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盘中上证指数时隔10年突破4000点整数关口,这进一步确立了本轮牛市的走势。预计当前点位并非行情的结束,而是标志着新一轮行情的开始,当前市场或仍处于牛市的上半场。本轮牛市始于“924”政策转向,初期通过一波大幅上涨,短短四个交易日内上证指数上涨千点,宣告了牛市的启动。随后经过约半年的震荡调整与蓄势,从6月底开启了“七翻身”行情,牛市进入第二波。目前大盘触及4000点,标志着本轮行情已确立,属于一轮慢牛、长牛行情。
当然,本轮牛市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分化特征。以人形机器人、芯片、半导体、算力、算法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板块大幅上涨,而传统板块表现相对低迷。这使得许多投资者“赚了指数不赚钱”。配置科技创新板块的投资者在本轮行情中把握住了机会,获得了较好的投资回报;而配置传统股票、被戏称为“老登股”的投资者,则在此类行情中未能获得理想回报。不过不必着急,今年市场属于结构牛,资金集中配置于受益于经济转型的科技创新板块,这也是“十五五”规划重点支持的方向。到明年,随着市场“赚钱效应”不断提升,将吸引更多场外资金入场,市场板块轮动预计将加快,投资者有望迎来从结构牛向全面牛市的转变,届时更多板块将受益。
(更多关内容,欢迎注杨老师Dou音号:德龙财经,直播更精彩)
我们可以从数据角度分析当前4000点与10年前的区别。当前A股总市值突破100万亿元,较十年前扩张约120%。2015年8月18日总市值为48万亿元,而当前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已达107.88万亿元,十年间总市值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首先,从估值水平看,当前整体市盈率仍处于历史中位水平。截至10月28日收盘(下同),根据万得数据,万得全A指数市盈率(TTM,剔除负值,下同)为17.84倍,处于2010年以来71.9%的分位数,属历史中高位水平;相比之下,2015年8月18日4000点时,全A指数市盈率为21.72倍,分位数为89.9%,处于历史偏高水平。
而在其他指数方面,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的市盈率分别为14.67倍、25.21倍、39.76倍。从历史分位数来看,创业板指数市盈率在2010年以来的分位数仅为39.4%,远低于2015年8月18日的94.8%。因此,从市盈率角度看,各指数估值处于历史中位,远未到行情结束之时。
第三个特征体现在成交量方面,万亿元日成交已成为新常态。截至10月27日,沪深两市成交额已连续102个交易日超过1万亿元,今年以来日均成交额达16525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8月27日沪深两市单日成交31655亿元,为历史次高,仅次于2024年10月8日的34500亿元。
第四,从融资资金看,融资余额创历史新高,但杠杆水平低于十年前。今年8月以来,A股市场融资余额持续刷新历史纪录,截至10月27日达24643亿元,10月以来始终维持在2.4万亿元以上。相比之下,2015年牛市期间融资余额最高为22666亿元。然而,由于两融标的与上市公司总数大幅扩容,当前A股融资杠杆水平仍显著低于2015年峰值。万得数据显示,当前A股融资余额占流通市值比例为2.51%,处于近十年中位水平;2015年7月3日该比例最高达4.72%。此外,十年前存在大量场外配资,而当前场外配资已基本消失。因此,当前市场杠杆率较十年前更低,不存在因杠杆过高引发市场泡沫的担忧。当然,局部泡沫仍属正常,部分科技股涨幅较大,估值偏高。
第五,从板块特征看,大盘从3000点涨至4000点过程中,领涨板块与十年前差异显著。十年前以基建、地产类板块上涨为主,本轮则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2024年9月26日至2025年10月28日,沪指从3000点涨至4000点期间,通信和电子行业累计涨幅分别为124.86%和119.43%,显示科技板块为行情领头羊。相比之下,2014年12月8日至2015年4月8日,沪指从3000点涨至4000点期间,建筑装饰行业累计上涨85.91%,居各行业之首,表明当时地产基建相关品种是行情主力。
第六个特征体现在资金结构方面,机构持股比例提升约15个百分点。过去十年,我国资本市场投资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公募基金、外资等中长线资金持续流入A股。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按自由流通市值计算,A股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为46%,较2014年底的30.9%上升约15个百分点;2024年个人投资者持股比例为54%,较2014年的69.1%下降15个百分点。可见,尽管大盘同样处于4000点,但从估值水平、杠杆率以及投资者结构来看,当前市场整体位置不高,泡沫不大。因此,当前时点并非本轮牛市的终点,而是牛市的中继阶段,投资者可以对后市保持信心。
科技牛的行情预计仍将延续,尽管部分涨幅较大的科技股可能面临获利回吐压力,但科技板块仍是行情的重要主线。此外,新能源、品牌消费等板块也有望迎来轮动机会,低估值、高股息的红利股则受到追求稳定回报投资者的关注。A股上市公司三季报披露即将收官,截至10月28日,已有4500家公司披露业绩,超六成实现盈利。
一方面,通信、半导体等科技板块增长动能强劲;三季报数据显示,科技板块业绩表现尤为亮眼。推动科技股业绩高增长的核心动力在于经济转型,更多资本涌入科技创新领域,推动相关行业快速发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五五”规划建议,其中重点支持的行业,如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芯片、半导体、算力算法、固态电池、低空经济、深海装备及6G等,均属于政策重点扶持方向,也是未来业绩可持续增长的重要领域。科技股业绩的高增长是推动科技牛行情最关键的因素。
另一方面,消费复苏态势温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在个别领域涨幅较大,如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以及新纳入以旧换新范围的家电、家居、汽车等品类,未来仍有较好表现空间。但传统消费整体后劲不足,主要原因是当前许多传统行业经营出现下滑,效益下降,居民收入增长放缓,成为制约消费增长的关键因素。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提升消费最根本的是提高居民收入。居民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两方面。在当前经营环境下,工资性收入难以大幅提升,因此需着力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中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主要来源于楼市和股市。目前楼市难以大幅回暖,政策目标在于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上涨可能性较低。因此,下一步提高居民收入的关键在于通过本轮牛市增强财富效应,让更多投资者获利,使3亿股民、7亿基民收入增长,从而带动消费提升。
若布局后市,科技板块仍值得关注,因其具备高业绩增长潜力,但短期涨幅较大,需防范回调风险,可趁调整时分批布局。如配置消费赛道,则应控制总体仓位,提前布局,耐心等待经济回暖带动消费回升。换言之,配置科技赛道的主要风险在于短期涨幅大、估值高,可能面临获利回吐压力,需承受一定波动;配置消费赛道的主要风险在于时间成本,目前难以预估消费板块启动时点,布局需保持耐心。此外,反内卷背景下受益的储能、锂电池、风电等新能源板块近期表现较好,后市可继续关注。
(作者系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基金经理)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