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见3鲜,一年病不沾”!3鲜指什么?白露节气别不懂吃

白露到,老话说“白露见3鲜,一年病不沾”。这3鲜,是树上挂的、地里长的、藤上结的,核桃、红薯、丝瓜,听起来普通,可为啥能被老辈人念叨成“防病宝”?

树上鲜——核桃,秋凉里的温补小炸弹

白露一到,风里就带了秋凉。这时候走在树下,抬头能看见核桃青壳裂开,露出里面圆滚滚的果仁。老辈人说“白露吃核桃,阳气不跑掉”,可不是瞎说。秋凉渐重,身体里的阳气跟着往下走,这时候最需要温补。核桃那层油润的果仁,咬开是香中带点回甘,正好能补上阳气的缺口。

记得小时候,奶奶总在白露前晒核桃。她搬个小马扎坐院儿里,拿小锤子敲核桃壳,碎壳子“咔嗒咔嗒”掉一地。敲出来的核桃仁,她会烤得微焦,再拌进面里做核桃酥。烤箱叮的一声,核桃香混着面香窜出来,比香水还勾人。刚烤好的酥饼,拿起来能掉渣,咬一口,核桃碎在嘴里“咯吱”响,甜丝丝的,凉秋里吃一块,整个人都暖乎了。

地中鲜——红薯,甜过秋阳的暖胃方

白露吃红薯,老辈人说“不反酸”。我小时候总不信,直到有次贪嘴吃多了凉东西,胃里火烧火燎,妈妈煮了碗红薯粥。那红薯是自家地里挖的,红皮黄心,煮得软趴趴的,粥汤都泛着蜜色。喝下去第一口,胃里的热乎劲儿就顺着喉咙往上冒,酸水儿慢慢就压下去了。

要说红薯最馋人的做法,还得是拔丝地瓜。选那种红心红薯,切成滚刀块,下油锅炸得外皮金黄酥脆。锅里熬糖稀,得盯着火候,糖从白变黄,从稀变稠,这时候把红薯倒进去一裹,糖丝儿能拉老长。趁热夹一筷子,糖壳儿脆得“咔”一声,里面的红薯软甜流蜜。小时候为了吃这口,总被糖壳烫得直嗦溜嘴,可还是忍不住接着夹。现在想想,老辈人挑白露吃红薯,可不单是因为甜,更是因为这东西养人——秋天胃弱,红薯软乎好消化,甜滋滋的还能补元气。

藤上鲜——丝瓜,秋燥里的润喉甘露

“秋败丝瓜胜良药”,这话我信。白露前后的丝瓜,藤上挂着水灵儿的,外皮青得透亮,用指甲一掐就能冒汁水。这时候的丝瓜最嫩,炒着吃、煮汤喝,都是秋燥的“灭火器”。

我最爱的是丝瓜炒蛏肉。蛏子得挑活的,养半天吐净泥沙,煮开口后剥出肉,那肉白得像玉,带着海水的鲜。丝瓜削了皮,滚刀块切得厚实点,炒的时候先下蒜末爆香,丝瓜一入锅,“滋啦”一声就冒热气。等丝瓜炒软乎了,把蛏肉倒进去一拌,撒点盐,再勾个薄芡。出锅前撒把红椒丝,绿的丝瓜、白的蛏肉、红的椒丝,看着就喜人。夹一筷子,丝瓜嫩得能抿化,蛏肉鲜得直钻鼻子,喝口汤,润得喉咙都不发干了。

这3鲜,吃的是节气,暖的是人心

老辈人讲究“应时应季”,不是图个新鲜,是真懂自然的脾气。白露的3鲜,核桃补阳气、红薯暖脾胃、丝瓜润秋燥,样样都戳中秋天的“软肋”。这些菜不贵,做法也不复杂,可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食材,藏着老辈人一辈辈传下来的养生经。

现在想起来,小时候的秋天,总绕不开这3鲜的味儿。奶奶的核桃酥装在铁盒里,妈妈的拔丝地瓜用凉水镇着,外婆的丝瓜汤飘着白汽。那时候不懂为啥非得白露吃,只觉得香、好吃。现在自己做饭了才明白,这哪是吃菜?是吃节气里的安稳,是吃老辈人用经验堆起来的“护身符”。

今年白露,你家饭桌上会先摆哪道“鲜”?是酥香的核桃酥,还是甜脆的拔丝地瓜?或者炒一盘子丝瓜蛏子,鲜得眉毛都要掉?不妨试试看,让老辈的讲究,变成咱舌尖的幸福。毕竟,秋天的好滋味,从来都不在山珍海味里,在这些应时应季的“小鲜”里,在一家人围桌吃饭的热乎气儿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9

标签:美食   节气   白露   丝瓜   红薯   核桃   老辈   阳气   秋凉   拔丝   地瓜   蛏子   这时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