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正迎来它的黄金时代。农业出口让这个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粮仓”,经济腾飞的背后是无数欧洲移民的涌入。其中,东欧犹太人带着对新生活的希望,逃离迫害和贫困,来到这片土地。
然而,在这波移民潮中,一个由犹太人自己组成的犯罪团伙——兹维·米格达尔,却干起了坑害同胞的勾当。他们诱骗东欧犹太女性,操控无数妓院,甚至在犹太会堂上方直接接客,把人性的丑恶暴露得淋漓尽致。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阿根廷的经济像坐上了快车道。小麦、牛肉这些农产品源源不断运往欧洲和北美,国家的财富积累得飞快。布宜诺斯艾利斯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港口,变成了人口接近160万的大城市。
街上满是操着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德语的移民,个个都想在这片土地上闯出一片天。从1880年到1930年,超过300万欧洲人永久定居阿根廷,彻底改变了这个国家的面貌。
东欧的犹太人也被这股热潮吸引过来。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对犹太人压迫得厉害。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杀后,反犹浪潮席卷全国,犹太人的村庄被烧,商铺被抢,生活没法过下去了。在“定居区”里,他们被限制在特定区域,经济上被卡得死死的。
阿根廷的开放政策就像一根救命稻草。1889年,第一批824名俄罗斯犹太人坐着“韦瑟号”船到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后面的人越来越多。到1914年,阿根廷的犹太人口从1895年的6000人涨到了11.7万,大部分都聚在布宜诺斯艾利斯。
刚来的时候,不少犹太移民被安置在农村,比如莫伊塞斯维尔那样的农业殖民地。可农村日子不好过,土地贫瘠,活儿又累,很多人扛不住就跑到了城里。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他们干起了小买卖、当工匠,或者进工厂打工,慢慢站稳脚跟。
社区里建起了犹太会堂、学校,还有互助会,意第绪语在街头巷尾都能听到。可生活条件其实挺糟的。一份1912年的调查说,移民家庭往往五六口人挤在12英尺见方的小屋子里,墙上全是水渍,空气臭烘烘的,工资还老赶不上物价。
犹太移民里有个特别的现象,男的多女的少,有人说比例可能到了10:1。很多男人是先自己过来的,想在这儿攒够钱再把家人接来。可现实没那么简单,钱不好赚,女的来得少,社区里单身汉一大堆。这就搞得婚姻市场特别紧张,男人找不到老婆,社会问题也跟着来了。
布宜诺斯艾利斯那时候城市发展快,但管理乱。贫民窟里脏得不行,犯罪率高得吓人。合法妓院只要注册就能开张,每隔一段时间检查一下卫生,算是给性交易开了个口子。加上官员腐败,法律执行松散,不法分子钻空子的机会多得是。这样的环境,正好给后来的兹维·米格达尔提供了温床。
兹维·米格达尔是19世纪90年代由一群波兰犹太移民搞起来的。表面上,他们装成互助协会,说是要帮新来的移民融入社会,实际上是个跨国卖淫团伙。他们专挑东欧犹太社区里的穷女孩下手。
那时候东欧女人的日子特别苦,没啥工作机会,很多家庭为了活下去,只能让女儿出去闯荡。兹维·米格达尔就利用这个,派人回波兰、乌克兰散布消息,说是给“正经犹太女孩”找体面活儿,或者介绍有钱的犹太丈夫。
这些广告听着特诱人。不少女孩在家人的支持下,带着对未来的幻想上了去阿根廷的船。可船一开,她们的噩梦就来了。船舱里被锁着,又打又骂,所谓的“再教育”把她们整得没脾气了。到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她们被带到隐秘的地方,衣服扒光检查,然后在拍卖会上卖给皮条客。买的人里啥都有,官员、法官、记者,拿钱就能随便挑。
这帮人干得特别有组织。他们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开了好多妓院,生意还做到巴西、南非、印度去了。靠着贿赂官员,他们的买卖没人管。妓院里的女孩基本都是东欧犹太人,年纪在16到25岁之间,没自由,每天被迫接客,钱全被皮条客拿走。想跑?要么被打得半死,要么直接没了命。这么残忍的手段,把无数家庭毁得干干净净。
兹维·米格达尔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他们在犹太会堂上方开妓院的事儿。这不是瞎传,而是真有其事。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奥恩塞社区,他们建了个犹太会堂,外表挺气派,底层是祈祷大厅,看着像是服务社区的。
可楼上呢?直接就是妓院,接客的生意就这么干着。他们还搞了个落成仪式,成员抱着《托拉》经卷绕着楼走一圈,想证明自己有多“正宗”。这哪是宗教啊,纯粹是拿信仰当幌子。
这种做法在犹太社区里炸了锅。普通人气得不行,觉得这帮家伙把犹太人的脸都丢尽了。可兹维·米格达尔有钱有势,社区里敢惹他们的人不多。他们还用妓院赚来的钱捐给学校、医院,硬往社区里挤,想给自己抹点光。可谁都不是傻子,这种“洗白”骗不了人,反而让正直的犹太人更觉得丢人。
兹维·米格达尔专坑犹太女孩,这让社区里的人又恨又怕。很多人管他们叫“不洁者”,会堂和慈善团体都不让他们进门。可这帮家伙不甘心被排挤,用钱砸出一条路。他们贿赂社区里的头面人物,硬是让自己有点地位。可这种地位是建立在同胞的痛苦上的,普通人看着心里堵得慌。
社区里反对的声音一直有,但没啥用。揭发他们风险太大,怕自己和家人被报复。加上那时候阿根廷的法律管得松,警察也靠不住,反抗的声音就被压下去了。兹维·米格达尔就这么在社区里横行了几十年,把无数女孩的命毁了。
兹维·米格达尔的罪行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算有了转机,靠的是一个叫拉结·莉娅·利伯曼的女人。她本来住在东欧,1922年带着两个小儿子来布宜诺斯艾利斯找丈夫。可第二年丈夫就得了肺结核死了,她带着孩子没法活下去,只能去给兹维·米格达尔干活,靠卖身养家。后来她攒了点钱,买了房子开了小店,想靠自己过日子。
可兹维·米格达尔没放过她。他们骗她嫁给一个皮条客,把她又拽回了地狱。忍无可忍的利伯曼找到警察总督察胡里奥·阿尔索加赖,把这帮人的底细全抖了出来。阿尔索加赖是个正直的人,查清楚后把案子交给法官罗德里格斯·奥坎波。
兹维·米格达尔想用钱收买法官,可这次没得逞。1930年9月,法庭判了108个成员有罪,头目被关了好多年。公众也炸了,政府没办法只能动手,抓了几百个皮条客,送到乌拉圭去了。到30年代末,这帮家伙彻底散了。
兹维·米格达尔倒了,可留下的烂摊子收拾不下了。那些女孩的身心创伤没法修,成了犹太移民史上抹不去的痛。这事儿让人看清了,经济好不代表社会就没问题。性别失衡、穷困、法律漏洞、腐败,这些东西凑一块儿,就成了犯罪的温床。可像利伯曼这样敢站出来的人,还有阿尔索加赖、奥坎波这样硬气的官员,又让人觉得,正义还是有点希望的。
回头看100年前的事儿,真挺感慨的。那些被骗来的女孩,本来是想过好日子,结果掉进了火坑。而兹维·米格达尔的成员,也是移民,却拿同胞的血泪换钱,这种冷血真叫人寒心。现在想想,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社会要真进步,光有钱不行,还得有公平的法律,保护那些没啥依靠的人。
更新时间:2025-07-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