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监测显示九寨沟遗产地生态恢复成效显著

记者今天(13日)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获悉,近日该研究院付碧宏研究员科研团队,在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开展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和野外实地科考活动。综合监测评估结果显示,自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以来,经过八年的自然恢复,辅以人工治理,九寨沟遗产地震后生态恢复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

据了解,此次科考活动投入多套多旋翼无人机和多类型载荷,围绕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植被生态景观变化、滑坡与崩塌地质灾害治理成效及基础设施韧性能力建设等方面,在遗产地多区域实施多机协作飞行外业数据采集,开展了无人机遥感综合监测和卫星遥感解析结果的野外验证。

△科研团队开展无人机遥感综合监测

本次监测与过去八年间的监测对比情况如下:

△无人机监测的五花海及周边区域生态景观恢复状况

专家介绍,受地震影响较大的遗产点及关键区段的高陡边坡带仍有继续发生崩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仍需持续开展灾害工程治理和长期的生态环境自然恢复及保护保育。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作用效应的日益增强,建议加强九寨沟遗产地及其周边区域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补给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研究。九寨沟遗产地对景观变化敏感的遗产点及周边区域实施“自然轮休保育”的保护管理措施意义重大,呼吁将该模式在全国示范推广,让遗产地的关键自然生态系统得以“休养生息”。

据了解,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发生后,九寨沟管理局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设立HIST九寨沟工作站,聚焦地震后变化较大遗产点的自然景观、水体环境、植被覆盖度、次生地质灾害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共同开展“天-空-地”一体化立体协同的多平台、多维度、多时相遥感监测和示范研究。专家认为,九寨沟遗产地的景观演变是自然动态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长期交织作用的结果,科学开展遗产保护不仅要关注地貌与生态景观的物理修复,更需建立“自然-人文”多维度的综合评估体系,精准识别和评估人类活动的合理边界,避免对自然恢复进程造成干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空间信息监测系统所积累的科学大数据,正为遗产地的保护决策从“经验判断”向“科学智化”转变提供关键科技支撑,助力九寨沟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全球同类世界自然遗产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风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中国方案”。

△无人机监测的熊猫海植被生态景观恢复状况

(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 褚尔嘉)

(央视新闻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4

标签:科技   遗产   成效   生态   天地   植被   无人机   自然   遥感   区域   滑坡   地质灾害   多维   生态景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