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李医生,我最近一到夏天就特别累,什么都不想干,走几步路都觉得头晕、心慌,是不是年纪到了?”
说这话的是一个快递分拣员,中年男性,个子不高,肤色黝黑,常年夜班,最近因为白天气温升高,身体一下就吃不消了。
工作时明显感到注意力下降,手脚发软,别人看起来没啥事,但他已经心里打鼓,怕自己是不是哪里出问题了。
天一热,就觉得人没精神,这种状态其实不少人都有。但绝大多数人会归因于“天气太热了嘛,谁不累?”但也有人就该警觉了。
疲劳感其实只是表象,真正的病根很可能藏在更深层的生理反应里。很多人到了夏天,反而忽视了一些非常关键的身体信号。
那些真正让人感觉虚弱的,不是炎热本身,而是身体内部对温度、水分、电解质、神经反应、睡眠质量和慢性应激的综合失衡反应。
大部分人只注意了温度,却忽视了湿度。高湿环境下,汗液蒸发减慢,身体的散热效率会大大下降,导致核心体温升高。
核心体温高到一定程度,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压迫,造成反应变慢、疲劳感增强甚至恶心。
这个现象被称为“热应激综合征”,尤其在高湿度的午后或封闭空间内更常见。
在一个监测数据中,北京夏季高湿日与因疲劳就诊人数的高峰呈现明显重合趋势。
再说一个冷门但真实的事情——肠道菌群紊乱。
很多人不知道,夏季饮食结构变化非常剧烈,从冬季的高脂肪、高热量过渡到清淡、冷食、生食偏多,这种突变让肠道菌群失衡。
肠道其实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第二大脑”之称。
菌群失调会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比如多巴胺、血清素,这会导致心情烦躁、注意力下降,进而出现“疲劳”的感觉。不是不想干活,是肠道影响了大脑的活跃度。
还有个问题经常被误解,就是体内电解质的流失。
大多数人以为“喝水多了就能补回来”,但实际上,大量排汗后流失的是钠、钾、钙、镁等关键离子。
光喝白开水,只会稀释血液中的钠离子浓度,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轻则头晕乏力,重则意识模糊。
这种状态很多时候不会立刻出现剧烈症状,但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判断力、肌肉功能和代谢效率。
国外一项研究显示,夏季体力劳动者中,38%以上在未察觉的情况下出现电解质异常,但并未主动调整饮食或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
人们常说“夏天出点汗是好事”,这句话看似正确,但忽略了汗液带走的不只是水分和盐分,还带走了身体的适应能力。
长期轻度脱水会影响血容量,造成循环效率下降,身体为了保障脑供血,会牺牲四肢和消化系统的灌注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不少人在夏天出现胃口差、饭后犯困、手脚冰凉等现象。这时候已经不单纯是“累”,而是一种器官供血顺位的变化在起作用。
另一个隐蔽的因素是慢性焦虑。天气变化带来的环境应激,会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分泌更多皮质醇。
这个激素在短期内有帮助身体应激的作用,但长期高水平存在时,会抑制免疫功能、干扰睡眠质量、打乱昼夜节律。
人在白天暴露在高温和强光下,褪黑素分泌受到抑制,到了晚上又因高皮质醇难以入睡,形成恶性循环。
很多人一开始是白天没精神,到后来晚上也睡不好,几天下来整个人像被掏空一样。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夏天其实是慢性疾病的“爆发期”,尤其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病患者。
在炎热环境中,血管扩张、血压波动加剧,如果药物控制不稳定,很容易出现体力透支的状态。
数据显示,夏季高温天气下,医院急诊因“突发疲劳感、四肢无力”就诊的中老年人中,超过60%最终诊断为心脑血管基础病加重。
有些人以为自己控制得很好,饮食清淡、作息规律,但身体始终提不起劲。其实背后的问题可能在于微量营养素摄入长期不足。
锌、铁、维生素B族这几类营养素在调节代谢和神经功能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缺乏时,哪怕三餐正常,也依然会感觉疲劳。
尤其是B1和B12,参与能量转换和神经传导,如果摄入不足,会出现认知能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身体无力但查不出器质性病因的情况。
人很容易陷入表象。当身体发出疲劳信号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太热了”“是不是没睡好”,但很少人会去想,这种疲劳是不是一个系统性崩溃的前兆。
更少有人意识到,这些信号背后的机制比他们想象的复杂得多。
人体不是一根电线烧坏了那么简单,而是多个反馈系统交错紊乱造成的“低效运作”。
一组日本的健康数据追踪显示,夏季主诉“疲劳感强烈”但无明确疾病诊断的中青年人群中,有超过74%的人在后续三年内被诊断出焦虑障碍、功能性肠病、代谢异常或隐匿型高血压。
这说明疲劳可能不是终点,而是某种内部失衡的开端,是身体在试图保护自身时释放出的警告机制。
那问题来了。如果身体在夏天总是觉得累,是不是单纯靠补充水分、休息就能解决?
很多人会这样想,但其实这只是在掩盖问题,并没有处理根源。真正的关键在于恢复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茅志成.老年重症中暑患者血浆热应激蛋白70及其抗体水平的变化,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0-06-14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