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今日头条「头条深一度」独家稿件)
本文为下篇,请先看同款封面的本文上篇。
时间来到80年代,维特罗夫意识到,自己可能想错了。
事实证明,他在加拿大的行为并不是没有后果的,在努力工作几年后,维特罗夫在克格勃依然原地踏步,军衔还是中校,职务也还是一动不动,毫无晋升的意思。
让维特罗夫焦虑的是自己马上就要50岁了,根据克格勃的潜规则,50岁前升上校是个分水岭,能晋升的人有机会去总局乃至总部,而如果不能晋升,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边推边说让一让,这一步如果跨不上去,基本就终生无望了。
除了工作不顺外,维特罗夫的生活也变得一塌糊涂。人到中年,维特罗夫的双亲相继去世,他的儿子也越来越叛逆,时不时就会爆发家庭战争,连妻子都站儿子那边,不断控诉维特罗夫是个暴君,就知道苏维埃祖国,一点都不为家人着想。
知道自己不受欢迎的维特罗夫只能减少回家次数,他有时去找驻莫斯科的法国工程师聊天,有时则会回到母校蹲操场边发呆。
1980年4月的一个周末,维特罗夫照例开车来到学校门前,他正准备下车,突然看到一对恋人簇拥着钻进马路对面的汽车,那个女的....似乎是....我老婆?
暴怒的维特罗夫刚要上去理论,那辆汽车已经发动,维特罗夫赶紧启车追赶,结果由于过于激动,他的车被一辆出租车给别到沟里去了。
维特罗夫和妻子
之后,维特罗夫回到局里,作为情报部门,查个人还是非常轻松的。很快,维特罗夫查到,妻子确实出轨了,出轨对象是个小鲜肉飞行员。维特罗夫颓然的坐在办公桌后面,低头看看自己不逊于勋宗的肚皮,维特罗夫破防了,我也曾是运动健将啊!我也曾是一代天骄啊!我这么多年一直努力工作生活,怎么混成了这个德行啊!
在办公室里,维特罗夫一直呆坐到天黑,一股强烈的挫败感席卷了他。我向生活投降,生活向我投翔!累了,毁灭吧,对于这糟烂的人生,也许堕落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起码不用那么累!
从那天开始,维特罗夫又捡起了酒瓶,并且开始跟女下属勾勾搭搭。虽然身材已经走形,但毕竟地位在那,维特罗夫很快就跟部门的西班牙语翻译柳德米拉·奥什金娜勾搭在一起。
这场婚外恋让维特罗夫重拾了生活的热情,中年危机的苦闷也在奥什金娜的疏解下消减大半,维特罗夫重新快乐了起来,除了一件事——他有点缺钱了。
正如孔子曾经说过,谈钱不一定感情,但谈感情一定伤钱。由于这场婚外恋,维特罗夫的开销指数级增长,眼看着自己即将要随薪锁欲,所谓即使身上无分文,也要花呗度佳人,缺钱的维特罗夫终于做出了那个决定——是时候赚点外快了。
一个特工,想要赚钱,方法肯定是毫无疑问的——出卖情报。但是,维特罗夫的问题是,向谁出卖?
此时正值冷战交锋最激烈的时候,之前的克格勃叛徒,大部分都会向美英叛变,但维特罗夫经过谨慎考虑,最终选择了法国。
维特罗夫的母校鲍曼高工
选择法国原因很简单,美英固然能给个好价钱,但危险系数极高。作为主要对手,克格勃在美英间谍极多,暗通美英,翻车几率很大。而法国则不同,克格勃的重点不在这,保密难度很低。而且,自己对法国足够熟悉,也有大量人脉,更重要的是,自己多年来一直负责对法联络,就算经常跟法国人见面也不惹人怀疑。
作为通辽狠人,维特罗夫自然不缺执行力。决定向出卖法国情报后,维特罗夫立刻行动。1981年2月,趁着莫斯科的一次国际展览会,维特罗夫托人给当年帮他修车的普雷沃斯特带去了一张纸条:“老朋友!好久不见,我是维特罗夫,有重要事情需要面谈,能来莫斯科一趟吗?如果可以,请于下周四到这个地址……”
收到纸条后,普雷沃斯特的第一反应是——绝对不能去!
普雷沃斯特不敢去是非常正常的,你这家伙当年就想拉我入伙,现在又让我去莫斯科,万一设个套把我装进去咋整?所以,他赶紧又向DST请示:“当年那个家伙又联系我了!咋办啊?”
DST的回答很干脆:“你自己看着办!”
思来想去,普雷沃斯特决定折中一下,他本人肯定是不敢去莫斯科的,所以他把电话打给了公司驻莫斯科的工程师——老板我已经决定了,你来替我接头!
维特罗夫不知道普雷沃斯特的心理斗争,他依然按自己的节奏在做准备。为了展示诚意,他决定向法国人纳一份投名状。而最好的投名状,自然就是供出克格勃在法国的卧底!
这时,维特罗夫能自由查阅档案的优势就体现了出来,他一头扎进档案室,疯狂翻阅资料。在足足找了两天后,维特罗夫破防了——天啊,克格勃也太不重视法国了吧?找了半天,居然只找到了在法国的一个卧底?这怎么行?
眼看约定的时间越来越近,维特罗夫只能凑单,投名状也不拘泥于法国了,只要在西方关键岗位上工作的都算,他努力凑齐了十六个人,列出了名单交给了普雷沃斯特派来的接头人。
收到名单后,普雷沃斯特大吃一惊,他又找到了DST——老爷们,求求你们,多少看一眼吧!那苏联特工给了咱们这么长的卧底名单啊!
得知此事后,DST漫不经心的说,真给了东西啊?行!那就留着,你继续跟他接触吧!需要资金就写申请,没事就应付着,有事别说话哈。
本来呢,这事几乎就算吹了。DST根本就懒得收集苏联情报,更懒得去给美国人报信。然而,1981年是法国大选年。
面对新上台的密特朗总统,DST主任马塞尔想赶紧在新领导面前刷刷存在感,可是自己手里又实在没什么成绩,于是挑来挑去,马赛尔把这份名单交给了总统——总统先生,经过我部呕心沥血的努力工作,在历经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后,我们终于艰难的在克格勃内部发展了内线,取得了对苏侦查的重大成绩,这是线人给的绝密情报,您请过目。
看完名单后,密特朗大为惊讶,好家伙,你们本事真不小啊!连这种情报都能弄来?辛苦啦!行,名单上那个在法国的卧底重点监视起来,至于在其他国家的卧底嘛,他死不死谁儿子,严格保密,你继续努力吧!
有了总统批示,DST终于对维特罗夫重视起来,他们派遣了联络员与他对齐了颗粒度。既然成为正式线人,按照惯例就得定个代号,DST想了想,维特罗夫的代号就用英语farewell(告别)吧!
啥?为啥不用法语?这你就不懂了!万一克格勃那边查到蛛丝马迹,看见代号是英语,一定怀疑不到咱们头上,你们去找带英较劲去吧!
直到此时,由于法国人的保守态度,维特罗夫叛变的影响依然有限。然而如开篇所说,为了取信美国人,当密特朗把这份名单拿给里根时,事情的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无法知道维特罗夫供出的全部卧底名单里有谁,但是仅仅在部分名单里,就有美国多家企业的技术负责人,以色列的生物武器研究中心副主任,南非海军造船厂的总指挥,德国莱茵金属的总工程师等等。据说当里根看到这份名单时,他的脸都绿了,回到华盛顿的一路上都不相信这是真的!
当维特罗夫跟DST正式接触后,他得到了第一笔酬劳——一件女士毛皮大衣,一对金耳环。
说来讽刺,维特罗夫连卖国都没能卖出好价钱。凭他提供的名单,其价值根本难以估量。但他跟DST居然谈的是年薪制,DST每年提供2~3万卢布的报酬,他则每周四提供一次情报。
维特罗夫的护照照片
从那天开始,维特罗夫的汇报就如同小约翰更新是按时按点啊,来自克格勃的绝密情报开始源源不断向法国传送,其中包括克格勃特工从各国偷来的技术图纸资料、安德罗波夫和克格勃高层的会议记录、克格勃内部组织架构情况,以及海外特工名单和掩护身份资料等等。
拿到名单后,里根也不再提什么共产党入阁了,而是立刻直接拿出筹码,要求法国共享维特罗夫提供的情报。1981年8月,当新一批情报送达美国时,白宫上下全都震惊了!
克格勃知道白宫的安保密码?克格勃有所有美国海外大使馆的解密卡?克格勃掌握了北约所有潜艇的参数和行动信息?克格勃在美国各大重要科研机构全都有大量卧底?咱还在这叭叭笑话带英单向透明呢,咱比带英强在哪啊?
但是,知道这些情报后,下一个问题就来了,该怎么办?
对于这份绝密情报,美国的情报头子们互相交流了一下,大家一致认为,最下策是立刻按名单抓人,终止克格勃的窃密,但这对我们没有任何好处。
而更高明的办法,是先放着不动,他们不是想偷嘛?让他们偷!让他们接受我们下了毒的情报,就算苏联体量再大,吃多了毒药也会死!
很快,维特罗夫知道了DST已经与中情局合作的消息,虽然对被出卖感到愤怒,但维特罗夫也无可奈何。在接下来九个月的时间里,维特罗夫出卖了近五百名克格勃特工,交出了4300多份绝密文件,其中还包括了1979年苏联军事工业委员会的年度报告,这让北约第一次清晰的掌握了苏联的军工实力。
然而,情报外泄并非维特罗夫造成的最大破坏,作为甄别科技情报的负责人,由于维特罗夫的配合,大量暗含玄机的假科技情报被苏联采用,导致苏联整个80年代在航空、微电子、汽车、军工等诸多领域的生产事故频频,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最惨痛的案例发生在1982年,由于特工窃取来的计算机芯片被预置了后门,苏联新铺设的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刚刚启用就出现了大爆炸,这场爆炸导致苏联损失了每年80亿美元的外汇收入,而苏联政府根本没意识到这是被人做局了,还以为是施工工艺不规范导致的。
在叛变这条赛道上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维特罗夫却一点都不开心,这并不是出于对祖国的愧疚,而是他的婚外情暴雷了。
实际上,维特罗夫的情人奥什金娜对他是有真感情的,她不止一次的逼维特罗夫离婚来娶自己。但维克洛夫虽然口头答应,实际上却没有任何行动,而奥什金娜越逼越紧,俩人的关系眼看着就到了崩溃的边缘。
此时,维特罗夫突然想到了一个可怕的后果——自己之所以叛变,养情人是一个重要原因。一年以来,自己在情人身上花的钱已经远远超出自己的工资,奥什金娜也是克格勃特工,难免不会猜出端倪,万一她去举报,我就没命了呀!
时间来到1982年初,夹缝中的维特罗夫越来越恐惧,而由于他提供的有价值情报越来越少,中情局和法国人终于图穷匕见,开始少量抓捕被出卖的克格勃卧底。
1982年1月8日上午,在实验室如常工作的布尔迪奥尔被几名大汉围住,为首的人掏出了证件:“DST的!你涉嫌出卖国家机密!跟我们走一趟吧!”
听完这句话,这个维特罗夫亲自发展并亲手出卖的工程师浑身颤抖,但他还是尽量维持住自己的体面,他说:“稍等!我把一些器材收起来,不然可能发生危险。”
特工同意了这个请求,布尔迪奥尔开始收拾器材,在不经意间,他接近了高达8层的窗户。当DST特工反应过来时,他已经纵身跳下,这个法国工程师就这样为自己的信仰殉葬,幸运的是,他至死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被谁出卖的。
与此同时,在西方各国,抓捕行动纷纷展开。当消息传到卢比扬卡时,维特罗夫震惊了,这么大规模的抓捕,克格勃必将开始内部审查,到时候自己将避无可避,偏偏此时奥什金娜还跟着起哄,TMD!事全赶一起了!
2月22日傍晚,奥什金娜再次走进维特罗夫的办公室,撒娇般的说:“亲爱的!我弄到了一些顶级鱼子酱,一会出去尝尝啊?”
心烦意乱的维特罗夫只能顺着话说:“正好我也弄到几瓶真正的法国香槟,走!咱们好好快活一下!”
很快,俩人开车来到了莫斯科郊外鲁布廖夫森林附近,在一阵互动之后,奥什金娜旧事重提:“亲爱的!你啥时候离婚过来娶我?跟你说啊!你再这么搪塞我就去找局长评理!”
维特罗夫依然老套路:“这么高兴的时候提她干嘛?来!接着喝!下次再说!”
奥什金娜喝不少酒,真有点急了:“维特罗夫!你觉得我是傻子吗?真以为这么耍我没后果!?”
心虚的维特罗夫被吓的一激灵,他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操起酒瓶子就往奥什金娜脑袋上抡:“逼我!你也敢逼我!想让我死,咱们谁也别活着!”
实际上,如果当时酒是满的,估计这一下就能要了奥什金娜的命,奈何维特罗夫此时手里攥的是个空瓶,因此奥什金娜只是受了伤。
虽然工作是翻译,但奥什金娜也是克格勃职员,是受过训练的,清醒过来后,她勃然大怒,也操起酒瓶开始跟维特罗夫对打,有道是拳怕少壮,维特罗夫一来年龄大了,二来酒喝的也比较多,他居然被奥什金娜反杀,头上挨了几下后晕了过去。
讲道理,如果奥什金娜此时上去补刀,维特罗夫必死无疑。但奥什金娜根本没有杀人的打算,所以她在维特罗夫晕过去后直接跳车逃跑了。
一分钟后,维特罗夫醒了过来,意识到发生什么的他赶紧从车里翻出一把螺丝刀,跳下车就追了过去,今天老子非得整死你不可!
这时候,男女的体力差异就体现出来了,俩人一路狂奔到附近的停车场,奥什金娜到底被追上了,维特罗夫二话不说,照脖子就一螺丝刀,奥什金娜当场倒地,维特罗夫赶紧上去补刀,操起螺丝刀开始乱扎。
凶器螺丝刀
此时,50岁的后勤警察尤里·克里维奇正好路过,看到两人的他还以为是两口子打架,于是赶紧上去劝:“别打啦!有啥过不去的事儿啊!非得...啊~~~”
克里维奇话音未落,维特罗夫照他胸口就是一刀,克里维奇当场死亡!被喷了一脸血的维特罗夫则继续对奥什金娜补刀,直到对方彻底没了气息才罢手。
杀人之后,维特罗夫深呼吸片刻,扭头将凶器扔在一旁,又返回车里向莫斯科开。他在路上将奥什金娜的东西全扔掉后才回到宿舍,换了身衣服后倒头睡去。
然而,维特罗夫离开后不久,奥什金娜挣扎着爬了起来,是的!奥什金娜没死!她拖着重伤的身体找来了救援,最终成功幸存了下来。
到了这一步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当天晚上,维特罗夫就被警察逮捕,很快交代了全部犯罪过程。
被捕时的维特罗夫
交代完毕后,司法流程如常开展,1982年4月,检察官向莫斯科军区法院提起公诉,要求判处维特罗夫死刑,理由?一死一重伤,行为极其残忍,影响非常恶劣,这不枪毙等过年?
此时,维特罗夫也开始为生存斗争,他一方面求妻子在外面运作人脉,另一方面则咬死自己并非预谋杀人,而是醉酒后激情犯罪。随后,控辩双方在法庭展开了激烈的博弈,此时的苏联在死刑上已经相当慎重,加上克格勃的强势,最终,法院在1982年11月做出了一个离谱至极的判决——有期徒刑15年!
虽然听说判决结果后,已经残疾的奥什金娜立刻上诉,可惜上诉无效,维特罗夫很快被送往监狱服刑。
1982年11月10日,勋宗驾崩。这一天,维特罗夫杀人案的资料被送往克格勃内部调查科,本来这个步骤也就是走过场,但是,由于时处特殊时节,内部调查科的负责人亚历山大·杜哈宁谨慎了一些,他认真翻起了案卷,然后越看越觉得不对!
首先,维特罗夫是个有几十年经验的老特工,怎么可能对物证的处理这么随意?凶器,血衣就往窗外一扔,这不等于直接给警方留线索吗?
其次,维特罗夫被捕后的行为很奇怪,别的杀人犯都千方百计的搪塞,而维特罗夫毫不争辩,爽快的承认了所有犯罪事实,这正常吗?
第三,为什么奥什金娜没死?你说维特罗夫水平不行,他杀克里维奇警官可是一刀毙命,而在奥什金娜已经昏厥的情况下,他居然捅了几十刀都没致命,他是什么描边大师吗?
种种蹊跷之处,最终让杜哈宁有了一个大胆的怀疑——维特罗夫是故意犯罪的!
事实证明,杜哈宁的猜测完全正确。维特罗夫并不是激情杀人,而是精心策划的入狱!由于因刑事犯罪而入狱,克格勃的内部清查自然扫不到他头上,跟DST也可以合情合理的切断联系,靠着这样一起刑事案,自己的叛国大罪不就可以完美脱身了?
可惜的是,由于杜哈宁的怀疑,克格勃开始对维特罗夫进行详查。此时,一个好人帮了克格勃一把——美伶宗里根!
里根和密特朗
得知那位“farewell”已经无法再提供任何情报后,中情局建议,是时候把已知的所有克格勃全部收网了。里根爽快的答应了这个要求。什么?你说会不会导致那位“farewell”的暴露?他死不死谁儿子,反正也没法再提供情报了!
1983年3月,大规模抓捕开始了,苏联在美国的科技间谍几乎全灭,这次抓捕彻底毁灭了克格勃在该领域的多年布局,直到苏联解体都未能恢复。
由于这次抓捕,维特科夫的暴露也就不可避免了,克格勃轻易锁定了他是泄密者。1983年12月,苏维埃最高法院军事审判庭以叛国罪、间谍罪判处维特罗夫死刑,1985年1月,维特罗夫被处决,这位曾经被寄予厚望的苏联精英,曾经的功勋赫赫的传奇特工,就这样顶着冷战中对苏联破坏最大的间谍的名头,就此彻底告别了,他曾经发誓效忠过的祖国。
(搜索「头条深一度」,看更多深度好文。)
更新时间:2025-05-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