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愿踏入校园,究竟是孩子自身出了状况,还是家长存在疏漏,亦或是其他方面出现了问题?
实际上,真正需要深刻反思的,是整个社会生态,而非某个特定的个体家庭,更不该是那些在育儿道路上磕磕绊绊、艰难前行的父母们!

今晨,在某个家长交流群里,我目睹了一句令人心寒至极的论断:“孩子出现厌学情绪,根源在于家长教育失当。”凝视着这行冰冷刺骨的文字,一股难以抑制的愤懑如汹涌的潮水般在胸中翻涌:为何所有教育困境的矛头,最终都要无情地指向父母?为何一个孩子的心理崩塌,总要先从“原生家庭罪过论”开始剖析?要知道,那些在深夜达转难眠、焦虑到浑身颤抖、四处奔波寻求解决之道的、反复向孩子致歉的……恰恰是这群被指责的父母们。
然而,所有的非议与责难,却如汹涌澎湃的潮水般,无情地涌向他们。这哪里是家庭教育失败的例证?分明是整个社会向个体家庭投射的集体焦虑,是一场盛大而荒诞的“社会性催眠”。

被误解的家长
今晨在家长交流群里,那句“孩子出现厌学情绪,根源在于家长教育失当”如同一把利刃,刺痛了无数家长的心。那些深夜辗转难眠、焦虑到浑身颤抖、四处寻求解决之道、反复向孩子致歉的父母们,他们承受了太多不该承受的非议与责难。
我记忆中有个妈妈,孩子休学那段时间,她在外人面前强装镇定,回到家却偷偷哭泣。她不断自责:“是不是我以前太严厉了?是不是我忽视过他?”她那张因自责而变形的脸,让人心疼不已。她只是太害怕失去掌控,太害怕辜负“好家长”的形象,可外界却不允许她失败。亲戚的指责、老师的提醒、舆论的声讨,都让她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一棵树的命运不只是土壤决定
我一直把孩子比喻成一棵树,土壤固然重要,但一棵树能否长成参天大树,还受诸多因素影响。风暴的方向、虫害的出现、日照的强度,以及种子是否适合生长在特定的气候环境,都至关重要。热带的榴莲,放在北京,无论浇多少水都难以存活。
可我们社会却有一种幻觉,只要孩子出了问题,就一定是家长没做好。教育制度的高压、同龄压力、社交冲突、人格差异、社会比较、互联网刺激……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压垮一棵年轻的树。当孩子不想上学时,全世界第一时间冲向家长,却没人关心孩子所处的环境究竟有多恶劣。

过度负责的家长更容易受伤害
身边有位妈妈,她小时候因家庭原因被送到农村抚养,一直觉得自己必须乖、懂事、优秀,才不会被再次抛弃。长大后,她把全部的爱、关注、资源和时间都给了孩子,认为孩子的好坏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和牺牲。
然而,这种极致的投入,却让孩子背上了沉重的内疚。孩子觉得自己必须第一名,不能让妈妈失望,不能不想上学,不能累,不能休息。最终,孩子实在撑不住了,开始厌学、逃避、失眠、崩溃。而这位妈妈的第一反应却是自责:“都是我没做好。”她眼神里的自责,让人痛心。她不是没做好,只是太想做好了。

重要的是后来你又做了什么
“真正重要的不是你‘当初做了什么’,而是你‘后来做了什么’”,这是游戏治疗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孩子的问题不是审判家长的武器,而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小树需要修枝、遮荫、换盆、加固。
我们无法改变过去、风暴和社会结构,但能改变的是,当孩子撑不住的时候,我们能否成为他最后那块不动摇的土地。孩子不想上学不是家长失败,而是你们正在经历一个发展任务,这个任务是家长和孩子一起把树重新扶起来。

家长不能再独自承担所有痛苦
现在的教育环境,就像一场无休止的竞赛,分数决定价值,焦虑比病毒传播得更快。老师要成绩、家长要安全感、社会要“听话的孩子”。孩子不想上学,是这个系统的一个裂缝,可我们却把所有指责都倒在了家长身上,这是不公平、不真实、不负责任的。
家长们,别再怪自己,别再觉得愧疚,别再以为自己就是问题本身。你不是问题,你是答案。孩子的不想上学,是社会的裂缝,不是你的错。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在裂缝合上之前,继续握住孩子的手。
更新时间:2025-11-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