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市的政治舞台上,一场出人意料的民主党内市长初选引发广泛关注。民主社会主义者佐赫兰·马姆达尼(Zora Madani)以显著优势击败前州长安德鲁·科莫(Andrew Cuomo),成为美国政治史上进步派的重要胜利之一。作为全球金融、文化与媒体中心,纽约即将迎来首位公开以“社会主义者”自居的市长,这一结果不仅改写了纽约的政治格局,更折射出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当下态势。
佐赫兰·马姆达尼的崛起并非偶然,其背景与经历既带有精英色彩,又深植草根土壤。他出身于南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知名政治学家与人类学家,母亲是屡获国际奖项的电影导演,家庭的学术与文化氛围为其政治理念埋下伏笔。尽管出身精英,马姆达尼的职业轨迹却贴近普通民众:曾做过说唱歌手、租房顾问,后担任纽约州议员,期间推动了20余项法案,其中3项最终通过,核心关注住房可负担性等民生议题。
作为33岁的年轻候选人,马姆达尼的政治经验曾被对手诟病。科莫在竞选期间多次强调,治理纽约这样人口结构复杂、经济体量庞大的城市,需要丰富的行政经验,而马姆达尼仅担任过两任州议员,缺乏实际执政历练。然而,选民似乎并未将“经验”视为核心考量——在民主党初选这一特殊场域中,纽约市作为民主党压倒性优势的地区,选民更关注候选人能否带来“改变”,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资历”。
马姆达尼的胜利堪称“黑马奇迹”。初选初期,他的支持率仅为个位数,而科莫作为前州长,凭借高知名度一度领先。转折点出现在电视辩论后,马姆达尼的支持率迅速攀升至30%以上,最终在排序选择制(ranking choice voting)中以44%对36%的首轮得票优势胜出。这一逆转背后,是精准的竞选策略与鲜明的支持者画像。
社交媒体与地面动员的双重发力是其胜出的关键。马姆达尼擅长运用Instagram等短视频平台,制作的内容聚焦普通民众的生活痛点:从餐车经营者的执照难题到租客的租金压力,用贴近生活的叙事替代抽象的政治口号。例如,他针对纽约知名的清真餐车价格上涨问题,提出简化经营许可流程、打击许可证倒卖的政策,获得广泛共鸣。同时,其地面志愿者团队规模达4万至5万人,重点在士绅化严重的社区(如布鲁克林的布什wick)和少数族裔聚集区(如哈莱姆)拉票,精准触达年轻选民与租房群体。
从支持者结构看,马姆达尼的核心力量呈现“中间化”特征:以18-34岁的年轻选民为主,在年收入6万至15万美元的中产群体中支持率显著领先;在拉美裔、东亚裔等少数族裔中表现超预期,甚至在华尔街所在的金融区也获得了高于预期的支持。相比之下,科莫的支持者集中在年收入低于5万或高于15万美元的群体,凸显了纽约市选民对“中间阶层困境”的集体焦虑。
马姆达尼的胜利被视为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里程碑,但其“社会主义者”标签仍需辩证看待。他与民主社会主义联盟(DSA)联系紧密,曾参与多个进步派候选人的竞选管理,但其政策主张更接近传统社会民主主义:聚焦贫富差距、住房可负担性等经济议题,而非激进的经济国有化。例如,他提出冻结租金上涨、建立20万套可负担住房、将最低工资提高至每小时30美元(2030年前),并计划对年收入100万美元以上者加征2%的税金以支撑公共服务。
马姆达尼的胜出也反映了民主党内部的代际更迭。年轻选民对建制派的“老人政治”日益疏离,更倾向于支持能回应经济焦虑的候选人。数据显示,本次初选18-24岁选民的投票比例创历史新高,而这一群体正是马姆达尼的核心支持者。
马姆达尼的政策平台以“生活可负担性”为核心,直击纽约市的民生痛点。纽约的基尼系数已接近巴西里约热内卢,疫情后不平等加剧:少数高薪行业(如科技)薪资飙升,而蓝领职业收入停滞,单卧室公寓中位租金超4000美元,MIT研究显示,在纽约维持体面生活需年薪近14万美元。
针对这些问题,马姆达尼提出一系列政策:住房领域冻结租金上涨、打击劣质房东、为开发商提供行政绿灯以加速可负担住房建设;教育领域推行全民免费学前教育,提供免费婴儿车;公共安全领域设立社区安全局,增加心理健康从业人员,减少对警察的依赖。这些政策看似激进,实则保留了灵活空间——他在采访中表示,愿意与不同利益群体协商,甚至在监管力度等问题上做出让步。
马姆达尼若在11月大选胜出,将面临三重关键考验:
与建制派的妥协与对抗。纽约市议会中,建制派议员仍占多数,他们与地产、金融等行业联系紧密,可能阻挠马姆达尼的核心政策。历史经验显示,芝加哥前市长莱特富特(Lori Lightfoot)、现任市长布兰登·约翰逊(Brandon Johnson)均因与市议会、工会关系破裂而陷入执政困境。马姆达尼虽已与进步派市审计长布兰登(Brad Lander)形成联盟,但能否争取中间派支持仍是未知数。
治理能力的实际检验。大城市市长常被称为“政治坟墓”,纽约的治理复杂度远超其他城市:17万公职人员、庞大的警察系统(NYPD)、错综复杂的种族与阶级矛盾。马姆达尼若无法处理好治安问题——这是选民对市长最直接的评价标准——可能重蹈旧金山的覆辙:警察部门的“阳奉阴违”导致治安恶化,最终削弱政府公信力。
进步主义运动的象征意义。马姆达尼已成为美国进步主义的“脸面”,其执政成败将影响该运动的未来走向。波士顿市长米歇尔·吴(Michelle Wu)的案例具有参考价值:她推行的免费公交、租金冻结等政策因州议会反对而难以落地,却因“姿态鲜明”维持了较高支持率。马姆达尼需在“理想”与“现实”间找到平衡,既兑现对支持者的承诺,又避免因激进政策引发反弹。
马姆达尼的崛起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美国政治极化与民粹主义抬头的缩影。从全国范围看,民主党传统的“多元族群联盟”在2024年出现松动,工人阶级转向支持特朗普,而年轻选民与中产群体对“新自由主义”路线日益失望。马姆达尼的胜利证明,聚焦经济公平、回应生活成本焦虑的候选人,能够跨越种族与阶级界限,吸引广泛支持。
同时,这一结果也暴露了美国政治的深层矛盾:资本主义与民主制度的张力日益凸显。纽约的亿万富翁们已公开表示,若马姆达尼推行加税政策,将考虑搬离;而普通民众则期待通过政治力量制衡资本权力。这种对立折射出西方社会的普遍困境:当私人资本的政治影响力超过选民意志,民主制度如何维系合法性?马姆达尼的胜出为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观察样本。他在胜选演讲中表示:“面对有组织的金钱,我们有组织的人民。”这句话既彰显了进步派的决心,也暗示了未来的艰难博弈——在纽约这座资本主义的“大本营”,一场关于公平与权力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佐赫兰·马姆达尼的胜利改写了纽约的政治叙事,也为美国进步主义运动注入新的活力。从草根候选人到纽约市长热门人选,他的路径证明:在民生焦虑加剧的当下,回应“生活可负担性”的政治主张能打破传统政治壁垒。然而,从竞选承诺到实际执政,从理想主义到现实妥协,马姆达尼面临的挑战不亚于他所创造的奇迹。纽约的未来,不仅取决于一位市长的能力,更取决于美国社会能否在分歧中找到通往公平的共识。
更新时间:2025-08-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