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不理”跌落神坛,从一天卖6万个到无人问津,它为何不火了?

天津和平区的一条老街上,一家狗不理门店挂着“装修升级”的牌子,可路过的本地人都知道,这牌子挂了快俩月,里面压根没动静。

再翻开手机里的商户信息,全国标注“狗不理”的门店只剩12家,还全扎堆在天津,外地想找家正宗的,难如登天。

更扎心的是,这12家店日均客流不足300人,跟几十年前“一天卖6万个包子、排队排到街对面”的盛况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有人说,是现在年轻人不爱吃包子了?可街头巷尾的早餐铺,2块钱一个的肉包照样抢着买。

也有人说,老字号跟不上潮流了?可隔壁的煎饼果子,加个芝士、搞个外卖,照样火得不行。

那狗不理到底咋了?明明握着“百年非遗”“皇家点赞”的好牌,咋就把自己玩成了“无人问津”?

困局

先说说狗不理眼下的日子有多难。2025年7月,天津市和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了条公告,把狗不理列入了“经营异常名录”,原因很简单——没按时公示年度报告。

这事儿听起来不大,可对一家百年企业来说,连基本的合规管理都做不到,背后的混乱可想而知。

界面新闻

再看门店数量,巅峰时期全国40多个城市都有狗不理,光天津就有十几家,现在呢?全国只剩12家,还全在天津,而且直营店就4家,剩下的都是加盟店。

有天津网友拍过视频,饭点去其中一家直营店,偌大的店里就3桌客人,服务员比食客还多。

菜单上除了包子,还加了贵州菜、烤肉,可翻来翻去,没几样能点的——要么说“食材没到”,要么说“师傅不在”。

更有意思的是,为了拉客,狗不理2025年还搞了不少“新花样”:门店重新装修,想走“网红风”;推出“益生元包子”,说能养生;甚至开发了个叫“狗不理小助手”的AI工具,说是能帮顾客点单、查历史订单。

可这些花架子没起啥作用,年轻人觉得“老牌子搞AI,不伦不类”,老顾客又嫌“包子没原来的味儿,还比以前贵”。

有去试过的人说,一笼8个的普通肉包还卖120块,隔壁早餐铺15块能买一笼,谁还愿意当这个冤大头?

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些所谓的“转型”,不过是想掩盖核心问题——它早就忘了自己是卖包子的,更忘了当年为啥能火。

要想弄明白这一点,咱们得往回倒十几年,看看2005年那场“救命收购”,到底是救了它,还是毁了它。

1.06亿被收购,从此丢了“平民根”

2005年之前,狗不理虽然也面临竞争,但好歹还守着“天津早点”的本分。

那时候它是国营企业,包子虽然也涨价,但没离谱到让人吃不起,一笼8个也就十几块,本地人早上上班路过,买两个揣着就走,实惠又顶饱。

可这一年,出了个大岔子——周边小商贩越来越多,都卖包子抢生意,狗不理没扛住,一下欠了8000万的债,眼看就要关门。

就在这时候,天津同仁堂的董事长张彦森出手了,花1.06亿把狗不理买了下来,这也是狗不理第一次变成私人企业。

新老板一上台,就放了个“大招”:要把狗不理做成“包子界的LV”,走高端路线。

怎么高端?首先就是涨价,原来几毛钱一个的包子,一下涨到3块,后来干脆涨到15块一个,一笼8个卖120块,最贵的能卖到280块,连一盘花生米都要58块。

老板说涨价是因为“用了进口面粉、专供猪后腿肉”,可老百姓尝了之后发现,味道跟以前没差,甚至还不如之前。

皮越来越厚,咬半天咬不到馅,肉馅又油又腻,有的吃着跟便利店5块钱一个的预制包子没啥区别。

2017年的时候,老板还公开说“要保证质量,定价合理”,结果呢?价格没降,质量反而越来越差,网友调侃“这哪是卖包子,是卖包装和名头”。

更要命的是,它还丢了“早点”的根。

本来狗不理是天津人早餐桌上的常客,现在为了走高端,把门店装修得金碧辉煌,还搞起了“礼品化”——包子装在精致的盒子里,当成特产卖,一盒就要几百块。

可包子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摆着看的,本地人没人买,外地游客上当一次就够了,谁还会再买第二次?

从这时候起,狗不理就开始跟“老百姓”越走越远,也为后来的口碑崩塌埋下了祸根。

2020年的“翻车”

如果说2005年的涨价是“自断一臂”,那2020年的“王府井事件”,就是把狗不理彻底推向了深渊。

这一年,有个美食博主去北京王府井的狗不理分店探店,吃完之后发了个视频,说包子“又油又贵,肉馅少得可怜,服务态度还特别差”。

本来顾客提意见是常事,好好道歉、改进就行,可狗不理的做法,让所有人都傻了眼。

先是分店直接报警,说博主“发布不实言论,侵犯门店名誉”,还要求博主公开道歉。

这事一闹到网上,网友全炸了——“包子不好吃还不让说?”“店大欺客也太明显了吧!”

后来狗不理集团出来“救火”,可非但没道歉,反而甩锅说“王府井店不是直营店,跟我们没关系,已经断绝合作了”。

这一下,大家彻底看清了狗不理的态度:不解决问题,只解决提出问题的人。本来还有些老顾客念着“百年老字号”的情分,经过这事,也彻底寒了心。

有天津老人说“以前我们排队买狗不理,是因为好吃、实在,现在倒好,不仅贵,还不让说不好,这哪还是我们认识的狗不理?”

从那以后,狗不理的口碑就彻底崩了。

网上的差评越来越多,有人说“皮厚馅薄,咬一口全是面”,有人说“服务员态度冷冰冰,问个问题都不耐烦”,还有人说“花120块买一笼,还不如街头2块钱的好吃”。

2020年底,狗不理干脆退出了新三板,全国的分店一家接一家关门,到2021年,外地基本就见不到狗不理的门店了。

当年的辉煌,靠的不是“高端”,是“实在”

现在再回头看狗不理当年的辉煌,其实特别简单——靠的就是“实在”二字。

早在1858年,创始人高贵友(外号“狗子”)开“德聚号”的时候,就认准了“做包子要实在”。

那时候他才14岁,在蒸食铺当学徒,别人糊弄事,他偏不。

猪肉得手工剁,肥瘦比例要刚好,还得加秘制调料提鲜;面粉要挑上等的,揉面、发酵都有讲究,蒸出来的包子皮“薄而不破,软而不烂”,咬一口能爆汁。

后来生意火了,他忙得没时间跟顾客搭话,食客调侃“狗子不理人”,“狗不理”的名字才传开。

到了清末民初,列强忙着打一战,本土工商业有了发展机会,狗不理趁机把分店开到了北京,还因为袁世凯进贡给慈禧,得了“皇家点赞”,名气越来越大。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搞公私合营,狗不理变成了国营店,虽然就一家门店,但老匠人把控着工艺,每天都有外地人坐火车来天津,就为了吃一笼热乎的。

1980年,狗不理开始搞连锁,北京开了第一家分店,之后全国40多个城市都有了它的身影,2011年还被评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那时候的狗不理,一天能卖6万个包子,单家门店一个月能赚30万,为啥?因为它没忘本。

不管开多少家店,包子的味道没变,价格也没离谱,还是老百姓能接受的“早点”。

可从2005年被收购之后,它就慢慢忘了这些。想走高端,却丢了品质;想赚快钱,却丢了顾客;出了问题,不想着改进,反而想着堵嘴。

到最后,“百年老字号”的名头,反而成了它的负担——大家对它的期待越高,失望就越大。

老字号的出路

其实不光是狗不理,北京的全聚德、上海的老半斋,这些百年老字号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它们总觉得“老了就该高端”,却忘了自己能活一百年,靠的不是“名头”,是老百姓的认可。

狗不理的教训,给所有老字号提了个醒:想活下去,得先守住“本分”。

首先,得认清楚自己是谁——包子就是平民美食,非要卖成“奢侈品”,只会把老顾客推走;

其次,品质是根,当年“手工剁馅、十八褶”是招牌,现在就算用机器,也得保证味道,要是连“皮薄馅大”都做不到,再怎么搞创新都是白搭;

最后,得跟上时代,但不是瞎跟风——年轻人爱点外卖,就好好做外卖;年轻人爱新鲜,就在馅料上创新,而不是丢了包子去卖烤肉、卖贵州菜。

2025年的狗不理,还在试着转型,可效果并不好。其实它要是能放下“高端”的架子,把价格降下来,把包子的味道找回来,重新做回天津人的“早点”,说不定还有机会。毕竟,老百姓不是不喜欢老字号,是不喜欢“忘了本的老字号”。

结语

从一天卖6万个到无人问津,狗不理的故事,说到底就是一句话:你把顾客当回事,顾客才会把你当回事;你要是把顾客当“韭菜”,就算有百年的家底,也早晚会被市场抛弃。

未来它能不能翻身,谁也说不准,但它的教训,值得所有想长久走下去的品牌,好好琢磨琢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7

标签:美食   神坛   无人问津   包子   天津   老字号   顾客   王府井   分店   老百姓   北京   和平区   本地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