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再多有什么用?餐饮巨头突发心梗去世,只因年轻时太不节制

一个才四十岁的人,说走就走了,还是北京城里,把云南菜做得满大街都知道的大老板,这事儿放在谁身上都得愣一下吧?听说,是心一下子出了问题,急得让人难过。

一个人这么年轻,事业做得这么大,钱肯定是不少。可人啊,赚再多的钱,身体要是不好,又能怎么样呢?他就是赵晗,云海肴的老板。

他这一辈子,从最开始,就不是规规矩矩的路子。

大学毕业,多少人羡慕的硕士文凭,他却没去好好工作。反而,把父母留着给他买房子的那三十万块钱,都拿出来,跑北京的胡同里,摆了个小摊子,卖起了老家的云南菜。好多人都不懂,觉得他是不是疯了?

谁能想到呢,一个读过研究生的,去路边开饭馆,这在很多人眼里,多丢人啊。但他就是不听,心里就认准了一件事,要把云南的味道,带到北方来。这股子劲儿,真是不一般。

刚开始的时候,那日子过得叫一个惨淡。就说在后海那个小店,一天天的,五千块钱就这么亏出去了,哗啦啦的,像水一样。他心里肯定也凉透了,比后海冬天的冰面还要凉。

那时候可没有现在这么大的名气,就几个老乡一起干,连做菜的厨师都是从云南老家请来的。他说,没有老家的水土,那菜炒不出原先的鲜味儿。这份执着,你瞧瞧。

有人劝他,赶紧收手吧,别再折腾了。可他就是不说话,闷着头,盯着菜单上的那碗小锅米线。那米线,后来成了店里的招牌呢。

你说是不是有点傻劲儿?第一个店都亏成那样了,他竟然还和伙伴们商量,还要再开一家店。他们觉得胡同风太硬,把菜的香气都吹散了,要去大商场里试试。这胆子,可真大。

他不是一个爱张扬的人,就算是后来拿到了大笔投资,也没见他大肆宣传。反而,他把心思都放在了怎么把云南的食材弄好上。从云南大山里收菌子,到选米线用的米,每一件事他都亲自盯着。

那些年,北京、上海的大商场里,到处都能闻到他们家的酸笋味。生意越做越大,店也开得越来越多。一下子就和那些老牌的餐饮店,一起成了有名的连锁大餐馆。

到了二零一九年,全国各地,从北到南,一百多家店,就像撒在地上的云南咖啡豆一样,把家乡的美味端到了人们的餐桌上。就算后来餐饮行业有多火热,他愣是没再向外面要一分钱。

可生意做得再好,这一路走来,总归是要遇到坎儿的。

二零二零年,疫情来了,多少饭店都关门了。他想了个办法,把四百多个员工,送到超市去“上班”。他写了句话,说下雪的时候不冷,化雪的时候更冷。这句话,很多人都记住了。

那个时候,北京不能在店里吃饭,好多人家的饭都没法解决。他们家就把店里空着的桌子,变成了送饭的流动灶台。这个办法,后来好多饭店都学了去,真是救了急。

店开多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二零二四年,他们新加坡那边开的分店,出了食品安全问题,一百多个人都进了医院。这真是个大跟头,一下就把他出国发展的路堵死了。他急得不行,赶紧飞过去处理。

但这些事情,都没能让他停下脚步。他心里知道,自己种的这棵树,虽然长得慢,但根扎得深。他之前带着人,跑遍了云南的山区,把那些野生的山茅野菜,都变成了饭桌上的常客。

可惜的是,他终究没能等到今年昆明的冬樱花开。

他的朋友,另一个在北京后海开过饭馆的,叫梁优的,在他走后写了句话,说下辈子冬樱花开了,再给他弹琴唱歌。这两个男人,为了心里的那个念头,都把安稳日子抛在了脑后。

他这一辈子,活得就像他最爱的那碗小锅米线,看着简简单单的,汤头里却熬出了二十年的功夫和心血。可能就是这种不顾一切地投入,那种为把事情做到极致而“不节制”的拼命劲儿,让他把所有的精力都耗尽了吧。

人走了,店还在。那一百四十多家店的灯光亮起来的时候,就像一百四十多个小月亮,照着那些在外面打拼的云南人。那些走进店里,闻着云南菌子香气的客人,那些跟着他把云南菜做出名堂的伙计,都会记得这个把家乡味儿带出大山的赵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6

标签:娱乐   年轻时   巨头   餐饮   云南   北京   米线   店里   樱花   老家   汤头   块钱   劲儿   香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