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国庆长假清晨5点就排队,泰州老字号早茶“食”力出圈

这个国庆中秋假期,江苏泰州早茶店的生意持续火爆,甚至“一位难求”,泰州百年老字号海棠春就是其中一家,每天早上5点就有全国各地游客赶来排队,店门口排队长龙足足几百米,成为名副其实的泰州早茶“排队王”。这家始于1925年的茶社,几经兴废,今年正好走过一百年,百年岁月记载着泰州人最地道的饮食记忆。为何能够成为泰州早茶“排队王”?海棠春的破圈密码是藏在过硬“食”力与非遗匠心的雕琢里。

一筷子干丝一口茶

成为老泰州人的念想

每到节假日,海棠春门口总会排起数百米长龙,这景象在泰州老街早茶店中算是独一份儿。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也不例外,假期第三日一早,秋雨打湿了老街的石板路,除了泰州本地食客,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撑起雨伞,排起数百米的长队等候。

店里,不少“老泰州”已经早早落座,最早的一批客人5点多就来了,用他们的话说,这是泰州人吃早茶的“门槛经”,一定要赶在大批食客涌来前,“抢”上第一口鲜嫩爽滑的泰州干丝。“干丝不是清冷的,得有温度,带着干丝的余温这香头便在,冷了便是佐料的味道了。切干丝的厚薄、烫干丝的水温、酱料的配方都是有讲究的。”泰州戏曲人物画家、泰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钱新明是海棠春的常客,他说,一百家早茶店能做出一百种干丝的味道,但他独恋海棠春干丝的“泰州老味道”。

这泰州老味道出自泰州老师傅——77岁的泰州干丝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明喜,18岁拜师“五味干丝”创始人燕龙宝,六十年来练就“一骑绝尘”的刀功,将薄如蝉翼的豆干片切成细如发丝的干丝,配以生姜丝、胡萝卜丝、花生米、肴肉、香菜等小菜,用虾子、虾油(酱油)拌之,再淋上小磨麻油……传统干丝的制作技艺和几十年摸索出来的泰州老味道,老师傅根本不用细细琢磨,全在这日复一日“切、泡、烫、抓”的手上功夫里了。

“一筷子干丝一口茶,这是老泰州人吃早茶的习惯。热茶的温润,和着干丝,这才是泰州早茶的‘拿魂’之处。”钱新明介绍,老客都知道,海棠春有自己的“海棠春雨茶”,这款茶品是由海棠春创始人袁炎卿与房东陈木卿共同研制出的独特配方。陈木卿作为海陵近代八大名中医之一,深谙养生之道,将泰州特产银杏叶融入茶中,又用珠兰、玉兰窨制增香。1934年,两任民国江苏省省长韩国钧在海棠春品茶后诗兴大发,留下“海棠春雨消茶渴,荞麦秋风入酒魔”的诗句,海棠春雨茶由此得名。

一味干丝一盏香茶,便成了老泰州人的念想。每年,钱新明都要去德国的儿子家住上半年,远在异国他乡,最让他难以割舍的是家乡早茶的滋味。每次回乡,到泰州时已是晚上十点多,但是第二天一早他一定直奔海棠春。“泰州人钟情吃早茶,是把吃早茶当作滋养自己的一种文化。一方水土弥养出的一种滋味,知觉化成的是食物,是生命初始的水土物件,很难舍弃。”藏于钱新明心头的,是拿不走的家乡小城味。

海棠春,春常在

百年文化根脉酿底气

海棠春,春常在。一百年前这段交织着名士风骨与市井温情的往事,诉说着老店厚重的文化底蕴。1925年,盐商袁炎卿举家迁泰,结识了泰州名中医陈木卿,并在稻河之畔筹建茶社,机缘巧合下,清末状元、近代实业家张謇因筹款遇疾,经陈木卿医治与资助后,挥笔题下“海棠春”三字,取自“赖有海棠增国色,嫣然一笑解留春”一诗,寓意“春常在”,为这家店烙下最初的文化印记。

后袁陈两家结为姻亲后,陈木卿协助女婿袁茂华,将中医养生融入海棠春餐品,他结合中医典籍,秉承《论语》“不时不食”的理念研制了“二十四节气菜单”。透过百年的历史烟尘,“二十四节气菜单”的原貌已不能复现,但如今海棠春仍保存其中一些经典菜品,像是“四季烧麦”“草本酸梅汤”等。陈木卿的曾外孙、海棠春第四代传承人、现海棠春掌门人袁海峻介绍,“四季烧麦”会根据季节变换馅料,春尝头鲜:野菜蘑菇烧麦,夏吃清淡:冬蓉三瓜烧麦(三瓜即丝瓜、苦瓜、冬瓜),秋品风味:蟹黄银丝烧麦(银丝即萝卜丝),冬讲滋补:翡翠木耳烧麦(翡翠即青菜)。

如今海棠春茶社里,历史名人与茶社几代掌柜的渊源,在抚今追昔中依然能感受到泰州的人文温度。门匾是张謇题字的“海棠春”,一楼右侧是题字由来简介;中间是张謇嫡孙、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张绪武2022年的题词“海棠花香”;左侧,“金黄玉板驻吟眸,酥脆清甜香满楼。犹忆梅郎归故里,海棠春里慰乡愁”诗句高悬,这是梅兰芳的外孙、著名学者范梅强品尝海棠春特色美食“麻饼”后写下的赞美诗句。范梅强喜爱的是美食,更是这美食和外祖父梅兰芳缔结的乡情缘分:1956年,梅兰芳回泰演出,临走时,泰州人民便以“麻饼”相赠,而促成梅兰芳回泰的,正是海棠春老掌柜袁茂华的好友、泰州民盟创始人王石琴。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非遗匠心守百年老味

百年海棠春曾经历了家国动荡,也曾被日寇捣毁,烽烟动荡之时,敌寇虎视眈眈,一人一家一店,岂能独善其身?袁茂华搁置了茶社生意,跟随王石琴创办华泰纱厂,像当年为他题字、创办大生纱厂的张謇那样,践行“实业救国”的理想,参与进步运动。改革开放后,海棠春在新时代重新开业。

中医陈木卿对传统文化的恪守奠定了海棠春的底色,袁茂华则以家国情怀、坚毅品格,激励着几代海棠春人。袁海峻时常记起,小时候,爷爷袁茂华常会给他讲起海棠春的历史,讲起张謇、王石琴等人为爱国理想奔走的情怀。到1999年,袁茂华年事已高,海棠春再次歇业。之后许多年,作为袁家第四代,袁海峻心里一直念念不忘海棠春,那是祖辈奉献青春与热血的地方。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16年,泰州文峰千家惠旁,海棠春茶社再次开张,袁海峻终于接续上祖辈几代人的事业与梦想。到2020年,海棠春又在泰州老街开设新店。“我得好好做,不能砸了我爷爷的牌子。”袁海峻质朴的“好好做”,道出用心经营、坚守百年老店的制胜法宝。如今,常驻店内的五大非遗项目是海棠春的“王牌”:泰州干丝、泰州跳面、泰州麻饼、泰州肴蹄、海棠春雨茶。其中,两位老师傅仍在坚守泰州老手艺和老味道,除了77岁的泰州干丝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明喜,71岁“蒋氏跳面”第四代传承人蒋广义现场制作的跳面也堪称一绝。“跳面,‘跳’是精髓,制作过程不仅具有观赏性,面条也是韧劲十足,煮出来的面条用老泰州话说:好吃得没魂!”蒋师傅一边介绍,一边在现场制作,他跨坐在特制木棍一端,另一端固定在案板,借着身体重量有节奏地弹跳按压面团,就这样反复弹跳压打,至少需要半小时,面团会被擀成薄片,蒋师傅再将其切成细条,入锅煮在奶白的鱼汤里,麦香与鱼鲜缠绵,喝一口鱼汤,吸溜一口面条,口感筋道弹牙,味道一绝。

如今,海棠春花开朵朵,已获得“江苏非遗工坊”“江苏老字号”“泰州市非遗品牌店”等诸多荣誉。

海棠花开又一春

一城风味“食”力出圈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假期一到,海棠春必成泰州早茶“排队王”,排队的游客从全国各地赶来。随便找几位问一问,有的从山西过来,有的从上海过来,都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做足了功课,慕名而来,一等就是一个多小时。大厅里,来自常州的一家人终于等到了座位,他们点了店里的招牌菜:泰州干丝、鱼汤面和蟹黄包。陆女士说,苏南没有早茶文化,她也是听朋友推荐,来到海棠春品尝泰州早茶,感受泰州早茶文化,看到满桌的美味,第一件事就是拍照晒朋友圈,开心得直呼“不虚此行”。

“今年常泰大桥通车了,店里涌进了更多苏南客人,国庆中秋假期每天客流量都在两千人以上,泰州干丝和鱼汤面每天卖出一千多份。”袁海峻说。他的微信名叫“海棠春掌柜的”,这个掌柜的确实很管事儿,店里最忙的时候,他总是站在店门口迎来送往,帮客人安排座位、解决问题,没有一刻能闲下来。袁海峻的这份责任,化作了“坚守品质,用心服务” 的经营智慧。泰州多数早茶店仅做早市,十点后便歇业,不少外地游客常抱憾而归。海棠春索性打破常规,成为少有的全天供应三餐的早茶店。清晨的本地食客能嗦到刚出锅的跳面,午后的游客可慢品干丝,傍晚的归人能打包一份热乎的蟹黄包,临走再拎几盒泰州麻饼——自食解馋、送礼传情皆相宜。

海棠春,不仅是泰州早茶的传承,更是一座城市的饮食文化名片。今年6月,第二届江苏早茶争霸赛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落下帷幕,在50余家参赛早茶企业的激烈角逐中,泰州海棠春茶社凭借过硬“食”力脱颖而出,成功卫冕擂主之位,连续两届成为“销冠王”。今年8月,恰逢中新建交35周年,2025“中餐出海”交流活动在新加坡举行,袁海峻带领泰州海棠春,让地道的泰州味道走出泰州、亮相新加坡、传遍世界,推动泰州早茶文化与中餐养生理念深度融合,让狮城民众真切感受到“中国菜・江苏味”里的泰州风情。

海棠春,坚守着百年文脉的根,传承着非遗匠心,焕发着新活力,正把泰州的味道与文化,酿得更浓、传得更远。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媛 文/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0

标签:美食   泰州   早茶   老字号   长假   国庆   清晨   海棠   烧麦   梅兰芳   味道   春雨   江苏   老街   鱼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