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纽约大学教授黛布拉·莱弗坐在布鲁克林的办公桌前,审阅着遥感领域的研究论文时,注意到一个微妙变化。那些曾经满是美国大学和NASA实验室署名的期刊,开始频繁出现来自北京、武汉和上海的研究成果。

最初的涓涓细流在几年内汇成浪潮,最终演变为一场“海啸”。
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全球遥感研究格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纽约大学研究人员对1961年至2023年间12.6万余篇论文的分析描绘出一条惊人的交叉曲线:中国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几乎没有涉足”遥感研究,到2023年占全球遥感论文总量的47%。
与此同时,美国则从20世纪60年代88%的占比骤降至9%。这种转变被该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莱弗教授称为“近年来全球技术领导力最重大的转变之一”。

遥感技术作为自动驾驶、气候监测、国家安全等关键应用的基础,其市场估值也在迅速膨胀。2022年遥感技术全球市场规模约为4520亿美元,到2030年预计将达到1.44万亿美元。
研究进一步指出,国家资金投入与论文产出高度相关。2021年至2023年间,53% 的遥感技术论文致谢提及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提及美国机构的论文仅占 5%。全球十大遥感研究资助机构中,中国占据了六席,美国仅有两家机构上榜。
中国遥感技术的崛起绝非偶然,而是长期系统性布局的结果。回溯20世纪90年代,美国在遥感领域的主导地位,堪比如今硅谷在软件行业的统治力。当时的美国机构贡献了该领域近90%的研究成果,而中国的相关论文几乎为零。

转变始于中国政府对遥感技术的战略认可。2006年,中国启动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高分专项),构建起了时空协调、全天候、全天时的对地观测体系。
与此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系统性支持为科研人员提供了稳定预期,使科学家可以安心开展需要长期数据积累的研究。
技术突破随之涌现。高分三号作为中国首颗1米分辨率的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卫星,解决了复杂天气下的对地观测难题。高分四号实现了地球静止轨道的高分辨率光学成像,在35786公里的高空就能达成50米分辨率成像。

目前,中国在轨运行的遥感卫星已超过200颗,搭建起了全球最庞大的对地观测网络之一。16米分辨率的卫星数据能实现1天全球覆盖,1米分辨率的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对全球任意地区的重访时间缩短到了5小时。
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遥感领域正陷入一场难以逆转的系统性衰退。预算削减是最直接的冲击——白宫2026财年对NASA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削减,总预算从原来的约250亿美元缩减到188亿美元,降幅高达四分之一。
曾经象征美国遥感辉煌的Landsat系列卫星,也因资金短缺导致维护和升级跟不上节奏,数据更新频率和精度优势逐渐丧失。

人才流失进一步加剧了衰退。NASA的公务员编制计划从17391人削减到15246人,超过2100名员工被裁减。预算的不确定性和科研环境恶化,导致许多顶尖科学家选择离开美国的学术机构。
当被问及美国是否能重新夺回遥感领域主导地位时,莱弗教授打了个比方:20世纪70年代,美国停止了隧道工程建设,导致几乎没有研究生攻读相关专业。20年后美国出现隧道建设需求时,却已失去大部分本土专业技术储备,结果大多数隧道只能由欧洲公司承建。
莱弗指出:“美国短期内不太可能成为该领域的创新领导者。除非政府资金的优先级得到大幅调整。”
与此同时,在东亚产业版图上,另一场变革也在上演。韩国经济人协会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韩国十大出口产业中已有一半在企业竞争力方面被中国赶超。

报告对从事十大出口产业的200家企业进行的调查发现,62.5% 的韩国企业将中国视为当前最主要竞争对手,远超选择美国(22.5%)和日本(9.5%)的比例。这一比例在2030年预计将进一步提升至68.5%。
具体行业分析显示,中国已在钢铁、通用机械、蓄电池、显示器、汽车和零部件五个领域确立领先地位。韩国仅在半导体、电子和电机、船舶、石油化学和石油产品、生物健康五个领域保持优势。
报告预测,即使这些优势产业也将在五年内被中国全面赶超。

分析竞争力构成,中国在价格竞争力、生产能力和政府支持方面优势明显。目前韩国仅在品牌竞争力方面领先,但预计这一优势也将在五年后丧失。
中国在遥感领域的领先绝非偶然,而是战略性投资的结果。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项目明确将遥感列为投资目标,多个政府机构协调资金,系统地建立研究能力。
专利活动趋势与学术趋势吻合。2021年至2023年,在全球前19位的专利申请实体中,中国实体申请了遥感领域62% 的专利。

遥感研究的热点也发生了转变。2010年之前,论文标题主要集中在卫星相关术语;2015年以来,论文标题开始大量侧重于机器学习术语,反映出该领域转向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
开源理念在中国AI领域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不久的将来,中国的AI技术可能成为全球许多地区的标配,从而提升中国技术的竞争力,并使其能塑造全球技术标准。
中国的创新生态具有鲜明特征:自主硬体制造、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强大的基础设施和技术专长。短短十年间,中国安装了全球近半数的工业机器人,拥有全球70%以上的高速铁路网络,5G基站总数全球占比达60%。
遥感技术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全球性挑战的核心工具,其发展本不应是零和博弈。随着美国主导的遥感数据共享平台因预算削减导致服务质量下降,中国的对地观测数据开放共享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国际用户。

美国智库内部对华策略出现分歧:一部分学者主张合作以获取“协同效应”,另一派坚持对抗加剧“脱钩”。然而,微软CEO纳德拉等产业界人士坦言,中国企业的突破将推动技术普惠化。
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包括美国布朗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在内的6个国家7家机构申请获批,展示了中美科技合作的可能。
面对不利因素,中国展现出惊人韧性。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和货物贸易出口国。即便经济增速放缓,中国仍在持续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研究显示,到2023年,遥感研究已聚焦人工智能,提及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的论文超过8万篇。中国持续投入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型遥感技术,培养更高水平专业人才。
美国咨询公司欧亚集团指出,“脱钩”不会削弱中国的科技行业,只是在“以伤害美国公司为代价减缓中国的速度”。
科技发展既遵循“你追我赶”的竞争规律,更需要“美美与共”的合作智慧。未来,当中国的卫星网络与美国的观测数据有效互补,各国科学家不受限制地开展合作,人类才能真正用好空中眼睛,更好地守护共同的地球。
信息来源:
遥感研究论文产出,中国占比从0升至47%,美国从88%降到9%
2025-11-18 08:40·观察者网
美报告:中国遥感研究后来居上
2025-11-08 07:03·光明网
最新报告:中国猛追,5年内韩国十大产业全线失守
2025-11-18 07:36·观察者网
更新时间:2025-11-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