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篇讲中美经济的文章在美国那边反响很大。
写这篇文章的,不是什么无名小卒,而是两个专门研究这事儿的顶级大牛:一个是麻省理工的经济学教授David Autor,另一个是哈佛肯尼迪学院的经济学教授Gordon Hanson。
这俩哥们儿,可以说是研究“中国冲击”的祖师爷了。十几年前就是他们最早把这事儿掰扯清楚,告诉全世界中国崛起是怎么改变美国饭碗的。所以,他们的话分量极重。
前几天,他们又在《纽约时报》上联名发了篇长文,等于是在跟所有美国人喊话:“嘿,醒一醒!别总惦记着过去了,一场比上次猛烈得多的‘中国冲击2.0’已经杀到门口了!”
这篇文章信息量巨大,咱们今天就来好好盘盘。看看在美国顶级智囊的眼里,中国到底进化到了什么程度。
可能老读者还记得,十几二十年前,咱们经常在新闻里看到“中国制造”如何席卷全球,把好多发达国家干得够呛。
美国人管这叫“中国冲击1.0”。
这事儿大概是从1999年开始的,一直持续到2007年左右。那会儿发生了啥?说白了,就是咱们国家终于想明白了,不再折腾那些虚的,开始一心一意搞经济。巨大的劳动力和资本,一下子从农村转移到了城里的工厂。
大家想想,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突然全力冲进制造业,那是个什么概念?就好像一个巨人终于睡醒了,开始活动筋骨。结果就是,全世界的市场上瞬间堆满了中国生产的廉价商品。
对美国人来说,这简直是降维打击。他们好多地方的经济,就靠一两个产业撑着。
比如弗吉尼亚州的马丁斯维尔,号称“世界运动衫之都”;还有北卡的海波因特,自称“世界家具之都”。结果咱们的货一到,他们的工厂就跟多米诺骨牌一样,一片一片地倒下。
“中国冲击1.0”那几年,美国制造业将近四分之一的岗位就这么没了。纺织、玩具、体育用品、电子、塑料、汽车零部件,几十个行业哀鸿遍野。
直到今天,好多当年受冲击的地区还没缓过劲儿来,就算后来有了新工作,也多半是些低工资的活儿。
不过,大概到2015年,这波冲击慢慢平息了。为啥?因为咱们的转型也基本完成了,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了“世界工厂”。
靠廉价劳动力吃饭这条路,咱们也快走到头了。你看现在,越南、印度都在抢咱们服装、家具这些行业的饭碗。
这之后,美国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居然开始反弹了,从奥巴马到特朗普再到拜登,一直在涨。
按理说,故事到这就该结束了。美国人也觉得,最难的时候过去了,总算可以喘口气了。
但他们万万没想到,这才哪儿到哪儿。
真正让他们冒冷汗的,是正在加速到来的“中国冲击2.0”。
如果说1.0是咱们睡醒了找饭吃,解决了自己的生存问题;那2.0就是咱们吃饱喝足了,开始琢磨着要上桌跟“村霸”掰掰手腕了。
这次冲击的领域,完全不一样了。
“中国冲击1.0”冲击的是美国的低端制造业,说实话,就算没有中国,那些网球鞋、T恤衫的工厂迟早也得搬到其他成本更低的地方。
美国拢共就1300万制造业工人,咱们这边一个亿都不止。让他们跟咱们比生产袜子,那不是开玩笑嘛。
但“中国冲击2.0”,咱们要抢的是美国人最引以为傲、也是他们长期垄断的饭碗:航空、人工智能、通信、芯片、机器人、核能、量子计算、生物医药、太阳能、电池技术……
大家看明白没?这些才是真正决定一个国家未来是吃肉还是喝汤的硬核产业。
掌控了这些,你不仅能赚大钱、提供高薪岗位,还能在国际上说了算,甚至在军事上占据优势。以前,通用汽车、波音、英特尔是美国的骄傲,是他们国力的象征。现在,这些“国家队”也开始感到阵阵寒意了。
更要命的是,咱们的打法也升级了。
以前1.0时代,是咱们的民营企业和跨国公司合作,把中国变成了“世界工厂”。现在2.0时代,玩法变成了咱们的民营企业和咱们的地方政府成了“最佳合伙人”。
这套体系非常厉害。地方官的考核标准,不再是傻乎乎地看GDP涨了多少,而是看你有没有把某个高新产业给搞起来。
举个例子,合肥。在成为中国第二大电动车生产基地之前,谁知道这个内陆省会?它没啥特殊资源,就是靠着地方政府设立风投基金,敢于在一些当时还半死不活的电动车企身上下重注,同时拼命砸钱搞研发。短短五年,合肥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城市,一跃成了工业明星。
这种“合肥奇迹”,在中国不是个例。
你看看现在世界上最牛的几家公司:最大的电动车制造商(比亚迪)、最大的电动车电池生产商(宁德时代)、最大的无人机企业(大疆)、最大的太阳能硅片制造商(隆基绿能),这些全都是成立不到30年的中国公司。
它们的成功,不是因为上面下了个文件说“你必须成功”,而是在中国特色的产业政策下,从无数同行中“卷”出来的超级“卷王”,是“经济达尔文主义”的终极产物。
这些“顶级捕食者”,战斗力极强,世界上大部分公司都还没准备好跟它们同台竞技。
好多美国人还在嘲笑中国的产业政策,觉得政府扶持没啥用,脑子里想的还是几十年前欧洲搞空客的缓慢,或者是他们自己Solyndra太阳能公司的失败。
他们应该抬头看看乌克兰天上嗡嗡作响的大疆无人机,那才是现实。
澳大利亚一个智库出了个报告,数据很说明问题:
2003年到2007年,在64项前沿技术里,美国领先的有60项,中国只有3项。
但到了2019年到2023年,局面完全反过来了:中国在57项里领先,美国只剩下7项。
这速度,能不让美国人焦虑吗?
那美国是怎么应对的呢?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他们的主要办法就是——加关税。
对所有东西、所有国家,一顿乱加。这招就像个糊涂的拳击手,分不清对手和朋友,对着台下观众一顿王八拳。这种策略,就算用来打20年前那场贸易战都嫌笨拙,更别说现在了。
有脑子的美国学者也看明白了,他们就觉得这么搞不行,纯属是开着车总盯着后视镜。
他们提出了四个建议,挺有意思的,也值得咱们琢磨:
第一,别单打独斗。 你美国别老觉得自己天下无敌,应该拉着欧盟、日本、加拿大、韩国这些盟友一起,形成一个统一战线。如果加关税这事儿,是一群国家商量好了对付中国,那效果肯定不一样。
第二,向中国学习“鲶鱼效应”。 你们怕中国的电动车和电池?那就把他们请到美国来建厂啊!
就像当年中国把特斯拉请到上海一样。强大的外国对手就像一条“鲶鱼”,能刺激本国的“沙丁鱼”游得更快。特斯拉这条“鲶鱼”当年把中国的电动车企刺激得够呛,现在自己反倒快成“沙丁鱼”了。
当然,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得看住了,比如稀土、通信设备,但不能一概而论,把所有领先的中国产业都拒之门外,那最后只会剩下本土的平庸。
第三,要有战略耐心。 美国的政治体系,注意力就跟得了多动症的松鼠一样,今天一个政策,明天就可能推翻。一会说要砸钱搞芯片,一会又说要把《芯片法案》给废了。这么搞,谁敢跟你玩长期投资?对抗中国是个长期的事,经济政策得有连续性。
第四,保护好自己人。 “中国冲击1.0”最大的教训,就是大量的工人失业,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未来的冲击可能来自任何地方,比如人工智能。所以,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体系,帮助那些失业的工人尽快找到新工作,而不是简单地用关税去保护那些早该被淘汰的老旧产业。
说到底,美国现在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路口。
他们总在纠结过去输掉的贸易战,却没看清眼前的挑战已经完全不同。继续沿着老路走下去,结局可能就是技术、经济、地缘政治和军事领导地位的全面衰落。
对咱们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美国人已经明确指出了咱们的优势在哪:一个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投资、培育、并拥有巨大全球潜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这盘棋,中国十年前就开始布局了。而美国,似乎才刚刚从上一场牌局的懊恼中惊醒过来。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