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横沥一月一次的沥荔香读书会,10月24日晚上在新四村文化共享空间如期举行。
这次是王艳老师分享陈瑜的作品《少年厌学》,她清晰地阐述书中的内容,从书中12个孩子厌学逃学的案例中总结:
孩子厌学不是故意作对,而是一种无声的求救。每个厌学的孩子都在对抗一个让他感到压抑喘不过气来的成长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
孩子在学校考试分数不理想被老师区别对待,孩子在学校受到霸凌或言语打击;爸爸妈妈只关心孩子的成绩,不关心孩子的情绪;孩子最需要陪伴的成长期间,爸爸妈妈总是因为工作忙而“缺席”;家庭环境中夫妻间经常争吵导致不和谐氛围,等等因素都有造成孩子厌学逃学的可能。
孩子出现了问题,其实是身边的环境和家庭系统发生了问题。《少年厌学》中有个案例:一位男生在学校被欺负,因为他爸爸常年出差而“缺席”他的成长,他不敢在家里说在学校被霸凌一事,逐渐地逃避上学。对于成长过程中的孩子,物质虽然重要,爸爸妈妈的陪伴和精神力量更重要。
还有一案例:一名初中生因为每次考试后,父母会把他的成绩和亲戚家的孩子对比,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用 “故意考差” 来反抗。
“这不就是我吗?我总拿孩子和我同事家的孩子比,说,‘你看人家每次都考前三名,你怎么就不行’,现在想想,这些话得多伤孩子的心啊!”一位家长自语。
读书会到了讨论环节,大家围绕 “如何避免用对比伤害孩子”“怎样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展开讨论,有家长分享自己尝试 “鼓励式教育”,“每天找孩子的优点夸一夸”, 有家长分享多陪伴孩子,控制自己的焦虑情绪,有家长说,原来一直以为孩子厌学是偷懒,今天才明白,孩子是在用这种方式向我求救……这些来自同龄人的经验,比书本上的理论更接地气。
李女士说:“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身为女人,不光是孩子的妈妈,还是老公的妻子,爸爸妈妈的女儿,公公婆婆的媳妇,身兼家庭数职,还有一个重要的职位,自己。”
生活中好多人,特别是女人,成立家庭后把自己“弄丢了”,还信誓旦旦地说为了家庭好,为了孩子好,把好好的一场亲子关系变成歇斯底里的愿望“强加”于孩子。“为你好”的过高期望,在不恰当的言词中,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少年厌学》中提到“镜像效应”,孩子的反抗,往往是父母行为的镜像,你越强硬,他越叛逆。
有位家长讲:看了这本书,听了王艳老师的讲解,深有感触,之前光问孩子考的分数,忽视正在成长少年的心理,现在懂得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除了成绩以外的情绪,良好的沟通让母子关系更加亲近,孩子的成绩在她不紧张分数的状况下,反而提高了。
王艳老师通过书中的案例和家长的互动总结:孩子的自信是被肯定出来的,教育不是“强加硬灌”而是“陪伴引导”。孩子成长过程是一面照见家长自身的镜子。父母的力量是孩子抗挫折的底气,对于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位”的父母,最该解决问题的是自己而不是处处针对孩子。
听君一席话,茅塞顿开,如醐灌顶,在场人纷纷点头,眼中满是共鸣。两个小时的读书会不知不觉接近尾声,家长们带着几分不舍,相互交流,有家长讲 “孩子不想上学的时候?你当时是怎么做到让孩子返校的?”
有家长说“我家孩子说肚子疼不去上学,以为他装病,硬拽着他去了学校,结果晚上回来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现在想想特别后悔。”
“我女儿总说“上学没意思”,我每次都骂她“别人家孩子都好好的,就你事多”,现在才知道,我根本没听进去她话里的委屈。”
家长们的交流,像一面面镜子,照出了日常教育中被忽略的细节 ,那些被贴上 “叛逆”“懒惰” 标签的行为背后,藏着孩子未被看见的压力、迷茫,与渴望。
随着王艳老师对《少年厌学》书中内容的深入解读,家长们的认知逐渐被颠覆。书中提到 “少年厌学不是‘病’,而是孩子对不当教育方式的“正常反应”这句话让不少家长陷入沉思。
有位高知平时对孩子要求极为严格,总用 “成绩决定未来” 可孩子的成绩却越来越差,甚至开始逃学。一直觉得‘严是爱’, 看书后才明白,这种‘爱’太沉重了。 书中说:当孩子被分数绑架时,他会慢慢失去对学习本身的兴趣。
“这不就是我家的情况吗,我从来没问过孩子喜欢什么,只关心孩子考了多少分。” 有位家长低声讲。
在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的期待中,不知不觉把 “学习成绩” 当成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忘了孩首 先是一个需要被理解、被尊重的 “人”。在场的家长自己进行 “教育调整”,说,以前总指责孩子不爱学习,其实是没帮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
有家长表示,今后要减少对孩子成绩的关注,不逼孩子报那么多补习班,周末尽量带孩子爬山、去图书馆,先让孩子找回对生活的热情,再谈学习。
走出读书会会场,深秋的夜风吹在家长们的脸上,紧皱皱的,但每个人少了几分焦虑,多了几分坦然与坚定。
这次读书会,没有枯燥的理论说教,却像一把温柔的钥匙,打开了家长理解孩子、反思教育的大门,让每一位参与者收获了沉甸甸的启发。
《少年厌学》这本书,不仅让家长们读懂了孩子厌学背后的原因,更让他们明白:教育不是 “控制”,而是 “陪伴”;不是 “施压”,而是 “赋能”。
当家长学会放下焦虑、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理解和支持代替指责和要求时,孩子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找回动力,真正爱上学习,走向更温暖、更从容的未来。
更新时间:2025-10-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