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迈山里的Chatree最近有点愁,每天早上爬陡坡去自己那间“云端咖啡馆”时,总忍不住多看几眼咖啡树,这些陪着家族五十年的老伙计,最近模样有点变了。
Chatree是第三代咖啡农,从种豆、发酵到烘焙,全是自己上手,柜台后堆的那些手工工具,比家里的家具还亲。
说实话,现在愿意这么费劲儿的人真不多了,机器烘豆快是快,但少了点“知道哪颗豆来自哪棵树”的讲究,他的精品豆能成泰国有机手工潮流的代表,靠的就是这份细活儿。
可这份细活儿,现在快被天气搅黄了。
Chatree发现这两年雨下得没个准头,有时候连着半个月不下,有时候又猛灌几天,咖啡树的叶子都没以前精神。
他本来想今年多烘点精品豆,后来发现树结的果少了,味道也可能变,这心里能不慌吗?“咖啡树得像人一样适应才能活”,他这话听着无奈,却也是实话,连树都在扛,靠树吃饭的人能怎么办?
Chatree所在的KhunChangKian村,是泰国最早种咖啡的地方之一,离清迈市区一小时车程,以前漫山都是咖啡树,现在不少地方改种了玉米和榴莲。
不光这村子这样,整个泰国咖啡产量都在掉,2001年的时候还能产八万多吨,到2023年就只剩一万五千多吨,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这里面三分之二是阿拉比卡,就是那种口感复杂、精品咖啡馆最爱用的豆子,可现在连专家都担心了。
清迈玛卓大学的Jiraporn老师说,气候不光让产量降,品质也跟着掉,再过二十年,泰国可能就没阿拉比卡了。
老实讲,全球阿拉比卡都怕极端天气,但泰国农户底子薄,没那么多抗灾技术,好多人干脆改种别的,毕竟榴莲玉米能多赚点,也能理解。
可这么一来,老辈传下来的种咖啡手艺,不就没人接了吗?我查过当地农业档案,这村子从20世纪30年代就有种咖啡的历史,要是真没了阿拉比卡,这段历史怕是也要淡了。
Chatree的咖啡馆还在撑,但城里的咖啡市场早变了样。
泰国现在一年咖啡市场规模有137亿人民币,人均一年要喝340杯,城里年轻人都爱往咖啡馆钻,不是为了提神,更像是找个地方聊天、干活。
需求涨了,本土豆子不够,就只能多进口,可进口豆多了,本土传统豆子的空间不就更小了?
清迈现在冒出来不少新咖啡馆,都爱搞点“不一样的”。
比如AkhaAma那家,专门帮原住民卖豆子,还跟顾客讲豆子是怎么种出来的,老板Lee说“消费者想知道来源,我就能给他们讲故事”。
这话没毛病,现在人买东西就爱听背后的事儿,可问题是,搞精品咖啡门槛不低啊。
要技术、要设备、还要会营销,小农户哪折腾得起?大公司倒是能收农户的豆子做品牌,可农户最关心的还是能不能多收点,至于豆子最后卖多少钱、怎么卖,他们说了不算。
本来想靠着精品咖啡多赚点,后来发现大多数农户连有机认证都拿不下来,认证要花钱,还得等三年,谁耗得起?也就少数像AkhaAma合作的村落,靠“提前收钱、按需求种”的模式,让农户多赚了点,但这样的例子太少了。
更有意思的是,现在有些咖啡馆把咖啡当“奢侈品”卖,一杯能卖到四百到六百泰铢,合人民币八十多到一百二十多。
Nana咖啡的老板Wasin说“想让大家知道市场背后的难”,这话能理解,原料成本涨了,租金人工也贵,不卖贵点赚不到钱。
可说实话,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为这个买单,就算有人买,钱能真正到Chatree这样的小农户手里吗?怕是最有体会的还是他,产量少了收入减,高价咖啡的红利没那么好接。
泰国咖啡现在就卡在这儿,一边是Chatree这样的农户守着老手艺,跟老天爷较劲;一边是城里的咖啡馆玩着新花样,跟市场较劲。
传统手艺要消失,不是因为没人想传,是传下去太难了,天气不给力,种不出好豆子;市场变化快,跟不上新玩法。
如此看来,光靠农户自己扛不行,也不能全指望高价咖啡,得有人帮着搭座桥:政府多给点补贴,帮农户扛住天气的风险;企业多做点公平贸易,让农户能拿到实在的好处;咱们喝咖啡的人也多问问豆子的来源,知道这杯咖啡背后,可能藏着一个家族几十年的坚持。
Chatree每天还是会爬陡坡去他的“云端咖啡馆”,咖啡树还在试着适应天气。
要是这桥能搭起来,说不定再过几十年,我们还能喝到他烘的、带着清迈山味儿的阿拉比卡,还能听到那些关于咖啡树的老故事。
要是搭不起来,可能再过二十年,这些手艺就真的只能在回忆里找了。
更新时间:2025-09-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