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河南省长葛市老城镇尹家堂村,竟然成了维吾尔族翦氏后裔聚居地。
维吾尔族?在河南?
追根溯源,他们是一支被历史遗忘的维吾尔族——明朝将军哈勒·八士的后人。
元末明初,战火纷飞。哈勒·八士骑着战马,从遥远的西域来到中原。
当时,朱元璋正在南方征战。哈勒·八士率领一支骁勇的骑兵,加入了朱元璋的队伍。战场上,他箭无虚发。一次关键战役中,他亲手斩杀敌方大将,扭转战局。
战后,朱元璋亲自接见了这位勇士。
"你叫什么名字?"朱元璋问。
"哈勒·八十,维吾尔人。"他回答。
朱元璋满意地点头。"从今天起,你就姓翦,名八士,做我的镇南定国将军。"
哈勒·八士被封为将军,镇守湖广地区。他的后代最初定居在湖南桃源县。
在那里,他们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社区,保持着自己的语言、信仰和习俗。
但历史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明朝万历年间,政局动荡。
哈勒·八士的八代孙翦崇夷,带领部分族人踏上了返回西域的漫漫征程。
路途遥远,危机四伏。
翦崇夷的队伍走到河南长葛时,已经人困马乏。面对未知的前路,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就在这里定居下来。
一个村庄因此诞生了,名为尹家堂。从此,一支维吾尔族的血脉,在中原大地上延续了下来。
他们的选择,注定了一条艰难的道路。
"我们既不是完全的维吾尔族,也不完全是汉族。"村中老人翦德全说,"我们是被历史遗忘的族群。"
在尹家堂村的土地上,这些维吾尔族后裔繁衍生息,已经十五代。
现在,这个村庄约有700多位翦姓人。
他们的面孔,已经看不出多少西域的痕迹。但血脉中,依然流淌着先祖的记忆。
"你是汉族。"这是翦玉德七岁时听到的话。
那时,他跟着父亲去县城办事。填表格时,工作人员头也不抬地说。
"不,我们是维吾尔族。"父亲轻声纠正。
工作人员抬头,上下打量着他们。"你们哪里像维吾尔族了?"
父亲没有说话,只是拿出一本泛黄的族谱。
那是一段身份迷失的时期。几个世纪的汉化过程中,尹家堂村的翦姓人,逐渐失去了维吾尔族的外表特征。
他们讲着河南话,穿着与周围汉族相同的衣服,过着相似的生活。
唯一不同的是,他们保留了祖先的信仰——伊斯兰教。
村里有一座小清真寺,每到礼拜日,人们会聚集在那里祈祷。
但在户籍上,他们被登记为汉族。
1980年代,一场寻根活动开始了。翦姓人开始认真研究族谱,试图找回失落的身份。
族谱上清晰记载着:他们的祖先是,维吾尔族将军哈勒·八士,后改名翦八士。
"我们的祖先从湖南桃源来,原本是要回新疆的。"翦德全翻开族谱说,"但路途太远,最后只能在这里定居。"
村里老人开始向政府申请恢复民族身份,这并不容易。
需要证明,自己确实是维吾尔族后裔,而不仅仅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汉族。
直到1999年底,经过许昌市政府的严格考证,尹家堂村翦姓人的民族成分,才被正式认定为维吾尔族。
2007年,部分村民通过户籍变更程序,正式恢复了维族身份。
"拿到新身份证的那天,我哭了。"翦玉德说,"终于,我们可以名正言顺地说:我们是维吾尔族。"
这是一场迟来的认同,但对很多人来说,身份的恢复,带来的是更多的疑问:作为一个几乎完全汉化的维吾尔族,他们究竟应该如何定义自己?
翦老汉是村里为数不多,还会说几句维吾尔语的人,八十多岁的他,坐在清真寺门口,念着古老的经文。
"我们的语言快要失传了。"他说,"年轻人都不会说了。"
语言的消失,只是文化断层的一部分。
几个世纪的汉化,让尹家堂村的维吾尔族后裔,与新疆的同胞有了天壤之别。
他们保留的文化符号,主要是宗教,村里的清真寺虽小,但香火不断。
每逢重大节日,全村人都会聚集在这里,男人们穿上白色的礼拜帽,女人们戴上头巾。
但走出清真寺,他们又回到了"汉化"的日常。
村里的经济,也与传统维吾尔族截然不同,尹家堂村及周边地区,发展出了一个,庞大的塑料回收加工产业。
全村有500多家,塑料回收加工企业,吸纳了3万余人就业。
翦玉林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的塑料回收工厂,年产值超过千万。
"我是个商人,也是个维吾尔族",他说,"这两个身份并不冲突。"
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与周围的汉族几乎没有区别,饮食上,他们遵循清真传统,不吃猪肉,但其他方面,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中原农村别无二致。
"我们的孩子很少了解自己的身份。"翦德全说,"他们知道自己是维吾尔族,但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文化的断层,让这个群体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既不被汉族完全接纳,又与新疆的维吾尔族有着巨大差异。
2005年,翦玉德第一次去新疆。
"那是一次震撼的旅行。"他说,"我看到了真正的维吾尔族。"
在新疆,他感受到了一种奇妙的亲切感,虽然语言不通,但血脉中的某种东西,让他感到这就是祖先的土地。
回来后,他开始关注尹家堂村,与湖南桃源的联系。
湖南桃源是维吾尔族,在内地的最大聚居地,被称为"维吾尔第二故乡",那里的维吾尔族回族乡,与尹家堂村同属翦氏宗族。
"我们是同根生的兄弟。"翦玉德说。
他联系上了桃源县的翦姓人,两地开始定期交流。每年,都有村民组团去桃源访问,了解那里的维吾尔族文化保存情况。
桃源的翦姓人,保留了更多的维吾尔族特色。
他们有自己的歌舞、服饰和节日庆祝活动。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就出身于桃源翦氏。
"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如何在不丢失身份的情况下,融入现代社会",翦玉德说。
2010年,尹家堂村建立了一个小型博物馆,收集和展示翦氏家族的历史文物。
这里保存着哈勒·八士的族谱和相关历史记载,成为维吾尔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但对年轻一代来说,民族身份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事。
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融入现代社会,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尹家堂村的维吾尔族后裔,正在寻找一条平衡之路:既不忘记祖先的血脉,又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
"我们的历史,就是一部融合的历史。"
翦德全说,"我们既是维吾尔族,也是中国人,这两种身份,从来不应该对立。"
血脉永远不会断绝,只会以不同的形式延续。
千年之后,哈勒·八士的后人,依然在中原大地上,讲述着那个来自西域的故事。
更新时间:2025-05-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