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裕斌为11-0道歉:太投入忘了让分,从没想过让陈熠难堪

2025年的盛夏,当人们的目光还聚焦于后奥运时代世界格局的微妙演变时,一场看似寻常的乒乓球超级联赛,却因一个刺眼的比分——11-0,在中国舆论场上激起了远超体育范畴的涟漪。这起事件的主角,是来自韩国的天才少女申裕斌,和中国国乒寄予厚望的新星陈熠。赛后,申裕斌通过翻译私下致歉,称自己“太投入忘了让分”,这一举动,非但没有平息风波,反而将一个更深层次的命题推至台前:在绝对的竞技场上,“人情”与“规则”究竟孰轻孰重?

这场风暴的中心,是乒超联赛的一场对决。当比赛拖入决胜局,陈熠的心态似乎率先失守,被申裕斌迅速拉开比分。场上的空气随着分差的扩大而凝固。当比分来到10-0,这个乒乓球界心照不宣的“赛点”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按照乒坛流传已久的“绅士协议”,领先方通常会以一个主动失误,让对手避免“吞蛋”的尴尬。这是一种不成文的默契,一种根植于东方文化中“留有余地、给人情面”的体现。

然而,申裕斌没有。她发出的那一球,旋转依旧强烈,落点依旧刁钻。随着陈熠回球下网,比分最终定格在11-0。一瞬间,这位以客座身份前来中国“取经”和交流的韩国球员,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作为一名外协会球员,在中国的主场,将中国未来的希望之星打出如此悬殊的比分,这在许多人看来,几乎是一种冒犯。

随后,申裕斌方面的解释通过翻译传出:她并非有意为之,只是比赛过于专注,完全忘记了这一“潜规则”,并已私下向陈熠表达了歉意,强调自己绝无让对手难堪的想法。这个道歉,姿态是谦逊的,理由也合乎情理。对于顶尖运动员而言,进入心流状态,眼中只有方寸球台与每一次攻防,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这个道歉本身,却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乒乓球这项运动乃至整个竞技体育,在全球化浪潮中面临的文化碰撞与理念革新。

要理解这场争议的根源,必须回溯历史。乒乓球在中国,其意义早已超越了体育本身。上世纪70年代,“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以一种极具智慧和想象力的方式,撬动了中美关系的坚冰,深刻影响了世界政治格局。这一历史事件,为中国的乒乓球运动注入了浓厚的政治与外交色彩。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球场上的胜负,不仅仅关乎金牌,更关乎国家形象与国际关系。于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应运而生,让球,也便从一种个人选择,逐渐演变为一种顾全大局的“任务”。

这种“让球”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中国乒乓球队内部不成文的规定,甚至在国际赛场上也时有体现。其中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大魔王”张怡宁对阵日本选手福原爱。在轻松打到9-0后,张怡宁在发球时故意将球抛到了桌子底下,以一个略显笨拙的失误送给了对手一分,避免了11-0的出现。这一幕,后来被无数球迷津津乐道,将其视为顶级强者游刃有余的实力展现,以及一种发自内心的悲悯与尊重。同样,国乒中生代的领军人物王曼昱,也多次在10-0领先时主动让分,其高尚的球品赢得了广泛赞誉。

然而,时代在变,体育的内涵也在悄然演进。随着国际乒联近年来的改革,鼓励球员积极对抗、打满每一分,以及商业化、职业化进程的加深,“实力至上”的纯粹竞技理念,正在逐渐取代过去那种温情脉脉的“人情世故”。

事实上,打破“11-0”禁忌的,并非始于申裕斌,国乒内部早已先行一步。2019年布达佩斯世乒赛,刘诗雯在半决赛和决赛中,接连以两个11-0横扫队友丁宁与陈梦,其摧枯拉朽般的气势,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当时,这一举动同样引发了讨论,但最终的共识是,这是对对手、对比赛最大的尊重。到了2024年巴黎奥运会,陈梦在女单四分之一决赛中,同样以一个干净利落的11-0击败奥地利选手,展现了中国乒乓球无可匹敌的统治力。

从刘诗雯到陈梦,再到今天的申裕斌,我们看到的是一条清晰的轨迹:乒坛的“旧江湖”正在瓦解,一个更推崇绝对实力、更符合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新秩序”正在建立。 在这个新秩序里,用尽全力打好每一分,才是对这项运动、对你的对手、对自己职业生涯的终极尊重。将胜利的悬念留到最后一刻,本身就是竞技体育最迷人的魅力所在。

更有趣的是,当申裕斌的道歉传出后,中国国内网友的反应,呈现出一边倒的宽容与理解。社交媒体上,“没必要道歉”、“竞技体育菜是原罪”、“让球才是对对手最大的不尊重”等言论成为主流。这种舆论风向的转变,意义非凡。它说明,中国民众的体育观、胜负观正在变得更加成熟、自信和开放。 人们不再将一场比赛的胜负,尤其是这样一个比分,与国家颜面、民族情感过度捆绑。大家开始真正将体育回归体育,欣赏纯粹的力量、技术与意志的较量。

一位网友的评论极具代表性:“打出了痛点,才能被点醒,不然会飘的。要沉下心刻苦训练,队里就有学习的榜样,樊振东。” 这句话,道出了当下国乒乃至中国体育所面临的现实。随着世界乒坛竞争日益激烈,日本的张本智和、早田希娜,韩国的申裕斌,法国的勒布伦兄弟等新生力量迅速崛起,国乒“一家独大”的局面早已被打破。我们正处在一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时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申裕斌的这个11-0,对陈熠、对整个国乒来说,或许并非坏事。它如同一声警钟,提醒我们的年轻队员,赛场上没有任何情面可讲,任何一丝一毫的松懈,都可能导致溃败。真正的强大,不是期待对手的“施舍”,而是在逆境中站起来,下一次用实力堂堂正正地赢回来。这比任何一次“被让分”的胜利,都更能锤炼人的心智。

因此,我们再回看申裕斌的道歉,或许可以有更深的解读。她的道歉,可以看作是一个身处异国文化环境中的年轻运动员,出于尊重东道主文化习惯的一种礼貌性姿态。这体现了她的高情商。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道歉背后所揭示的体育发展趋势。

让,是情分;不让,是本分。 在2025年的今天,当中国已经深度融入全球化体系,当我们的文化自信日益增强,我们完全有底气和胸怀,去拥抱一个更加纯粹、更加国际化的竞技规则。我们欣赏张怡宁、王曼昱的风度,因为那是强者掌控全局的从容;我们同样也应该理解甚至鼓励申裕斌、刘诗雯们的全力以赴,因为那是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最质朴的诠释。

这场由11-0引发的风波,终将平息。但它所带来的关于传统与现代、人情与规则、自信与尊重的思考,却将长久地回荡在未来的赛场内外。对于陈熠和我们的年轻一代运动员来说,记住这个比分,不是为了记住一时的难堪,而是为了铭记,通往巅峰的道路上,没有任何捷径,唯有绝对的实力,才是赢得一切尊重的不二法门。而对于我们这些观众而言,或许也该学着放下对“比分”的过度敏感,真正去享受竞技体育本身带来的激情与残酷之美。这,或许才是申裕斌的“无心之失”,带给中国乒乓乃至中国体育,最宝贵的一份礼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3

标签:体育   难堪   从没   中国   比分   乒乓球   对手   竞技   乒坛   文化   球员   实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