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要花半天的事,现在只要几分钟!他们用上了“神器”

过去,判断地下管网的健康状况,靠的是排水工人的耳朵和一根长长的撬棍。敲一敲,听一听,通一通,这是江岸区排水站基层员工郭志20多年来的“听诊”手艺。而“十四五”期间,一套覆盖全域的智慧水务“神经网络”正在悄然生成,这也让郭志的“听诊器”发生了改变。

9月16日9时30分,长江日报记者在江岸区排水站见到郭志时,他刚刚从江岸区一老旧小区实地走访回来。“有的小区年限久了,没有物业,排水管网出现问题会求助我们。”话音未落,他又接到一个管网故障点的排查检修任务。

郭志(左一)在发展大道排查管网故障点。记者刘海锋 摄

10时左右,他赶到现场。同事们正操作高压水车冲洗窨井内的淤泥。“前几天下大雨,附近路面有渍水,怀疑是地下管网损坏。”井口淤泥被冲开后,同事用管道潜望镜探照,郭志则操作手机进行影像分析,深达5米的窨井内部情况一目了然。“放以前,得人工作业、下井摸排,现在机器人‘代劳’,我们在井口就能看清问题——安全多了,也快多了。”

不过几分钟,凭借多年经验和新技术辅助,故障点被精准锁定。接下来只需按流程开挖修复,两天内,这里的渍水问题就能解决。

回望“十四五”开局时的2021年,郭志的工作还离不开“铁脚板”。那时,掌握水情和雨情,得骑电动车跑遍全区12个监测点,手工记录、来回奔波,一趟至少3小时。遇上雨天,效率低还不安全。

地下管网作业已经大面积被机器人取代。受访者供图

转变发生在2022年。江岸区水务智慧化平台上线。如今,打开手机APP,实时降雨、各点水位、明渠画面尽收眼底。“以前半天才清楚的事,现在几分钟搞定,效率提升了六七倍!”郭志说。

智慧系统不仅在平时省时省力,更在关键时刻成为城市的“安全卫士”。2023年夏季持续暴雨期间,多个小区面临渍水威胁。通过智慧平台的管线系统和实时监控,郭志及时发现某小区附近雨水管网水位异常,再结合系统降雨预测,迅速预判风险、调度处置。排水站仅用15分钟就解除险情,并联动泵站提前加大抽排,实现从被动抢险转向主动预防。

郭志在黄浦路泵站监控中心查看管网运行情况。记者刘海锋 摄

一上午3个多小时,跟着郭志从发展大道到幸福二路明渠,再到黄浦路泵站,记者也亲眼见证了高科技如何融入城市治理。从搭载红外测距的管道潜望镜到高效净化水体的河湖净化设备,这些智能装备正不断提升着城市的韧性,让排水防涝变得更精准、更从容。

记者| 刘海锋

编辑| 朱佳琪

校对| 赵乐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3

标签:科技   神器   管网   渍水   泵站   记者   黄浦   江岸   明渠   潜望镜   智慧   小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