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你收到的“月饼”,可能连厂家自己都不敢叫“月饼”。
超市货架上那些印着“流心奶黄”“杨枝甘露”“黑松露鹅肝”的精致盒子,撕开包装看背面标签——如果执行标准写着“GB/T 20977”或“GB 7099”,那它本质上只是一块“糕点”,和你早餐吃的老婆饼、蛋挞没区别。真正的月饼,有且只有一个身份证:GB/T 19855。
这不是文字游戏,是标准的边界。当你为“榴莲冰皮月饼”支付30元/个的溢价时,可能没意识到:它或许连3%的榴莲含量都达不到。不是厂家在骗你,是现行规则给了他们“合理避标”的空间;不是你不够聪明,是食品标准的“信息差”,成了商家最隐蔽的营销武器。
中国的食品标准体系里,“月饼”从来不是想叫就能叫的。
2005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GB/T 19855《月饼质量通则》,首次给月饼下了定义:“以谷物粉等为主要原料,配以辅料,经加工制成的中秋传统节日食品。”更关键的是,它对馅料含量做了硬性规定:莲蓉月饼的莲蓉含量≥60%,水果月饼的水果含量≥25%,果仁月饼的果仁含量≥20%……连“五仁月饼”都明确:五种果仁总量≥20%,且单一果仁≤60%。
这意味着,如果你买的“莲蓉月饼”执行GB/T 19855,配料表却显示莲蓉排在小麦粉、白砂糖之后,那就是妥妥的违规。职业打假人一旦盯上,厂家面临的不仅是罚款,还有十倍赔偿——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商家开始“躲着”这个标准走。
他们转而选择的,是GB/T 20977《糕点质量通则》和GB 709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糕点、面包》。
前者GB/T 20977开篇就写:“本标准不适用于月饼和裱花蛋糕。”也就是说,执行这个标准的产品,从法律定义上就不能叫“月饼”。商家的应对很简单:包装上印着大大的“流心奶黄饼”,小字标“执行标准:GB/T 20977”,既蹭了月饼的节日流量,又避开了月饼标准的约束。
后者GB 7099更“万能”:它是所有糕点的安全底线,只管微生物、重金属等卫生指标,不管馅料含量、风味真实性。你买的“燕窝月饼”可能只有燕窝香精,“抹茶月饼”用的是色素+茶粉,只要没吃坏肚子,在现行标准下就不算违规。
于是市场上出现了荒诞的分类:GB/T 19855对应的是“传统月饼”,比如老式五仁、广式莲蓉;而GB/T 20977和GB 7099对应的,是“创新月饼”——榴莲冰皮、黑松露巧克力、螺蛳粉月饼……它们顶着月饼的名头,享受着中秋的溢价,却不用遵守月饼的质量承诺。
消费者的认知里,“月饼”是节日仪式感的载体,是“馅料真实、风味纯正”的代名词。但在商家的账本上,它可能只是一个“月饼概念股”:借中秋的东风,卖一块高价糕点。
商家不是不能做GB/T 19855的真月饼,是“不想”。
首先是成本。真材实料意味着高成本。以莲蓉月饼为例,优质莲蓉的原料是莲子,2024年湖南湘潭的湘莲收购价约20元/斤,1斤莲子能做出2斤莲蓉;而用土豆泥+香精伪造的“莲蓉”,成本仅1元/斤。两者价差20倍。如果严格执行60%莲蓉含量,一个50g的月饼,光莲蓉成本就占3元,加上皮料、人工、包装,售价至少10元才能保本。但“概念月饼”用GB 7099标准,馅料成本能压缩到0.5元,售价却能卖到20元——利润空间翻了4倍。
其次是创新压力。近年来,月饼市场的“内卷”集中在口味创新。从最初的蛋黄酥,到后来的冰皮、流心,再到现在的螺蛳粉、臭豆腐、茅台联名……商家需要不断推新口味吸引年轻消费者。但GB/T 19855的馅料标准是为传统口味设计的,对“榴莲”“黑松露”“燕窝”等新兴馅料没有规定。如果厂家开发一款“榴莲月饼”,想执行GB/T 19855,就必须先向国标委申请修订标准,明确榴莲含量要求——这显然不现实。
更重要的是监管风险。GB/T 19855是推荐性标准,商家可以不执行,但一旦执行,就必须100%达标。近年来职业打假人对食品标签的关注度极高,2023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受理的食品标签投诉中,“虚假标注”占比达38%,其中月饼是重灾区。某知名品牌曾因“五仁月饼”中核桃含量不足5%被起诉,最终赔偿5万元——这让商家对GB/T 19855望而却步:与其担着违规风险做真月饼,不如换个标准“躺平”。
于是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消费者期待创新口味→商家用“非月饼标准”做创新产品→创新产品因低成本高利润占领市场→传统真月饼份额萎缩→消费者对月饼的质量信任度下降。
最典型的案例是“流心月饼”。2015年某品牌推出“流心奶黄月饼”时,执行的是GB/T 19855,奶黄流心的黄油含量≥15%,蛋黄含量≥8%。但现在市面上多数流心月饼执行GB 7099,流心成分变成了“植物油+麦芽糊精+色素”,成本降了,口感却成了“甜腻的工业糊”。消费者抱怨“没有以前好吃”,却不知道:不是口味变了,是“月饼”的定义变了。
商家敢“合理避标”,本质上是吃准了消费者的“标准盲 spot”。
大多数人买月饼时,关注的是品牌、包装、口味描述,很少有人会弯腰细看包装背面的“执行标准”。就算看到了GB/T 19855或GB 7099,也不知道它们意味着什么——这串数字对消费者来说,和商品条形码一样陌生。
这种信息差,源于标准的“专业性壁垒”。我国现行食品标准有近3000项,普通消费者不可能全部掌握。但月饼作为节日食品,一年只买一次,消费者更难积累相关知识。商家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在包装正面用“月饼”“中秋限定”等字样强化节日属性,在背面用小字标注“执行标准:GB/T 20977”弱化法律属性。
更隐蔽的是“概念混淆”。比如“冰皮月饼”,很多人以为它是月饼的一个品类,但GB/T 19855里根本没有“冰皮月饼”的定义——它本质上是“冷加工糕点”,执行的是GB/T 20977或GB 7099。商家却在宣传中强调“冰皮月饼是新派月饼”,让消费者默认它属于“月饼”范畴。
还有“配料表陷阱”。就算你看懂了执行标准,想通过配料表判断馅料含量,也可能被“障眼法”误导。比如“草莓月饼”的配料表写着“草莓酱(草莓、白砂糖、水)”,但没写草莓酱在整个月饼中的占比。你以为“草莓酱”就是主要成分,实际上它可能只占5%,剩下的全是小麦粉和糖。
不是消费者不理性,是食品信息的“不对称”太严重。当商家用“中秋”“传统”“匠心”等情感词汇包装产品时,消费者很难穿透营销话术,看到标准的真相。
好消息是,“合理避标”的空间正在收窄。
2024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GB 7718—202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明确要求:“对于声称含有某种配料或成分的食品,应在配料表附近标注该配料或成分的添加量或在成品中的含量。”该标准将于2027年正式实施。
这意味着,到2027年,“榴莲月饼”必须标注榴莲含量,“燕窝月饼”必须标注燕窝含量。如果榴莲含量仅3%,就不能在包装上用“榴莲月饼”作为主要宣传语;如果燕窝含量不足0.1%,就不能暗示“富含燕窝”。
这相当于给“月饼概念股”戴上了紧箍咒。商家要么提高馅料含量,做真月饼;要么放弃“月饼”的名头,回归“糕点”本质——显然,后者意味着节日溢价的消失。
但在此之前,消费者仍需学会自我保护。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记住:买月饼先看执行标准,只有GB/T 19855才是真月饼。如果看到GB/T 20977或GB 7099,别管包装多花哨,它就是一块普通糕点,值不值那个价,全看你愿不愿意为“中秋仪式感”买单。
其次,学会看配料表。配料表按含量从高到低排序,“莲蓉月饼”的配料表第一位应该是“莲蓉”,而不是“小麦粉”;“五仁月饼”的配料表应该能看到核桃、杏仁、瓜子仁等具体果仁,而不是模糊的“果仁制品”。
最后,警惕“高价陷阱”。传统月饼的成本透明,广式莲蓉月饼的合理价格在5-10元/个,超过这个范围,要么是品牌溢价,要么是“概念税”。那些标价50元/个的“网红月饼”,你买的可能不是月饼,是包装和营销故事。
这个中秋,当你拿起一块“月饼”时,不妨花10秒钟看看包装背面的执行标准。
如果是GB/T 19855,你吃的是传承了千年的中秋味道,是标准对传统的守护;如果是GB/T 20977或GB 7099,你吃的是一块借节日东风的糕点,是商家对市场的妥协。
没有对错,只有选择。但选择的前提,是知情。
2027年新版GB 7718实施后,“月饼概念股”的生存空间会被压缩,馅料含量将被迫透明。但在此之前,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成为“标准敏感型消费者”——不被包装迷惑,不被概念洗脑,用标准作为尺子,衡量你买的到底是“月饼”,还是“月饼的影子”。
毕竟,中秋的仪式感,不该建立在信息差的基础上。我们付的钱,应该买到真实的馅料、纯正的风味,和一个没有套路的节日。
更新时间:2025-10-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