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若郡 张笑闻
一场座谈会,能读出什么?
8月21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座谈会在驻马店市召开。
讲述与追忆,缅怀与致敬。这是一次对烽火岁月的深沉回望,也是一次对抗战精神的传承弘扬,更是一次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激励动员。
读出历史的壮阔
“乌云之中见青天,竹沟就是小延安,一声号令震破天,千军万马上前线!”这首民谣,传唱的正是位于确山县的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竹沟。
会前,与会代表走进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一路走、一路看。杨靖宇将军使用过的七星宝剑、李先念使用过的公文包、《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手稿复印件……一块块展板、一件件文物,将人们的思绪带回那段烽火连绵的岁月。
回望来路,从杨靖宇、彭雪枫、吉鸿昌,再到无数未曾留下姓名的中原儿女——他们初心如磐,以生命赴使命,为人民根本利益而奔走、而斗争、而牺牲。
华北抗战的后方、华中抗战的前线、保卫西北的屏障、南北战场的枢纽……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河南战略地位突出,是敌我反复争夺、寸土寸血的战略要地。
一组组数据,照见河南的抗战力量:八路军、新四军先后在中原建立6块抗日根据地;对日伪军作战1万余次;抗击和牵制日伪军20余万。
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省3000万人民尽管衣食无着,依然“罄河南之所有,尽贡献于国家”。“我们在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同时浴血奋战,出粮全国第一,出兵全国第二,为全国抗战大局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战略支撑。”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任刘汉征说。
读出精神的传承
红色精神如何传承?答案写在英雄后辈的讲述里,也在对革命前辈口述历史的抢救性记录中。
座谈会上,英雄的后辈来了——
作为抗战将领亲属代表、红色宣讲顾问,杨靖宇将军的嫡孙马继民的发言情真意切,“爷爷从河南走出去,带着中原人的韧劲和血性。”他说,咱河南人民在抗战时期青壮年踊跃参军,做出了重大牺牲,这背后是无数像他这样的普通人,用生命诠释中原儿女“宁死不当亡国奴”的骨气。
杨靖宇将军,冒着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与饥饿,只身一人同数倍于己的敌人周旋5昼夜;牺牲时,他的胃里全是枯草、树皮、棉絮,没有一粒粮食……走进杨靖宇将军纪念馆,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与马继民的讲述深深印证。
郑吉安,吉鸿昌将军外孙女,退休后,在天津市从事关心下一代教育工作。她说,要把祖辈的故事,一代又一代讲下去,让红色血脉永远赓续。
离休干部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见证者、亲历者、奉献者,他们身上蕴含着丰富的红色资源。截至去年底,全省离休干部仅有6561人 (抗战时期377人),平均年龄93.7岁。
“要以慢不得的责任感优化离休干部‘服务保障’,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深挖离休干部‘红色资源’,以坐不住的使命感用好离休干部‘鲜活教材’。”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老干部局局长黄旭东的发言字字恳切,透露着责任感和紧迫感。
读出奋进的力量
“站在河南这片祖父杨靖宇出生成长的土地上,总想起母亲常说的‘你爷爷当年拼了命要守护的,就是这样的日子’。”马继民的发言,赢得满场掌声。
掌声,是为致敬,亦是共鸣。如今,“这样的日子”已如愿成为现实,在那些赫赫有名的革命根据地,也在更为广袤的中原大地。
昔日深山无人识,今朝琴出天下晓。确山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将自然之美与艺术之魂完美融合,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中高档提琴从大别山腹地销往世界各地。
清丰县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馆长姚孝民介绍,当地以文旅融合助振兴,百余名村民参演《烽火冀鲁豫》实景剧,带动周边民宿、手作产业发展。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救亡图存的烽火岁月已经远去,但精神的火炬从未熄灭,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仍需接续奋斗。
围绕“1+2+4+N”目标任务体系,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用心用情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增强“闯”的精神、“干”的劲头,奋力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坚持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善始善终……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新征程上,河南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奋力谱写新篇章。
鉴往事,知来者。从历史走向未来,从胜利走向胜利,矗立于民族记忆深处的伟大抗战精神如不熄的火炬,终将引领每一位中原儿女砥砺前行。
更新时间:2025-08-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