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到,秋意浓,中原养生有妙招

秋风掠过中原大地,吹黄了田间的玉米穗,染透了嵩山的枫叶,也带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作为深秋的标志性节气,寒露一至,中原地区的气候便换上了“深秋模式”,而跟着节气调整生活节奏,正是咱河南人代代相传的养生智慧。

先说说寒露前后咱中原的天气有多“有特点”,清晨出门买早点,穿件薄外套还觉得风往脖子里钻,可到了中午太阳一晒,又得把外套脱了拎在手里——这“早晚凉、中午暖”的温差,一天能差出15℃开外。再加上深秋少雨,空气干得很,早上起来嗓子发紧、鼻子冒火,甚至脸上起皮,都是常有的事儿。“寒露燥气盛,温差易扰体”,想安稳过秋,就得从“润燥”“护脾”“防着凉”这三件事下手。

说到护脾养胃,咱中原人的餐桌上可有个“宝贝”——铁棍山药。这山药跟别处的不一样,质地紧实、粉糯香甜,熬粥喝最养人。咱在家做铁棍山药粥也简单,先把大米淘洗干净,加足量水大火煮开,再转小火慢熬20分钟,让米粒慢慢开花。接着处理山药:戴着手套把铁棍山药去皮(避免黏液沾手发痒),切成滚刀块,趁着粥煮得微微浓稠时放进去,再熬15分钟就行。煮好的粥里,山药块吸满了米汤,入口即化,大米的清香混着山药的甜润,早上喝一碗,胃里暖得像揣了个小太阳,一整天都有劲儿。

对付“秋燥”,那必须得靠咱河南的“名花”——菊花。寒露前后,菊花正好到了盛放期,种植基地里一片金黄雪白,花农们正忙着采摘新鲜花瓣,烘干后就是上好的菊花茶。泡菊花茶也有讲究,不能用刚烧开的沸水,80℃左右的温水最合适,这样能留住菊花的清香和营养。抓3-5朵干菊花放进玻璃杯,倒入温水,看着花瓣慢慢舒展,茶汤渐渐变成淡黄色,喝上一口,清清爽爽的,嗓子里的干燥感一下子就缓解了。要是喜欢甜口,还能加两颗枸杞,既好看又滋补,家里老人孩子都爱喝。

最后再说说“春捂秋冻”这事儿。老话虽有道理,但寒露时节可不能“瞎冻”。早上在小区里转一圈就会发现,懂行的人都穿得“有层次”:里面一件薄毛衣,外面套件防风夹克,中午热了就把夹克脱了,早晚冷了再穿上。可有的年轻人为了好看,还穿着短袖配短裤,风一吹就缩脖子;还有的老人担心着凉,早早把羽绒服穿上了,中午一热又容易出汗感冒。其实寒露穿搭的关键是“护住关键部位”:脚踝别露着,穿双薄袜子;脖子怕凉就搭条薄围巾;外套选能随时穿脱的款式,这样既能适应温差,又不会冻着或热着。

寒露是深秋的信号,也是养生的好时候。一碗铁棍山药粥暖脾胃,一杯菊花茶润秋燥,再搭一身灵活的秋装,跟着节气过日子,才能在这秋意浓浓的中原大地,把小日子过得舒舒服服、健健康康。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3

标签:养生   寒露   中原   妙招   山药   铁棍   节气   深秋   菊花茶   温差   菊花   中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