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司宣告独立,荷兰费尽心机零元购,只抢了下了一个办事处!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香瓜

荷兰这次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这段时间,安世半导体事件在国内各大社交媒体上刷屏,事件的始末就是荷兰动用所谓的1952年《货物可用性法》,以“国家安全”为理由,从中国企业手中强行接管了安世半导体荷兰总部。

说是接管,那跟抢也没太大的区别,334亿人民币买来的半导体公司,一夜之间被冻结资产、紧随而来的就高管罢免、托管股权。

荷兰原以为能借美国的一纸压力在中企面前立威,没想到最后发现自己只抢到了一个空壳办公室,而真正的“芯”早已握在中国手里。

荷兰安世对中国母公司闻泰科技的防范是全方面的。一方面,所有专利托管在第三方机构,然后授权给闻泰科技使用,让闻泰科技卖了一个“寂寞”;另一方面在设计产业链时,刻意将制造步骤进行分解,中国工厂只承担其中一部分。

按理说中国的产业链更完善,生产成本更低,但荷兰安世没有这样做,而是将原材料的晶圆厂保留在德国汉堡和英国的曼彻斯特。

这看上去是一次完美的“零元购”,兵不血刃地将一家价值连城的欧洲顶级芯片公司的主导权夺了回来。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自己握住的,只是一个被掏空了的华丽外壳。这场博弈,真正的权力天平,并不在荷兰的法庭里。

法律的利剑与空鞘

荷兰人用法律高效地完成了对CEO的罢免和股权的冻结,更深层的逻辑,其实根植于欧洲几百年来的历史记忆。

这种利用规则优势实现巧取豪夺的剧本,欧洲人自己再熟悉不过了。历史上,英国人曾通过制定规则,几乎摧毁了印度的棉纺织业。法国人则通过设立行业壁垒,牢牢掌控着航空与核电市场的利润。这次,荷兰似乎想重演历史。

美国不断收紧对华技术管制,那个所谓的“50%穿透规则”,把安世也纳入了监管范围。更有爆料称,正是美方向荷兰持续施压,要求必须更换安世的中方管理层。

就在荷兰方面认为大局已定的时候,安世中国发布了一则简短但分量十足的声明:荷兰总部的罢免决定,在中国境内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这一招釜底抽薪,直接从法律根基上宣告了“一司两制”。收款账户立刻从荷兰总部切换到了母公司闻泰科技的账户。荷兰政府手里攥着的那一堆法律文件、IP托管协议,瞬间成了一纸空文。

扎根于物理世界的命脉

荷兰人或许忘记了,半导体不是金融衍生品,不是一串代码,它是一个需要厂房、设备、工人和庞大供应链才能运转的实体产业。而恰恰在这最核心的物理层面,欧洲早已不是曾经的那个欧洲了。

曾经的荷兰,是创新的代名词,诞生了巨无霸飞利浦。飞利浦又孵化出了半导体巨头恩智浦和光刻机霸主阿斯麦。但进入20世纪末,欧洲开始了漫长的“去工业化”进程。资本涌向金融,高昂的人工成本让工厂不断外迁。飞利浦自己也开始大刀阔斧地拆分业务,2006年卖掉了半导体业务(恩智浦的前身),2015年又剥离了照明业务。

安世半导体,正是源自恩智浦的一个业务部门,曾经是飞利浦最稳定、最赚钱的业务核心,后来却在总公司的战略转型中逐渐被边缘化。2017年,当闻泰科技收购这个在欧洲人眼中“前途黯淡”的“弃子”时,一些欧洲舆论甚至还在嘲讽中国人又当了“接盘侠”,买走了一个旧工厂。

谁能想到,在闻泰科技持续的研发投入、扩建南京生产基地、升级生产线后,一跃成为了欧洲最赚钱、最稳定的芯片公司之一,甚至是欧洲唯一一个产能在持续增长的芯片企业。

安世半导体虽然总部在荷兰,晶圆制造基地在德国和英国,但其超过70%的产能,尤其是决定最终产品形态和价值的关键环节——封装测试,全部集中在中国的东莞和上海临港工厂。整个生产流程是,德英制造的晶圆,要先切割,然后千里迢迢运到中国或马来西亚进行封测,最后才能发往全球客户手中。

安世的核心产品并非5纳米、7纳米那样的尖端芯片,而是40纳米以上的成熟制程功率半导体。这种产品的护城河不是一两台光刻机,而是日积月累形成的规模化、低成本、高稳定性的生产能力,以及客户漫长认证周期带来的超高粘性。

简言之,产能本身就是核心竞争力。这给了中方十足的底气,甚至启动了内部代号为“Plan-O”(Overnight)的应急计划,意图在一夜之间在中国复制一个全新的总部。他们可以再造一个“荷兰总部”,但荷兰人却无法凭空变出东莞和上海的工厂。

客户才是最终的老板

在宣布断供19天后,安世中国上演了一出“王者归来”的反制大戏。他们宣布恢复芯片供应,但附带了两个让欧洲人极度难受的条件。

第一,恢复供应的对象,仅限于中国国内的客户。第二,所有交易,必须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这一手“精准切割”,直接将安世的业务一分为二。荷兰总部手里那个“全球公司”,瞬间失去了其全球最大、最重要的市场。

要知道,中国市场不仅贡献了安世超过40%的营收,更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拥有比亚迪这样对汽车芯片需求极大的核心客户。只要稳住这个基本盘,安世中国就能活得很好,甚至比以前更好。而那些被“抛弃”的欧洲客户,则瞬间陷入了恐慌。

大众汽车在沃尔夫斯堡的工厂不得不因此减产。宝马也紧急更换了电动车的相关模块供应商。特斯拉、大众、宝马这些全球顶尖车企,才是安世产品的最终裁决者。他们的供应链一旦告急,产生的压力就会像潮水一样,反向涌向荷兰政府。这证明了,在高度全球化的产业链中,终端市场的需求方,拥有着巨大的、甚至可以反作用于政治决策的“市场控制权”。

回头再看欧盟推出的那些产业新规,要求在欧洲的企业转让核心技术、必须使用本土零部件和员工,就更能理解其背后的心态了。那并非是自信和强大的表现,恰恰是因为在真实的产业和市场竞争中失去了优势,才试图通过立法这种强制手段,来挽回颜面的焦虑之举。

结语

安世事件清晰地告诉世界一个道理:单一的法律霸权或金融霸权,已经不足以掌控一个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的实体企业。真正的控制权,是一种复合权力,它来自于对法律名义、物理生产和终端市场这三重维度的深度整合。

荷兰政府费尽心机,最终得到的不过是一个法律上的“空壳办事处”,同时还赔上了自己国家的商业信誉,加剧了本土产业链的脆弱性。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8

标签:科技   零元   荷兰   费尽心机   中国   办事处   独立   公司   欧洲   半导体   飞利浦   总部   芯片   工厂   客户   产业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