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和英属印度的交往

沙俄时期(1547—1917年),俄罗斯帝国与英属印度的交往主要表现为地缘政治博弈,核心围绕沙俄南下印度洋的野心与英国维护英属印度安全的战略对抗。这一过程充满冲突与试探,深刻塑造了19世纪中亚的政治格局。以下是关键脉络分析:

一、沙俄南下印度洋的战略驱动

  1. 历史夙愿与地缘目标

自彼得大帝起,沙俄便将获取印度洋出海口视为争霸世界的关键。1725年,彼得在遗嘱中明确指示:“尽可能迫近君士坦丁和印度,谁统治那里,谁就将是世界真正的主宰。” 这一目标推动沙俄持续向南扩张,试图经高加索、中亚或伊朗进入印度洋。

  1. 南下路径的挫败

⚔️ 二、英俄“大博弈”在中亚的焦点

  1. 阿富汗争夺与帕米尔对峙

阿富汗成为英俄角力的核心。1885年,俄军占领阿富汗边境彭狄绿洲(Panjdeh),引发战争危机。英国以巨文岛军事部署施压,最终双方签订《伦敦议定书》,以牺牲阿富汗领土为代价划定俄阿边界。1895年,英俄又协议分割帕米尔高原,划出“瓦罕走廊”作为隔离带,彻底阻断沙俄陆路南下的可能。

  1. 新疆的代理人博弈

英俄竞相在清朝新疆扩张影响力:

️ 三、间接交往与试探性合作

尽管直接冲突频繁,英俄也存在有限合作:

  1. 情报与探险活动

双方派遣大量探险家、间谍伪装成学者或商人深入中亚。例如,英国军官海沃德1868年潜入喀什测绘地理,为军事行动铺路;沙俄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多次考察新疆,搜集英属印度军事情报。

  1. 经济渗透与贸易竞争

沙俄通过低价商品倾销中亚(如纺织品),挤压英国市场份额;英国则利用英属印度商帮(如“阿古拉商队”)控制新疆皮毛贸易。双方均试图以经济手段削弱对方影响力。


⚖️ 四、博弈的妥协与战略平衡

19世纪末,英俄因欧洲局势(如德国崛起)和殖民成本压力转向局部妥协:

  1. 1907年《英俄协定》

将伊朗分割为北(俄控)、中(中立)、南(英控)三区,阿富汗划为英国势力范围,西藏名义中立。该协定标志“大博弈”暂告段落,双方在中亚形成均势。

  1. 未解的深层矛盾

英国保守党领袖寇松直言:“阿富汗、波斯湾是棋盘上的方格,赌注是世界统治。” 沙俄的印度洋野心始终未消,直至一战爆发后双方转为战时同盟,对抗德国。


19世纪英俄在中亚的主要冲突与协议

时间

事件

结果/影响

1828年

《土库曼恰依和约》

沙俄控制伊朗北部,英国反制扶持伊朗抗俄

1885年

彭狄绿洲冲突

《伦敦议定书》划定俄阿边界,英国以巨文岛牵制俄

1895年

帕米尔分割协议

设立瓦罕走廊隔离区,阻断沙俄南下陆路

1907年

《英俄协定》

划分伊朗、阿富汗势力范围,中亚博弈暂缓


总结:博弈的本质与遗产

沙俄与英属印度的交往本质是陆权帝国与海权霸主的全球性碰撞

这一时期的博弈为20世纪美苏冷战提供了地缘模板,也预示了新兴力量(如印度独立后)在大国夹缝中谋求“战略自主”的必然性。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8

标签:历史   沙俄   印度   阿富汗   英国   印度洋   中亚   伊朗   帕米尔   新疆   喀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