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三伏天”打破了过去10年“40天长伏”的惯例,从7月20日至8月18日,总时长30天。但不要高兴的太早,因为今年“秋包伏”的情况,意味着立秋后高温持续,防暑降温仍不容小觑。
“秋包伏”的意思就是,立秋包含着“三伏天”,立秋先到,随后才是末伏。今年立秋节气在8月7日,8月9日进入末伏,这意味着立秋后高温可能“超长待机”,防暑需持续警惕。
天航医院助理中医师刘蕾告诉记者,“三伏天”是“冬病夏治”黄金期。面对今夏三伏“缩水”,“秋包伏”的热现象,公众在防暑同时,忌贪凉,空调温度建议26℃以上,避免直吹;出汗后不急冲冷水澡,防止湿寒入侵导致乏力、关节酸痛。饮食宜“温”,少喝冰饮、少吃生冷,早餐可煮生姜红枣水祛寒;用红豆、薏米、冬瓜、茯苓煮汤利湿,替代高糖饮料。作息调整,避免正午暴晒,户外工作者随身携带含电解质饮品,及时补充水分,为秋季健康打下基础。
【南开融媒出品】
更新时间:2025-07-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