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湿热!建议关节炎患者,日常牢记 “4不做”、“3多吃”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夏季湿热,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只是出汗多、食欲差。但对关节炎患者,这个季节经常就是疼痛反复的高发期。

有人关节肿胀变明显,有人夜里痛到睡不着,有人腿脚沉重像绑了铅一样。很多人习惯性归咎于“风湿发作”,其实背后的机制比想象中复杂。

不是气候直接攻击关节,而是人体内部的调节系统没扛住环境变化,特别是在关节屏障结构已经受损的情况下,一点点刺激都可能放大成系统性疼痛。

有种错误观念流传很广,说夏天热,湿气出得快,关节炎反而会缓解。这种说法并没有临床证据支持。

反而根据2020年中国风湿病研究中心发布的一项大型回顾性调查,全国三甲医院风湿免疫科夏季门诊就诊量较春秋明显增加,尤其在南方地区更为明显。

其中超过六成患者症状加重时间集中在6月至9月,典型表现是关节肿胀、晨僵加剧、肌肉无力、夜间刺痛等。这组数据说明,夏季高湿度并没有抑制炎症反应,相反,它激发了更多体内潜在炎症。

要理解这个现象,得从关节炎的本质说起。不管是风湿性、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还是骨关节退行性病变,本质上都跟免疫、炎症、代谢有关。

夏季高温本身会导致血管扩张、微循环紊乱,加上湿度高,汗液难以蒸发,皮肤和软组织渗透压改变,水分代谢减慢。

这些变化对关节滑膜是一种间接刺激。

原本滑膜屏障薄弱的人,比如老年人、肥胖人群、长期高糖饮食者,在这样的环境下滑膜容易充血、积液、发炎。再加上一些人为了贪凉,穿短裤睡空调房、喝冰饮、冲冷水澡,更容易造成局部寒湿侵入。

有人觉得“自己年轻,不怕受寒”。其实关节的感受器跟肌肉、神经不一样,没那么敏感,但更容易记住每一次损伤。

尤其是膝盖、手指、脚踝这种负重又结构复杂的部位,湿热环境下循环减弱,一旦受潮气刺激,组织中的炎性介质就容易堆积起来。

研究发现,夏季时关节滑液中白细胞、细胞因子(尤其是TNF-α、IL-6)水平显著升高,提示局部炎症激活。关节腔内微小的免疫失衡,是引起疼痛的根本,而不是气候本身的“冷热”。

有个更容易被忽视的因素是夏季的饮食结构变了。很多人夏天胃口不好,就会吃得更精细化、更油凉,比如冷面、啤酒、小龙虾、甜饮料。

长时间这样吃,不只是热量堆积问题。高嘌呤食物摄入会直接刺激尿酸升高,而尿酸盐结晶正是导致痛风性关节炎的主因之一。

甜饮料中高果糖含量也会促进体内炎症通路活跃,影响胰岛素代谢。长时间高果糖状态,会引起炎症相关基因表达增强,加重类风湿因子活性。

这类饮食问题还会牵连到肠道。研究已经确认,肠道菌群紊乱与关节炎发作频率有关,尤其是类风湿、银屑病性关节炎等免疫相关病种。

夏天吃得杂乱、喝水不规律、腹泻频繁,会打破肠道菌群的平衡状态。肠黏膜通透性变差后,细菌内毒素更容易通过血液循环激活系统炎症反应。

这种从肠道启动的炎症波动,对关节炎患者影响特别大,但很多人完全没意识到夏季“肠道状况”就是一个隐形的关节触发器。

更意外的是,很多人因为天气热反而减少运动,甚至完全躲空调、卧沙发、睡懒觉。这种行为模式让关节的代谢能力下降。

关节本身没有血管,它靠滑液和周围软组织带来营养。缺乏运动时血液循环慢,代谢废物堆积,软骨营养供应不足,反而更容易退化。

肌肉力量弱化后,支撑结构失衡,也会间接造成关节压迫。

这点在髋关节、膝关节尤为突出。有文献记录,患膝关节炎者在夏季停止锻炼六周后,股四头肌肌力下降17%以上,关节疼痛评分上升超过1.3分。

反过来看,夏季关节炎患者如果能维持基础代谢、注意饮食结构、保持适当运动,发作次数和强度是有可能下降的。

德国一项为期8年的临床观察显示,关节炎患者在夏季保持每周3次中等强度运动,其发炎次数比不运动者低42%,而且睡眠质量更好,晨僵时间缩短。这说明,季节不是决定因素,生活方式才是决定炎症激活程度的核心。

有一种观点很有代表性,说关节炎就是“不能碰冷水”“不能吹风”。这种话听起来没错,但说得太绝对,反而误导了人。

问题不在冷水或者风,而在身体内环境是否具备“排异能力”。有些人即使暴露在冷风中也不会痛,是因为代谢能力强、微循环好、免疫反应不亢进。

而有些人一受风就痛,是因为平时整体状态就差,哪怕没有外因也会内生炎症。也就是说,“四不做”并不等于“完全不做”,而是不要过量、不要集中刺激、不要失控。

有研究给出一组更深的解释。风湿免疫相关基因(如HLA-DR4)携带者,本身就容易对环境刺激反应过强。

这类人如果同时存在慢性情绪波动、生活不规律、作息紊乱,就会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三者系统同步紊乱。这不是“关节问题”,而是“整个人系统性问题”。关节只是最先发出信号的那一个器官。

这时候说“3多吃”其实也不是提供某几样万能食物,而是引导患者把营养结构调整回合理的抗炎模式。

最重要的是优质蛋白,像深海鱼、鸡蛋、豆制品这类。不是因为它们能“补骨”,而是因为它们提供的氨基酸能修复滑膜、促进软骨代谢、增强肌肉合成。

研究显示,在高蛋白摄入基础上,骨关节炎患者软骨磨损速度减缓、IL-1β表达降低,疼痛感评分下降明显。

再一个是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这类脂肪酸能抑制前列腺素E2的生成,这个物质就是引发疼痛、肿胀的罪魁。

每天摄入1.2克以上EPA和DHA的人群,炎症标志物下降幅度在20%以上。

可以通过摄入鲑鱼、亚麻籽、核桃油等食物来补充。这里不是说越多越好,而是形成长期稳定摄入习惯,比一次吃一大把保健品更管用。

还有一个容易忽视的是钾的摄入。很多人怕骨质疏松只盯着钙,实际上钾在缓解炎症、降低酸性代谢产物、平衡肌肉电解质方面有独立价值。

高钾饮食可以调节细胞内pH值,降低炎症状态下滑膜细胞的损伤程度。夏天大量出汗易丢钾,适当增加香蕉、菠菜、山药、豆类摄入,有利于稳定内环境,减缓发作。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徐思敏.类风湿关节炎的自我管理:运动与日常护理技巧[J].家庭生活指南,2025,41(06):123-124.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3

标签:养生   湿热   关节炎   夏季   患者   日常   建议   关节   炎症   免疫   肠道   紊乱   肌肉   类风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