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解密失眠:从辨证论治到科学调理,破解失眠难题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29日讯(全媒体记者 傅容容 实习生 邓佳瑶)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明明很累脑子却很清醒——如今,失眠已成为困扰许多人的健康问题。在中医理论中,失眠并非简单的“睡不着觉”,而是涉及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整体失衡。今日,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芙蓉院区神经内科主任、中医睡眠专家李艳芳从中医角度,为大家解读失眠的成因、分型及调理方法。

中医视角下的“失眠”,不只是“睡不着”

长沙的周小姐近日因失眠问题困扰多日,在朋友的建议下,她前往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中医睡眠中心寻求专业帮助。“工作压力巨大,每天都感到疲惫不堪,但一躺到床上却毫无睡意。”周小姐向李艳芳倾诉了自己的困扰。

经过详细问诊,李艳芳为周小姐制定了药物及中医外治法的综合调理。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调理,周小姐的失眠状况显著改善,“能睡个好觉真是比什么都强”。

据介绍,在中医理论中,失眠被称为“不寐”,其定义远比我们日常所说的“睡不着觉”更丰富。它的特征是经常无法获得正常睡眠,包括睡眠时间不足、睡眠深度不够等情况,症状轻者入睡困难、睡中易醒,严重者则彻夜不眠。

与我们日常理解所不同的是,中医的“不寐”不只是单纯的睡眠行为异常,更强调机体的整体失衡状态。与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紧密相关,它的核心是“心神不安”。比如心脾两虚导致气血不足,心神失养;肝郁化火,扰动心神等都可能引发失眠。

如今,睡眠问题困扰着相当一部分人群。人的一生约1/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睡眠是重要的生理过程,但受社会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学业负担加重等因素影响,许多人饱受失眠困扰。

从根本病因到人群差异,中医辨证寻根源

中医认为,失眠的根本病因是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进而导致心神不安。具体来说,心脾两虚、肝郁化火、肾阴亏虚等多种情况,都可能成为失眠的诱因。

失眠常与三大因素相关。一是情志失调,压力大、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容易导致肝郁、心火扰神;二是饮食不节,嗜辛辣、肥甘厚味会损伤脾胃,滋生痰湿、食积进而影响心神;三是生活作息紊乱,熬夜打破阴阳节律,破坏睡眠稳态。

青少年多因学业压力大、情志不舒导致肝郁化火,或饮食不节引发食积化热扰神;中青年人则受工作压力的影响,情志失调导致肝郁、心火,部分还因房事不节、应酬多等出现心肾不交、脾胃湿热等问题;老年人多因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不足,或久病产生痰浊、淤血等阻滞气血,影响心神而导致失眠。

科学调理:分型调理,多元疗法

中医将失眠分为多种常见类型,调理方法各有侧重。常见类型包括心脾两虚型、肝郁化火型、痰热内扰型、心肾不交型、心胆气虚型等。

心脾两虚型:气血不足,心神失养,表现为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治以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用归脾汤加减。

肝郁化火型:情志不畅,肝郁化火,症见彻夜难眠、急躁易怒、头晕头胀、目赤耳鸣 。 采用清肝泻火、宁心安神之法,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

心肾不交型:肾阴亏虚,心火亢盛,症见心烦不寐、心悸多梦、头晕耳鸣、潮热盗汗 。以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为法,黄连阿胶汤或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

可基于中医辨证配合给予失眠患者耳穴压豆、刮痧、穴位贴敷、中药足浴、艾灸、针刺及推拿中医外治法治疗。

针对失眠人群,李艳芳建议:一是调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通过冥想、散步等疏解情绪,安定心神;二是节饮食,规律饮食,少吃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保护脾胃功能;三是慎起居,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睡前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和使用电子产品,利于入睡;四是适调理,若有失眠倾向,可自行按摩安神穴位,或食疗辅助,严重时应及时寻求专业中医辨证调理。

总之,对于长期失眠患者的治疗,建议宜中则中,宜西则西,中西医结合的个体化治疗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30

标签:养生   难题   中医   科学   气血   睡眠   长沙市   心神   脏腑   阴阳   困扰   心火   脾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