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吕新涛)7月30日,咸阳市举行“打硬仗 求突破 决战决胜‘十四五’迈出建设现代化‘西部名市丝路名都’更大步伐”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场)。咸阳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鲲;咸阳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韩彦霄;咸阳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杨虎分别就各自领域取得的成绩进行了介绍并答记者问。
咸阳生态:绿染城郭气象新
铁腕治气,“咸阳蓝”成常态。咸阳市将大气污染防治列为“头号工程”,以创新机制为引擎,重构目标、责任、措施“三个体系”,建立书记季小结、市长月调度、分管领导周推进的强力机制,并首创大气污染防治履职“两张清单”。聚焦产业转型,推进兴化集团异地搬迁,打响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第一枪”;分类整治76家砖瓦、41家橡胶等企业,B级及以上环保绩效企业占比高居全省榜首。主城区供暖实现“无煤化”,“水暖炕”改造惠及29.6万户;新能源商混车、渣土车占比分别达91%、84.6%,国一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清零全省领先;道路机械化清扫率95.7%,全域禁燃成效显著,除夕夜PM2.5同比改善19.8%。“十四五”以来,综合指数下降10.6%,PM2.5下降13%,重污染天数减少16天,“咸阳蓝”从愿景变为市民生活的常态。
碧水攻坚,河湖焕新颜。以“三水统筹”为统领,咸阳市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河流监管网络,河湖“清四乱”纵深推进。完成22座污水处理厂扩能提标,对渭河、泾河74个排污口精准溯源排查。在全省率先完成县级以上及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科学划定,泔河、清河生态流量保障有力,水生态空间持续拓展。全市8条河流21个断面水质优良率稳定在88.9%高位,国家考核的市县级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21个县级以上水源地评估均达优秀——一泓碧水,成为咸阳最灵动的生态注脚。
净土守护,筑牢安全基底。坚持源头严防与重点管控双管齐下,咸阳市率先完成20家土壤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及周边监测。农用地分类管控卓有成效,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同样100%,守住了“住得安心”的底线。长庆石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项目跻身全国百大工程,作为标杆案例在全国推广,为大地母亲系上了一条坚实的“绿丝带”。
绿色动能,转型风正劲。咸阳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为640个项目及12个园区精准开展“三线一单”符合性分析。国家级绿色工厂达16家,绿色建筑项目管理清单化、精细化。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落地9个,地热能供暖占比全市集中供热25.6%。城乡交通一体化加速推进,入选国家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城区796辆公交车全部新能源化。主城区垃圾分类全链条体系基本建成,资源化利用率达86.28%,绿色低碳正深度重塑城市发展基因。
善治赋能,护航生态路。法治保障坚实有力,《禁止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条例》《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等5部环保法规相继颁布。创新实施企业“环境码”四色监管,拓展非现场执法,“线上学法积分”有效降低企业违法风险,该模式荣膺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全市135个空气站覆盖125个镇办,“生态环境+营商环境”特邀观察员机制、生态吉祥物“秦晓娴”“秦晓阳”、升级改造的环境教育基地及三原生态文化主题公园,让生态文化深入人心。公益短片《父亲的记忆》获生态环境部优秀作品,生态文明的种子在古都咸阳生根发芽。
咸阳水利:兴水惠民谱新篇
项目筑基,骨干水网渐成体系。以高质量项目为引擎,咸阳市水利建设跑出“加速度”。科学编制《咸阳市水网建设规划》等一批重大规划,累计落实水利建设资金91.69亿元,实施项目1246个。渭滨、古渡等生态修复工程及亭口水库枢纽工程顺利完工,蚂蚁沟、王家咀水库主体工程基本建成。泾河系统治理十大工程加速推进,彬长矿区输配水工程管网贯通在即。咸阳主城区引汉济渭北塬供水、三原西郊水厂等重大民生项目开工建设,为57万亩渭北旱塬引泾灌区项目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奠定基础,现代化水网骨架日益清晰。
筑牢防线,守护安澜护民生。面对复杂严峻的水旱灾害形势,咸阳水利织密“防御网”。成功迎战渭河“9.27”、泾河“7.19”等多轮超警戒洪水,实现人员零伤亡、重大财产零损失。修编完善防汛预案,修复水毁工程158处,除险加固水库12座,治理山洪沟5条。抗旱减灾精准施策,争取中省救灾抗旱资金6541万元,改善4.46万亩农田灌溉条件。78处山洪监测站点和河道视频监控系统建成投用,智慧水利为安全度汛装上“千里眼”。
兴水利民,城乡共饮幸福水。聚焦群众饮水安全,城乡供水实现“质效双升”。农村供水推行县域统管和“3+1”标准化建管模式,完成136处小型供水工程改造,惠及120万人。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100%和99%,规模化供水覆盖率跃升至63.6%,位居全省前列。城市供水强化精细管理,《咸阳市城区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管理办法》落地实施,水源建设、管网更新、水质监测多管齐下,城市供水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精打细算,节水优先促转型,严格践行“四水四定”,水资源利用迈向“集约高效”。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全面落实,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24.7%,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1.2%。泾阳县成功退出地下水超载区,秦都、兴平等超载区大幅缩减。修订水资源和节水管理办法,12个县(市)区全域建成节水型社会,实现全省首个县域节水达标全覆盖。灌区节水改造深入推进,羊毛湾灌区获评省级节水型灌区典范。
人水和谐,碧水清流润古城。守护河湖健康生态,水环境治理交出“优秀答卷”。河湖长制走深走实,编制8条市级河流“一河一策”方案,巡查河道7.12万公里,治理河长17.84公里。河湖“清四乱”及非法采砂整治实现动态清零。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1446.66平方公里,实现面积强度“双下降”。冶峪河、三水河等生态流量监测平台建成运行,多水源联合调度保障河湖生态基流,一泓清水成为城市最美底色。
改革赋能,依法治水开新局。创新驱动体制机制,水利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跃升”。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10个县市区、11个大中型灌区通过验收。健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体系,动态调整权责清单246项。《咸阳市东庄水库周边管理条例》立法完成,水利投融资改革持续深化,权责明确、监督有力的现代治水体系日益完善。
咸阳农业农村:沃野田畴绘新景
粮安根基,在抗旱攻坚中筑牢。面对严峻旱情挑战,咸阳市迅速启动农业抗旱三级应急响应,投入抗旱资金4684.26万元,打响了一场全力以赴的保粮战役。全市夏粮播种面积达297.10万亩,稳居全省第二,占全省份额近五分之一。虽受旱情影响总产略有下降,但单产仍以301.97公斤/亩位居全省第三,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20公斤。为弥补夏粮损失,咸阳果断实施“以秋补夏”战略,依托3个整建制推进县、9个“吨粮镇”和60个“吨粮村”创建,狠抓23.64万亩“三主融合”示范田建设,全力推广秋粮高产集成技术超168万亩,秋粮播种面积逆势增加12.55万亩,为全年粮食减损增产夯实了坚实基础。
脱贫成果,在精准帮扶中巩固。创新推行风险摸排“网格化”、监测预警“信息化”等“五化”工作制度,实现对90.4万农户监测全覆盖。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精准认定监测对象近万户,帮扶政策100%落实到位,超七成监测户已稳定消除返贫风险。就业帮扶精准发力,全市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稳定在22.08万人,公益岗位安置近1.3万人,发放跨省务工交通补助364.85万元,脱贫小额信贷资金投放超9472万元,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撑。
产业兴旺,在融合发展中提速。咸阳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步伐铿锵。苹果产业实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三大行动,新建高标准果园3.81万亩,高接换优1.73万亩,推广国育新品种27万亩以上,建成省级高质高效示范园35个,“咸阳马栏红”品牌价值有望突破百亿大关。设施蔬菜大力推广“三改一提”模式,面积产量稳中有升。畜牧业生产总体平稳,生猪、家禽存栏显著增长。产业融合深度推进,新增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1家,总数达217家。泾阳县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咸阳市“零突破”;乾县大杨镇、旬邑土桥镇跻身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3条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入选省级名录,乡村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乡村和美,在匠心打造中蝶变。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按照“四有”原则扎实推进和美乡村示范建设。2023年度43个省级示范村已成功授牌并获得4300万元奖补,2024年度73个示范村省级验收在即。农村“厕所革命”坚持质量优先,新改建户厕8858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9.11%。秸秆综合利用成效显著,夏收综合利用率达98.07%,机械化还田超90%,为守护“咸阳蓝”贡献了农业力量。
富民强村,在改革创新中实现。大力实施农村集体经济“百村提升行动”,投入财政衔接资金5600万元,精准支持80个相对薄弱村培育内生动力。组织实施特色产业链发展等项目248个,“陕农经”平台管理集体固定资产超147亿元,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达6亿元。多措并举促农增收,全市农村居民稳定就业超80万人,各类产业富民项目覆盖农户200万人以上。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927元,增长6.5%,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农民腰包越来越鼓,乡村振兴成色更足。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
更新时间:2025-08-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