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高层在中国拍胸脯保证,3个月后的年底,俄罗斯要出全力了

中俄能源合作委员会会议上的一句话,让人听出了“火烧眉毛”的味道.

9月26日,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在对中方明确表示:年底之前,俄罗斯将把“西伯利亚力量1号”天然气管道的输气量提升至设计峰值。

这句“拍胸脯”的承诺背后,藏着的不是单纯的合作诚意,而是俄罗斯在能源困境下的战略转向。

问题来了:俄方为何此时“要出全力”?中方又该怎么看这份“年底保供”的承诺?是机会,还是压力?


欧洲不接气,俄罗斯只能向东看

俄方的“全力”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被欧洲的“冷脸”逼出来的。

俄乌天然气过境协议明年就要到期了,俄罗斯对欧洲的输气量已经跌到不到500亿立方米,跟2021年鼎盛时期的1500多亿立方米比,缩水不止一点半点。现在唯一还在运作的,是通过土耳其的“南部通道”,但规模有限,前景也不乐观。

更难的是,背后还有美国在施压。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特朗普团队正在推动欧盟在2027年前彻底摆脱对俄天然气的依赖,欧盟内部也已开始全力推动能源转型。

这意味着,俄罗斯的“西向通道”基本被封死,过去几十年靠欧洲撑起来的天然气出口体系,眼下正在加速瓦解。

在这个背景下,俄罗斯的财政压力像雪球一样滚大。制裁压顶、军费高涨,能源又是它的“现金奶牛”,出问题就等于断血。

想要维持财政稳定,俄罗斯必须找到新的出路。于是,眼下最现实的选择就是中国。

普京近期访华时,一口气签了三份天然气大单,总量加起来超过1000亿立方米。这些合同不仅意味着市场,更是俄罗斯未来能源出口的“生命线”。

而“西伯利亚力量1号”,就是这个新战略的起点。所以,诺瓦克在北京的承诺,不是外交辞令,是俄罗斯对自己生存问题的公开宣誓。


中国不是提款机,合作要讲条件

俄方“出全力”,中方当然欢迎,但欢迎不等于无条件接受。

中国确实需要稳定的天然气供应,尤其是冬季高峰期,俄罗斯的管道气在能源结构里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5年前8个月,中国进口的天然气中,44.6%来自俄罗斯,已经接近“半壁江山”。

但“多”不等于“好”,对中方来说,能源安全的底线是“不能被卡脖子”。

即便俄气价格有优势,如果对单一来源依赖过高,风险依然存在。一旦俄罗斯内部出现政局波动、技术故障,或者再被更严厉的制裁盯上,供气不稳的风险就可能传导到中国市场。

所以,中方在会谈中抛出的三条建议,其实是合作的“前提条件”。

首先是“优先级”,中方希望中俄能源合作项目,特别是“西伯利亚力量2号”,能得到俄方切实推进。

这个项目拖了多年,至今进度缓慢,反倒是俄方最近主动邀请美企重返萨哈林油气项目的举动,让中方有些疑虑:到底谁才是俄罗斯眼中的“优先搭档”?

然后是“规则公平”,中国多次建议拓展中俄间的新能源合作,特别是在光伏、风电、氢能等领域,但俄方却在2025年初突然提高了对中国相关产品的进口关税。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做法,与深化合作的方向不符。

最后是“开放心态,中方希望俄方能借鉴中国的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模式,逐步对外资开放能源市场,推动多边合作,而不是把中国当成唯一靠山。一个孤立的市场,终究难以长久。

换句话说,中国不反对合作,但合作得讲诚意、讲规则、讲长远。说得好听不如做得扎实,拍胸脯不如立合同。


能力与风险并存,俄罗斯的“全力”能扛多久?

俄方要出全力,中方也要看得清楚:这份“全力”靠不靠谱?能不能持续?

俄气计划在中国发行“熊猫债”,说明它急需融资,但金融领域的制裁风险正在扩大。

此前参与中俄能源项目的黑龙江农商行曾被二级制裁,这让中国的金融机构在对俄业务上变得谨慎。未来,如果俄方继续被西方制裁裹挟,中俄能源合作就可能面临“钱进不来、账结不了”的难题。

美媒日前披露,特朗普可能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巡航导弹,其射程已能覆盖俄罗斯远东的天然气管道设施。这意味着,俄方的能源基础设施面临实质性威胁,尤其是在战争仍未结束、边境持续紧张的情况下。

更复杂的是俄罗斯国内的政治变数,拉夫罗夫在联大提出“史上最宽松”的停火条件,被外界解读为俄方对战争成本的重新评估。

一旦俄乌冲突进入新阶段,或引发内部政局变化,能源项目的履约能力就会被放在放大镜下审视。

管道要建设,设备要维护,资金要持续投入,但在高压制裁和财政紧张的现实中,俄方是否真能把这些“全力”兑现,仍然是个问号。


俄罗斯这次“拍胸脯”式的承诺,不是友情驱动,而是现实所逼。

在欧洲市场失守、财政吃紧的大背景下,它把希望压在了东方,而中国正好是那扇还没关上的门。

但这不代表中国就要照单全收,在这场能源合作中,中方握有更大的主动权,议价空间也更宽。主动不是为了“压价”,而是为了构建一个对自己更安全、更有利的长期供应体系。

对中国来说,俄方的“年底出全力”是个机会,但前提是这份“全力”要靠谱、可控、可持续。

如果只是应急式的政策动作,或者被地缘政治一推就倒,那就不是合作,而是风险。

未来中俄能源合作能走多远,看的不是现在谁喊得响,而是谁能在风浪中稳得住。一个好合作,要的是长期的共赢,而不是一时的承诺。

说到底,一句“年底见真章”的承诺,不如一份真正能扛得住风雨的合作协议来得实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8

标签:财经   俄罗斯   胸脯   中国   高层   年底   能源   中方   天然气   西伯利亚   欧洲   风险   管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