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最近推出的“三资四则”政策,把“资源资产化、资产证券化、资金杠杆化”和“能用则用、不用则受、不受则租、能容则容”摆上台面,态度直白到罕见。

过去地方政府对“立即变现”“杠杆”避而不谈,如今却主动提“应上尽上”,这背后其实是地方债务压力到了不得不解的地步。
更关键的是,湖北这波操作大概率不是个例,很可能成为全国性试点,读懂它对普通人的未来规划和投资至关重要。
要搞懂这套逻辑,得先拆“三资”的三步走。
第一步资源资产化,就是把山河湖海、产业园区这些“有价值但没价格”的资源,用金融手段定个明确价。

比如一座年租金1000万的产业园,政府急用钱,就把未来10年租金打包卖8000万,买家花更少钱拿经营权,政府快速套现,金融机构也能赚服务费,关键是给资产“确权”,为后续操作铺路。
第二步资产证券化,就是把高价资产拆成小块降低门槛。8000万的产业园收益权,拆成8000份、每份1万,普通人也能买还能分红,像企业上市一样提高融资效率。
这招其实不新鲜,早几年江苏高速、乐山大佛、平遥古城就靠卖收费权、门票收益发ABS,北京地铁、徐州自来水也这么干过。

但湖北真正的重点是第三步:资金杠杆化。单纯卖未来收益拿到的钱,对现在动辄几十亿缺口的地方政府来说不够用。全国地方显性债务已超49万亿,必须靠杠杆放大资金。
可银行不会随便给地方政府加杠杆,因为很多资源的收益归属模糊,比如水务收入可能补管网、租金可能返企业,没法当合规抵押物。
而前面的资产证券化,正好解决了“确权”和“出表”两个核心问题,把模糊收益变成有法律凭证的金融产品,银行才认。

同时资产收益权划归项目公司,债务不再算政府的,变成市场化融资,既合规又能躲监管。
就像把河里的水装瓶标价卖掉几瓶,银行才认剩下的水值多少钱,愿意放贷,地方政府就能用未来二三十年的收益再撬动杠杆。

不过这套操作看着完美,风险也藏得深。表面是盘活“死资产”,实际是提前透支未来现金流,杠杆加得越多,后人的债务压力越大。
而且所有环节都依赖“底层资产稳定”,一旦产业园租金跌了、景区客流少了,整个信用链可能塌掉。
更麻烦的是隐性问题:地方政府既是规则制定者又是卖家,可能为了卖高价搞“数字造假”,比如用补贴逼企业租园区抬租金。
民生领域如自来水、燃气要是打包出售,后续很可能涨价,最后成本还是老百姓承担。

还有国有资产流失风险,企业拿了经营权可能“竭泽而渔”,比如过度捕捞渔业资源,或像某些案例那样,表面产权没丢,核心利润却被私人掏空。
湖北这波“三资实验”,本质是地方在债务和增长间找平衡的尝试,金融工具包装下藏着对短期纾困和长期发展的权衡。
十五五规划提“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就是要在效率和公平间找度。但如果所有公共资源都被贴上价签、加杠杆,风险最终会滚向未来。
对普通人来说,既要关注这种模式带来的投资机会,更要警惕背后的隐性风险,毕竟今天撬动的杠杆,很可能变成明天要扛的压力。
#我要上头条##上头条 聊热点##财经##十五五规划##投资#
更新时间:2025-10-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