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对咖啡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这让巴西的咖啡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为了腾出更多种植空间,当地不少森林遭到砍伐,而森林减少又带来了连锁反应。
降雨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干旱现象频繁出现,直接影响了咖啡的生长环境,这种看似为了满足需求的做法,实则让咖啡产业陷入了尴尬的循环。

咖啡观察等组织早已关注到这一问题,相关报告也揭示了背后的隐忧,各方都在思考如何打破这种不利局面,让咖啡产业能长久发展。
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作物与全球变化高级研究主管亚伦・戴维斯长期盯着咖啡产业,他的话点透了关键。
为迎合全球对咖啡“欲壑难填”的需求,种植者持续拓展种植面积,毕竟,生产咖啡离不开土地,道理浅显易懂,然而,这直白表述背后,是巴西森林面积不断缩减的残酷现实。

非营利组织“咖啡观察”在报告中给出了确切数字,2001至2023年间,巴西咖啡种植区为开辟种植园,已经砍伐了超过1200平方英里的森林。
若将咖啡种植密集区的总体损失纳入考量,消失的森林面积超42000平方英里,这既涵盖了直接砍树拓地之破坏,周边修路、建设施等工程所造成的间接损害也计算在内。

但咖啡在其中的角色一直没得到足够讨论,这种被忽视的影响,正在悄悄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科学家早就证实了一个残酷的关联:森林砍得越多,热带雨林的降雨量就越少,原来雨林里的树木会吸收水分再释放出去,这样才能形成云层带来降雨。
一旦树木被砍,这个循环就断了,降雨减少不说,干旱还会跟着来。
而干旱对咖啡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咖啡观察”的报告显示,过去十年里,巴西主要咖啡产区大多数年份都缺雨。

希戈内特对此看得很透彻,她强调:“毁林等于扼杀降雨,而降雨正是作物长期生长的必需条件。
即使对那些不关心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物种灭绝的人而言,只要他们还饮用咖啡,并希望咖啡产业长久存续,这就足以令其深感恐惧。”
这种恶性循环已经很明显了:为了种更多咖啡砍树,砍树导致干旱,干旱又让咖啡难种,于是只能再砍更多树求产量。

更让人揪心的是,负责防止森林砍伐的巴西环境与可再生自然资源研究所(IBAMA),面对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的询问,压根没回应。
面对这摊子事,各方的态度和行动显得格外重要。
希戈内特对巴西左翼总统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领导的现任政府很认可,认为他们在遏制森林砍伐上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展。
但光靠政府不够,企业的角色同样关键,希戈内特希望报告能推动咖啡企业拒绝采购来自毁林种植园的咖啡,可美国全国咖啡协会(NCA)面对置评请求,却没给出任何回应。

其实解决办法是有的,现在已经有更环保的咖啡种植方式,比如用遮荫树帮咖啡植株挡太阳,或者在地里种上多种作物。
但问题在于,这些方法的产量赶不上工业化种植,希戈内特发现,研究涉及的巴西咖啡种植区,基本都没采用这种可持续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
戴维斯给出了建议,他觉得应该多给那些坚持可持续种植的农户发奖励,这样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戴维斯还特别提到,消费者也得扛起责任,他呼吁咖啡饮用者提升意识,改变买咖啡的认知模式。

毕竟这条从巴西土壤延伸到全球都市的产业链,最后一环就落在每个咖啡杯上,杯子里的饮品不只是有风味、能提神,还映着那些消失的森林和越来越少的降雨。
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其实不难,或许就从下一次买咖啡开始,多看看包装上的标签,选那些来自可持续种植园的产品。
这样的小选择攒起来,就能给森林和咖啡产业都留条出路。
咖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来不是某一方的独角戏,巴西政府的控伐努力值得肯定,企业拒绝毁林咖啡的态度不可或缺,农户采用环保种植模式更是关键。
而每个咖啡饮用者,也能以消费选择投出关键一票,森林、降雨与咖啡的平衡,关乎产业链的长久存续。

更连着地球的生态底色,打破“砍林种咖、干旱减产、再砍林”的循环,需要各方多一份责任与行动。
从企业加大可持续采购力度,到农户获得更多支持,再到消费者关注标签背后的环保属性,小小的改变终将汇聚成力量。
唯有这样,未来才能既留住雨林绿意,也守住杯中那抹熟悉的香醇。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