价和每分钟3-8美元的话费,“成功”招来了1万名用户。最著名的支持者是当时的美国副总统戈尔,他特地在美国玫瑰园用铱星卫星和白宫打了电话。尽管广告如此张扬,然而过高的定价导致商业化失败,加上每个月4000万美元的贷款利息,铱星公司很快就喘不过气了。

开业后1年半,在1999年8月的时候,铱星申请破产。当时总共才获得了5.5万名用户,距离测算的盈亏平衡线65万用户还差了90%。这不是砍一刀了,这是砍到死也没见着希望。

这件事的连带反应很大,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华为承受了巨大的业务和财务压力。2003年任正非亲自带队谈判,想把华为卖给摩托罗拉甚至在海南喜来登包了一半的房间,准备庆祝卖身成功。75亿美元,100%华为股权,6个华为部门,3个保留在中国,3个吸收去美国。结果当时支持收购的摩托罗拉CEO高尔文,因为铱星计划拖累,导致业绩不好离职。华为的卖身契被新CEO一票否决,彼时就有了著名的《华为的冬天》一书。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命运诡异的安排,才在20年后造就了华为通信王者和5G国际标准颠覆者的奇迹~~

说回摩托罗拉。破产后的铱星还是被很多人盯上了,泛美航空的总裁科鲁西,最后用2500万美元,拿下66颗在轨卫星和12颗备用卫星,算算均价大概才32万美元一颗,真的便宜到炸裂~~

而且转头就和美国国防部谈下5年大合同,每年打款3600万美元。给2万名美国政府雇员提供安全可靠加密的打电话发短信服务。

2001年互联网泡沫的巅峰,铱星公司开始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简单说就是铱星用户可以卫星上网了!!!

但是铱星公司的高层没有预判到互联网的未来。他们觉得就是打打电话发发短信,于是跟政府要了一个网速非常慢(2.4kbps/秒)的频谱。有多慢呢?一张500kb的照片需要几十分钟才能传完黄花菜都凉了呀!~~

2008年铱星又在金融危机期间,推出自己的手机 Iridium9555。紧紧依靠着自己的大客户~~美国政府~~有多紧呢?举个例子,2018年共有11.3名美国雇员使用铱星公司产品服务提供的收入高达1.06亿美元,占了铱星公司五分之一的营收。

这一次铱星算是找对了门路。这种雄伟的计划,不薅政府羊毛怎么可能做得起来呢?

因为不受地理因素的基站影响,所以卫星互联网的小众市场还是很坚挺的。像航海、科学考察、石油勘探、探险救灾等,都需要用它的电话。所以铱星到今天还存活着,但是发展的却不如马斯克的SpaceX好。背后本质的原因是什么?

一粒使觉得大概率是因为火箭发射成本的差异!铱星依靠第三方服务替自己发射卫星,每次发射的成本比SpaceX贵25倍,而且还不算SpaceX的火箭可重复利用,差距自然越拉越大。

所以说马斯克的脑洞确实大,从一开始就抓住了卫星互联网的命门——火箭发射成本!

Space X的故事,要从2002年“美国淘宝”ebay收购“美国支付宝”Paypal开始说起。

马斯克在1999年创建了“美国支付宝”Paypal的前身,但在01年的时候被“兵变篡位”,转头在第二年把公司,以15亿美元卖给ebay。带着分到的1.8亿美元现金,马斯克开启了第三次创业。

财富自由后,马斯克一直混在洛杉矶,和一群航天专家们在一起聊天,无意间得知了“绿洲计划”——

“将适用于太空的植物生长室发射到火星上,这样火星上就能产生氧气,并最终成为人类可能生存的环境”。

听起来很疯狂,但实不相瞒,在“冷战”成功骗了苏联大量资源后,连NASA自己都对太空计划兴趣寥寥,混吃等死在躺平~~

不过马斯克老认真了,在咨询了坎特雷尔,一名航空专家后,他带着最好的朋友雷西(Adeo Ressi)前往莫斯科准备购买俄罗斯人的洲际弹道导弹来实现绿洲计划。作为马斯克的好朋友,雷西一直给他看各种火箭爆炸视频,美国的、俄罗斯的、欧洲的,目的就一个。

~~劝他不要浪费钱~~

但是多方联络后,马斯克还是约到了“NPO Lavochkin”(拉沃契金设计局)这个俄罗斯国企。按照俄罗斯人的礼仪不吃早饭的他们约11点和马斯克们在办公室碰头,并一起享用早午餐:三明治、香肠当然还有伏特加。吃完后是漫长的抽烟和咖啡时间。走完流程,俄罗斯方的负责人打量起眼前的年轻人,问道:

“你真有兴趣购买么?”

马斯克摇了一下装满现金的公文包:“是的,开价吧。”

“一枚,800万美元。”

“我觉得800万可以买两枚。”

俄罗斯人看着马斯克,答复:“不,年轻人。”

会议不欢而散,马斯克带着雷西和坎特雷尔拦了一辆出租车直奔机场。俄罗斯是唯一有可能低价售卖洲际导弹的卖家,雷西和坎特雷尔都松了口气,马斯克终于要消停了。

结果坐在出租车前排的马斯克,独自一人“汀零哐啷”地敲打着电脑。屏幕闪烁,没多久他转过身掏出了一份电子表格,居然是一个又一个火箭零部件,他想要自己造火箭!!!

翻完SapceX的官网资料后,一粒使找到一本火箭领域的权威资料,在谷歌学术上引用高达6082次《Rocket Propulision Elements》,《火箭发动机基础》。

很幸运,这本出版于2001年的书有中文版本;

很不幸,一粒使看不懂。

于是打开神奇的阿B,输入“火箭推进原理”,万能的阿B出现了印度理工大学Kandasamy Ramamurthi教授的课程,还是带中英文字幕的!

第一次找到的时候, 33分钟!

Yes,We can!

这课程干净又卫生~啊~~

过一会,点进去再看我傻眼了,33前面怎么还有个35?35小时33分钟?

这几天,就是都在认真学习各种课程。教授课程的一开场,概述了一场“火箭发展史”,火箭历史最早可以从中国溯源。但现代火箭的重要基点来自于“苏德美”三个国家。

俄罗斯人,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用一套公式搭建了火箭工程的基础,他还发明了多级火箭,解决了“第一宇宙速度”的问题。在1940年,德国人,冯·布劳恩发明了V-2导弹,用来打击英国本土依靠V2他成为了现代火箭/航天之父,如今的运载火箭依然沿用它的架构。

二战后该技术被美苏瓜分。1957年,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标志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美国非常慌张,国家基础面临威胁。斯普特尼克2号,第一次把生物小狗“莱卡”发射进太空。1961年,苏联人加加林乘坐谢尔盖·科罗廖福制作的东方号,成为第一个太空人。

美国人落后的原因也很简单,拿了布劳恩的技术,去发展战略轰炸机了。

直到1972年,阿波罗登月,奋起直追的美国人花了10年才实现反超。那时候,美苏争霸不像是在解决人类具体的问题,更像是一种炫富。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太空战争成为压垮“苏联”的重要原因,这也是为什么本篇开头的时候,马斯克要带着小伙伴去俄罗斯买洲际导弹。那些遗留下来的资产,至今还没有消化完。烂在手里还要维护,实在是伤脑筋。

这场竞争为何影响如此深远?

我们要清楚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一方面是红色巨人倒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黄油和大炮之间的分配问题引发民生问题~~另一方面是美国人,顺利吸收了德国顶尖人才后在科技层面甩开了其他强国一大截。

人们凭借着朴素的历史经验理解太空之战,但却未理解过太空的本质。

然而即使是美国人在1986年造价12亿美元的挑战者号宇宙飞船爆炸后,对太空事业也感到深深的害怕。NASA直接暂停了3年工作。一方面是经费燃烧太贵,另一方面是好像除了炫富没啥作用。于是NASA躺平了好多年。当时的总统里根甚至直接下令恢复用“一次性火箭发射卫星”,同时暂停NASA发射商业卫星的资格。由于成本太贵,NASA后来甚至需要依靠马斯克的公司才能低成本的完成发射任务。SapceX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低到令人发指的成本。以目前最新的猎鹰9号为例,每次发射收费6200万美元,马斯克说单次利润超过30%。所以猎鹰火箭的成本=6200*70%=4340万美元。马斯克又说第一段助推器的成本占70%,那么第一段火箭=4340*70%=3040万美元,已知整流罩的成本=600万美元,所以第二段火箭的成本=700万美元。由于第一段和整流罩都可以重复使用,所以实际上飘在太空里的成本=700万美元。而且马斯克吹牛,猎鹰9号可以连续发射10次不用大修,这样算如果发射10次,马斯克的利润能达到5100万美元/次,利润率超过80%!!!

在拥有致命的成本控制和发射能力之后,2015年马斯克终于亮出自己搞火箭公司的杀招“星链”!!!

SpaceX计划分两个周期建设一共4.2万颗卫星,如果实现的话 SpaceX将会占据90%的近地空间,成为绝对意义上的霸主和地主。1期星链发射1.2万颗卫星,2期星链计划部署9个不同高度的轨道一共29988颗卫星。从2019年开始发射首批60颗卫星,到2022年底 SpaceX已经部署3500颗卫星~~

马斯克的技术突破惊动了美国国防部。2020年5月美国陆军和SpaceX签约,使用星链进行跨军事网络数据传输。2020年10月SpaceX获得国防部1.5亿美元合同,用来强化星链的军事技术作用。直到2022年俄乌冲突中,马斯克的“星链”闪亮登场凭借低轨卫星的优势介入战场,让俄罗斯破坏乌克兰通讯的效果减弱。人们才意识到太空之上的“武器”竟有如此威力~~~

美国国防部和情报部门顺势启动“星盾计划”——责令SpaceX定向服务五角大楼来提升美军通信侦查空间感知和天基防御打击的能力。12月1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就是Ban掉华为的那个美国核心部门,发布公告批准SpaceX部署和运营2期星链的计划,可以在525、530和535千米的3个近地轨道上发射和运营7500颗卫星。这就是“星盾计划”。

有点像当初复联里钢铁侠的构思,给地球穿上一层外衣来抵挡外星人。只不过美国人这次 可能更想把枪口对准地球。星链服务C端普通用户,星盾服务G端美国政府。

一场太空之战已经箭在弦上~~

第二章:中国战略

美国在太空版“中心地带理论”里提出:“谁控制了地球轨道,谁就控制了近地空间;谁控制了近地空间,谁就控制了地球”。

马斯克的疯狂举动,刺激了全球大多数国家。而我们是少数(几乎是唯一)仍然能够按照自己节奏和能力,与之展开竞争的力量。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卫星互联网——“十三五”期间,中国航天科技、中国航天科工两大央企就分别提出“鸿雁星座”和“虹云工程”两个低轨卫星互联网计划,还发射了试验卫星;2020年4月,在疫情肆虐的艰难关头,国家把卫星互联网列入“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级工程”,坚定了行业人的信心;2021年4月,筹备了许久的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登上历史舞台。

由于空间卫星运行轨道和频谱资源有限,全球目前采取“先申报就可优先使用”的抢占方式,许多国家和公司都通过“先占领轨道位置和频率,再发射卫星”的做法,为自己争夺太空空间的主动权。

2022年7月12日,上海发布《上海市数字经济“十四五”规划》,瞄准空天一体的卫星互联网,提出“完善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卫星运营和服务产业链,探索空天一体化商业运营新模式”。上海已启动多媒体低轨卫星系统组网。历经4代卫星迭代与50年研发积累,中国已成为全球少数可独立设计、研制大容量通信卫星的国家之一。

从火箭运载能力看,现役火箭中起飞质量最大、长度最长的长征二号F(CZ-2F),能将8.8吨有效载荷送入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350千米的低倾角近地轨道,精准度如探囊取物。按当前300公斤/颗卫星的运载标准,我国已具备“1箭30星”的能力;依托象山发射基地年发射100次的规模,中国年发射卫星能力超2000颗,堪称“钞能力”!

此前阿联酋52亿美元订单印证了国际市场的认可。国内制造端亦实力强劲:我国卫星年产能已达1000颗,航天五院通信卫星事业部在天津建设的批量生产线,将实现年产130颗卫星,保障“鸿雁星座”部署需求。资本层面,央企与民企双箭齐发——2022年9月,估值110亿元的银河航天宣布在南通打造卫星超级工厂,目标年产能300-500颗,力图将中国新一代卫星制造能力与美国差距缩减至2年内。

在整个卫星产业链中,卫星发射、卫星制造、地面设备及运营服务收入占比分别为2.24%、7.03%、45.13%和45.6%。中国人的战略就是“我全都要~~”

比如11月底,深圳公司(星移联信)宣布与国际知名通信终端模拟器公司唯亚威通讯合作,完成国内首个5G星载宽带通信链路——简单说人话,就是普通人的智能手机也能通过低轨卫星享受5G冲浪!从2011-2021年的十年里,国内完成243亿元商业航天融资,企业在卫星发射方面屡屡突破。星河动力的“谷神星一号”连续3次发射成功,成为民企首个达成此成就的火箭,2023年更将迎来商业化交付里程碑!回顾近年发展,民营企业已在火箭发射(星河动力)、火箭可回收技术(深蓝航天)、低轨星座(银河航天)、高速航天器(凌空天行)等领域取得显著进步。当然,不足仍需正视——资本投资周期长、现金流回本慢,而隔壁巴伦资本创始人对SpaceX一亿美元投资“眼睛都不眨”,可口可乐也向OneWeb注资。曾参与SpaceX国内路演的“一粒使”透露:“其每半年融资一次,既保障现金流,又让早期投资人获利”——这种策略值得国内学习。全球现有30家公司部署卫星互联网,计划发射超10万颗卫星;大摩预测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454亿美元。

《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1年)》显示,2021年全球发射任务次数与航天器数量创历史新高。上海松江正建设年产300颗卫星的生产线,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李昕表示:“卫星流水线生产将奠定批量制造基础,未来或如生产汽车般高效。”说到这儿,我们可就不困了——量产白菜化,第一属中华!虽有北斗系统的成功经验(卫星与火箭批次发射、长期在轨管理等),但卫星互联网规模更大、功能更复杂,当前仍缺数百颗卫星组网的系统建设与管理能力。卫星发射的“最后一站”是发射场,《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出:酒泉、太原、西昌发射场改造完成,酒泉新增液体火箭商业工位,文昌航天发射场亦蓄势待发。

2021年,海上发射平台投入使用填补了中国海上发射火箭的空白。从理论上看,随着低倾角卫星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卫星发射距离赤道越近,运载能力损失就越小发射成本也就越低,选择机动性更强的海上发射,会是未来的趋势哦~~以此来满足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的,要“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任务目标~~

由于低轨卫星具有广覆盖、低成本的优势,因此卫星互联网可能是连接地面基站覆盖不到的偏远地区的最佳选择。众所周知,我们国家通信基础设施非常强大,光纤、移动通信覆盖广泛,速率和带宽全球遥遥领先,能够满足绝大部分用户的需求。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发展卫星通信,因为它非常、非常、非常重要。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很多偏远地区还是存在覆盖盲区,运营商通常说的网络覆盖率达到 99%,指的是“人口覆盖率”,而“国土覆盖率”,仅有 30% 左右,也就是说,大量的深山、沙漠、戈壁无人区等地区,是没有手机信号的。

有一个悲剧可能许多人不知道。08年汶川地震突如其来,8级大地震使得地面基站全部倒塌,电话和手机失去通讯足足持续了31个小时。后来依靠国外的卫星电话,重灾区才和指挥部取得联系,直到147个小时以后,灾区的通信才彻底恢复。这件事也深深刺痛了我们,发展自己太空通信的神经。

2020年1月,首部属于中国的卫星电话正式商用化~~想象一下 有一天登陆台湾岛,子弟兵收不到信号怎么办?~所以低轨卫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吧~~

根据赛迪顾问研究报告数据,地球近地轨道可容纳约6万颗卫星。预计到2029年地球近地轨道将部署总计5.7万颗低轨卫星,所以,再不抢,空间轨道资源就没了!~~~

第三章:未来之战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它让我们成为地球历史上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一号仅仅工作28天后就和地面永远失去联系,但现在应该还在飞~1972年尼克松访华,美国人想要通过卫星进行电视转播和新闻报道,但我们没有自己的卫星。最后在租用美国休斯公司卫星的情况下,我国第一次使用卫星完成通信。后来,我们花了100多万美元买下北京首都机场和上海虹桥机场两个地面的通信设备,好好研究美国人先进的卫星通信技术。这极大地震撼了我方技术人员和高层,也坚定了我们发展卫星通信的决心。之后,北邮“三剑客”写下著名的《关于建设我国卫星通信的建议》,没多久,中央军委力主批准《关于发展我国通信卫星的报告》,史称“331工程”。我们所有的未来之战,都早已埋藏在历史的注脚里。

美国、俄罗斯和其他国家联合开发的国际空间站将在2024年达到使用寿命。如果这个空间站退出,那么在一段时间里,太空中将只漂浮着中国的“天宫”。其他国家的宇航员当然也可以来,前提是要学会中国标准——包括学习中文。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发展高精尖科技,树立自己的标准!唯有发展出新型的基础设施,让其他国家的人来学习、模仿、使用,我们这些普通人才能跟着受益享福。

1971年,苏联成为第一个让登陆器在火星着陆的国家,但在几秒钟后,登陆器就因为沙暴停止了通讯,它只传送了一幅不完整或无法辨认的图像。从那以后,只有美国成功登陆火星。中国的“天问”轨道飞行器是另一个成功的神迹。我们还计划在2028年发射第二个登陆器,并且带点火星的样本回来。NASA和欧洲航天局的时间表大概是2031年。这是一场隐秘又漫长的竞赛——每一步的付出都那么微小,以至于大部分人感觉不到;又是那么的绵长,以至于短期里根本看不到希望。

一贯以来的声音都觉得,为什么要把精力、金钱和资源投入到渺无人烟、短期根本看不到希望的太空?但正是因为长期主义的艰难,才更需要国家和企业的坚持。俗话说得好:发财最好的机会在10年前,其次就是现在。“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我们的太空系统相当脆弱,”奥巴马政府参与设计对华策略的五角大楼官员格雷格·格兰特(Greg Grant)表示,“拜登政府将看到更多——而非更少的资金——投入太空防务,以应对这些威胁。”拜登的国防部长呼吁美国在打造“天空平台”方面迈出新的步伐,并多次将太空称为作战领域。“太空已成大国竞争的舞台,”奥斯汀说,中国是“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奥斯汀在参议院作证时表示,拜登政府有兴趣利用太空创业者的创新,作为加强军力的手段,他称之为“与商业太空实体的伙伴关系”。2年前的预言成了真,“星盾计划”完全基于商业太空实体SpaceX的先发优势。美国几十年来一直在寻求非常规的不对称优势,无论是几次战争还是对付恐怖分子,制空权从天空上升到太空已是必然。奥巴马通过NASA给SpaceX的马斯克和Blue Origin的贝佐斯注入了上百亿美元的订单现金,继而引发了一次次新兴技术革命。

一个显而易见的信号是,2016年4月,SpaceX第一次在海上平台成功着陆,总统奥巴马还亲自发推表示祝贺。发展中国家、小公司们也在把航天器送上轨道:新西兰拥有一个太空港;土耳其和秘鲁拥有自己的间谍卫星;弹丸之地卢森堡拥有的卫星比西班牙、意大利或德国都要多。2019年,印度向轨道上发射了反卫星武器;2021年,伊朗发射了第一颗军事卫星。但是,中国也在疯狂努力——连续三年来,我们向太空发射的火箭比任何其他国家都要多。中国科学家首次利用量子物理学,在轨道飞行器和控制台之间建立了不可中断的信息链,用激光束传达信息。这样的创新突破让美国人紧张,“星盾”的步伐也就必然要加快。

在遥远的1963年11月24日那个漫长的清晨,NASA发射低轨卫星“中继1号”,首次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美国-日本的跨太平洋实时转播。美国总统肯尼迪甚至亲自录下了祝贺镜头,准备向日本人转播。但就在卫星电视转播前1个小时,肯尼迪在达拉斯遇刺身亡,原先的祝贺镜头也变成了肯尼迪的噩耗。这是人类第一次见证卫星通信的巨大作用。而就在达拉斯遇刺前,其刚刚签署《通信卫星法案》。火箭的重要推动者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1875-1935年)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只生活在摇篮里,而将不断探索新的天体和空间。有一天,我们一定会脱离……”

向所有解放人类文明的太空先驱致敬~

向祖国伟大的国家级新型战略基础设施致敬~~

厉害财经,我们下期见~~



参考资料:

Sydney Finkelstein,《The rise and fall of Iridium》

西南证券《特斯拉专题报告5:Space X的工程和创新能力》

赵亚军,郁光辉,徐汉青,《6G移动通信网络:愿景、挑战与关键技术》

中国科协《航天发展简史》

西太平洋理事会,《小型卫星: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华西证券《6G时代,卫星登陆舞台中心》

美国国防部,《2022太空安全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1

标签:科技   超级大国   太空   厉害   战争   铱星   美国   火箭   美元   计划   中国   公司   华为   轨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