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永耀!杨振宁多次到访湖北,称赞这里是人类历史一大亮点!

长江如练,串起百年岁月;楚地情深,留存大师足迹。

中国一代科学巨匠杨振宁老先生仙逝。

他与湖北的缘分,跨越七十余载春秋,从战乱中辗转迁徙的少年,到九旬高龄仍奔波考察的智者,他的身影留在武汉的校园、宜昌的峡江,也将科学的火种与家国的深情,镌刻在这片土地的记忆深处。

大师数次到湖北见证新生与发展

摘自《杨振宁传:规范与对称之美》

初次到湖北是逃避战乱。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末的寒冬,15岁的杨振宁随父母家人辗转至此,由长沙到武汉,再到武穴,翻过大别山后,回到老家合肥。他成为抗日战争中千万迁徙者的一员,深刻感受到一个国家的苦难。之后,全家又开始了奔赴昆明西南联大的漫漫长路。这段仓促的停留,成为他与湖北最早的联结,也让“武汉”二字在日后的岁月里,总与家国变迁的记忆相伴。2007年,他在武汉清晰地回溯起这段往事。

1995年6月,杨振宁在华中科技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受聘为名誉教授。

1995年6月,杨振宁在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受聘为名誉教授,并在该校的露天电影场发表了一场激动人心的演讲。演讲中,他首次申明:1957年他获诺贝尔物理奖时,并未加入美国国籍,他是持中国护照,以一个中国公民的身份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的。

那天,露天电影场上人山人海,挤满了名学生和教职工。杨振宁满怀信心地预言:“再过30年,华中理工大学一定会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全场师生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1995年6月12日湖北日报头版报道。

时任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在回忆录《往事钩沉》中提到,当时他陪同杨振宁先生参观了学校绝大多数的试验基地。晚间的露天电影场则挤满了人,大约有两万人以上,在挤满人的状态下,还等了约两个小时,杨先生一登台,全场掌声雷动、欢声震天。杨振宁先生一开始讲话,就情不自禁地讲:“到场人数之多,会场秩序之好,会场情绪之热烈,是我从所未见的!”

2007年的金秋,已是耄耋之年的杨振宁再次踏上武汉的土地。

这一年,老先生参加在武汉举行的中国科协年会。

参会之余,杨振宁专门到华师一附中做学术报告,面对中学生们雷鸣般的掌声,他清晰地回溯起这段往事:“三次来武汉,见证的是中国大局势的改变。” 没有预设的讲稿,却字字句句饱含深情。他羡慕当代学子的优越条件,更恳切地叮嘱:“人生最重要的是方向正确,要选择未来几十年大有发展的空间。” 当被问及中国何时能再获诺奖时,他伸出两指笃定预言:”10 到 20 年,中国必定有人圆梦。” 这份信心,既是对科学规律的洞察,更是对中国发展的期许。

当年,应学校邀请,杨振宁欣然接受担任华中师大一附中学生科学院名誉院长。如今走进华师一附中学生科学院,墙上还挂着杨振宁与学生们的合影。星光熠熠的照片上,学生们对于科学的崇拜写在了脸上。

2007年秋季,杨振宁和华师一附中的学生们合影。

同日午后,他携妻子翁帆现身华中科技大学,在奖助金捐赠仪式后,他激励在场学子:“你们身处的是创造奇迹的大时代,当为国家作更大贡献。” 校园里的掌声与笑声,与七十年前轮渡的汽笛声遥相呼应,见证着楚地教育的腾飞,也映照着大师的赤子之心。

先生精神激励后人

2018年,杨振宁的子女从美国返回中国探望老父,全家一同游览了三峡大坝,这张照片记录了他们在大坝前的相聚时刻。从左至右依次为:次子杨光宇,当时60岁;女儿杨又礼,57岁;长子杨光诺,67岁;杨振宁本人,已96岁高龄;以及杨振宁的妻子翁帆,42岁;还有一位家族成员,杨振宁的侄子杨蕾。

2018年春,96岁高龄的杨振宁登上溯江而上的轮船,赴宜昌考察三峡工程,参观了石牌保卫战纪念馆。这位以理论物理见长的科学巨匠,对这项世纪工程展现出浓厚兴趣,从展览馆的模型到坝顶的实景,从防洪原理到发电效益,每一个细节都细细问询,思维敏捷如壮年。并亲笔写下“人类历史上的一大亮点”题词,赞叹大国重器。

据介绍,船行南津关时,杨振宁忽然问及湖北公安的方位,并深情回忆起公安籍导师王竹溪,正是将他引入统计力学领域的领路人,为其日后斩获诺奖奠定了基础。

三峡工程展览馆,杨振宁题写感言:“三峡工程是人类历史上一大亮点。”

在三峡集团,杨振宁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展开对话。他从电磁学讲到智能手机,梳理科技应用的加速历程,更直言:“三峡工程是民族复兴的重要角色。” 当谈及移民问题时,他建议移民后代写下亲身经历,为历史留存真实注脚;看到中华鲟研究所的“诺亚方舟”计划时,他为这条古老物种的“再生”动容,亲自为一尾中华鲟命名“再生中华鲟”。

大师虽去,但精神永存。如今,华师一附中的报告厅里仍回荡着他的箴言,三峡大坝的基石上镌刻着他的赞叹,峡江的涛声中铭记着他的追问。星辰归途,在武汉长江大桥的钢铁脊梁上,在东湖高新区的创新热土中,杨振宁与湖北的交集,恰似一束穿越时空的光——留下的不仅是足迹,更是一个民族追求卓越的永恒坐标。

杨老,一路走好!

来源:湖北日报

编发:孔妍

审核:褚楠 郭伟桐

出品: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襄阳分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0

标签:历史   湖北   星辰   亮点   杨振宁   武汉   中国   峡江   附中   科学   华中科技大学   工程   高龄   宜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