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重庆,这地方从来是个稀奇地方,直辖市里论体量,是个头。面积快顶得上江苏、浙江了,你说是不是有点夸张?可历史不是爱吹牛,那是实打实。曾经的重庆国货,流行过多少年?天府可乐、金鹊电视机、嘉陵摩托、红岩缝纫机……这些名字,像一道道褪色的招牌,即便在互联网刷屏的今天,老一辈提起来也难免红了眼眶。
为什么重庆诞生过那么多在全国都能叫得响的品牌?山高路远能锻炼人,一方水土养一城性格。工业时代刚刚起步那会儿,沿海一水进口货不愁销路,可西南腹地,谁也不比谁低一头。山城制造讲究扎实,讲究结实耐用,什么轻浮、花巧的东西很难混得下去。说到底,重庆曾经的工业底色,就是那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
物质匮乏的年代,手表不是谁都买得起。买一块表,一年工资就打了水漂。重庆钟表厂1963年起家,先是闹钟,后来顺手做了手表,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山城手表”。七十年代,手表还顶着“嫁妆三大件”之一的名头。用现在的话讲,大厂背书、产品精细。
到了八十年代,公司改了名字。产量直接干到了五十万只。这数字比起曹雪芹书里贾母贾宝玉的家底,是实打实的产业规模。山城手表与天津海鸥、上海牌并列,是“三驾马车”之一,就连广告语也硬气——“山城手表,家喻户晓!”这句,没吹牛。
厂子效益上来,工人自然风光。一个月薪水能顶上别人民办厂的两倍,街坊邻居谁不羡慕?甚至男青年要进厂,还得托熟人递条子。不然你想直接走进车间,门都没有。那时候有的人去批发手表,趁着供不应求,一个月就能攒下厚厚一摞钱票。发财大不大,看你会不会抓机会。
时间到了九十年代,局势说变就变。石英表一股脑涌进来。精确、省心、价钱还便宜。机械表一夜间从奢侈品成了“老古董”,山城手表也顶不住了。2007年,公司连带品牌一起上了拍卖台。现在问重庆的年轻人“山城手表”,多半没几个听过。是不是有点遗憾?
说到三峡电风扇,有点意思。全金属外壳,扇叶扎实无比。八十年代,一台风扇一用就是二十多年,家里如果刚好保存得当,到现在还吹得呼呼响。质量真叫一个能打。重庆三峡电器做风扇那年头,百货公司门口老早就有人排队,家里要是分到票,得像过节一样高兴。厂子的工人加班加点,年产五十几万台,畅销国内,还能出口。可惜就是太耐用了,换新速度慢得要命,复购率搞不上去。
没人能想得明白,质量过硬到头来反倒害了自己。新世纪来了,市场过剩,三峡电风扇在商店里慢慢消失。多少家庭,直到今天还留着当年的那台“老伙计”,只是贴纸掉了些,漆面花了点,照样能转,还很稳!就算拿去二手平台,也没人舍得换。耐用的东西,也许就怕时光太无情?
八十年代重庆大市场除了“红岩黑白电视”还有个金鹊。十二寸金鹊电视,两三月工资都不够买。还得配合“电视票”。有票有钱,缺一不可。现在想想,买个电视挤兑比炒鞋还疯狂。谁家装了金鹊,亲朋看了都说有门面。下班吃饭后,两边邻居都冒出来,围在一个屋檐下看香港动画。那种集体感,不是“独乐乐”可以比。
这样红火的品牌,说没就没了。1996年,彩电市场一场血雨腥风的价格战,金鹊电视被光速淘汰。技术难题固然难解,但应对不力才是致命伤。变化太快了,新老交替容不得犹豫。有人说,要是金鹊坚持下去,可能还会有别的转机。可“假如”这词没什么意义,毕竟历史只有一次。
重庆冰箱厂生产的将军冰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抢手货。不是抢——是真的难买。新冰箱入户,仿佛办一场“邻里春晚”。家里肉多了,冰箱里帮你冷藏一下,都成了联络感情的法子。那年头,人人想着买新家电,堆满屋子才踏实。
进入二十一世纪,厂家撑不下去了。2003年,将军牌冰箱随风而去,连厂房也拍卖给了新业主。物价添高,连做冰箱的老手艺都失传一些。反倒是某些拆迁的工程队,从旧厂房里翻出几台古董冰箱,当废铁卖,那台少见的“将军”字样还在。或许只有拆迁工人知道,这玩意原来火过一阵?
红岩缝纫机,不只是重庆的记忆,几乎家家有一台。七八十年代,女孩子能用上“红岩”,在圈子里都拉得开话题。市场价一百多,厂子员工还能便宜十几块。可谁舍得往外挥霍?缝衣服做被单,不靠它不行。日子变了,满大街成衣,后生们没谁再自己捉针线。需求一落千丈,红岩缝纫机跟着停产。
说起来,这些品牌落幕都有各自的原因。要么被新技术洗牌,要么产品老了没嫁接上新需求,有时候也许只是时势问题。有人感慨,品牌消逝其实是市场规律。可人情世事,有时又偏不是简单的优胜劣汰。比如说三峡电风扇太耐用,反倒没人买新的。难怪有人吐槽,质量好的时候谁也夸,可企业却活不下去。好像逻辑有点莫名其妙。
曾有人调侃,“山城制造”从大火转瞬沦为昨日黄花。老厂房一座座拔地而起,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和地铁口。新重庆人只在故事里听说,有品牌光荣过,有城市脉搏跳动过。可现实就是现实,技术进步,商战厮杀,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现在另类观点又出现。一派说重庆制造不思进取,另一派说,应该怪体制僵化,创新难。可说到底,几十年风雨,品牌来了又走,谁都躲不过时代潮流。批评和怀念交替,反反复复,有时候真说不清谁对谁错。
前些年,各地开始老品牌“复兴”运动。重庆山城啤酒火了一阵,可后来热度也就下去了。天府可乐改了包装,也难敌全国可口可乐百事的强攻。品牌不只是质量问题,也是眼光和命运的混合物。有的还能卷土重来,有的永远定格在照片里。
换个角度,从当年的辉煌到如今的零落,企业没熬住,城市性格却没改。山城人还是那么要强,嘴上不服软,行动上也有人敢闯新路。或许新一代人已经不信守“品牌寿命”这说法,进化更快,淘汰更猛。过去的经验和记忆未见得真的过时,只不过未来的形状谁也说不准。
历史留下的东西,沉默中自带温存。重庆不是只会送走品牌的地方,也一定会制造出新的名片。也许哪一天,那些消失的重庆制造突然又冒出来的新传人?这种可能谁说的准呢。
反正山城的牌子,还会接着熬。至于具体是哪一个,怎样新的折腾法,也许明天、后天才刚刚开始。
更新时间:2025-08-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