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边英雄谱:青春向党——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五·四”青年节


一、革命烽火中的青春觉醒

1943年5月4日,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今陕西定边、靖边、安边、盐池等地区)的青年们迎来了一个特殊的节日。在三边分区司令部驻地定边县,3000余名青年代表齐聚南关广场,共同纪念五四运动24周年。此时的三边分区,北临伊克昭盟草原,西接宁夏河套平原,南依陇东黄土高原,作为陕甘宁边区的西北门户,正经历着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

这场纪念大会的召开,正值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关键时期。《解放日报》曾记载:“三边青年以锄头为武器,在盐碱滩上开垦出万亩良田。”定边县青年突击队队长王大柱在大会上发言:“我们青年的任务,就是要让荒滩变粮仓,让敌人的封锁见鬼去!”他的讲话引发全场共鸣,台下青年们挥舞着镰刀、锄头,高呼“生产支前,抗战到底”的口号。

二、生产竞赛中的青春担当

三边分区的青年们将五四精神转化为生产实践,在盐碱滩上展开了一场特殊的“劳动竞赛”。盐池县青年团员李有才带领的“青年盐工队”,创造了单日产盐3000斤的纪录。《三边报》报道:“李有才们的汗水滴在盐粒上,亮晶晶的,那是边区青年的勋章。”

在靖边县,青年们开展“开荒比武”。张家畔村青年赵铁柱连续三天奋战在沙梁上,开垦荒地15亩,成为全县闻名的“开荒英雄”。边区政府为此颁发了“生产模范”锦旗,毛泽东同志在《组织起来》一文中特别提到:“三边青年的生产热情,是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

三、文化觉醒中的青春力量

三边分区的青年们在生产之余,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定边县青年读书会定期组织学习《新民主主义论》,靖边县青年剧团编排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在三边各地巡演。《解放日报》评论:“三边青年用文艺的武器,打破了封建迷信的枷锁。”

在文化教育方面,三边分区创办了多所“青年夜校”。安边县青年教师马秀英在笔记中写道:“每晚都有20多个青年来上课,他们用树枝在沙地上练习写字,那种求知的眼神让我感动。”这些夜校不仅教授文化知识,还传播革命思想,培养了一批青年干部。

四、民族团结中的青春风采

三边分区是多民族聚居区,青年们在五四纪念活动中展现了民族团结的力量。定边县回民青年马文义带领的“回民抗日先锋队”,与汉族青年共同开展军事训练。《三边报》记载:“回汉青年在训练场互相学习,亲如兄弟。”

在靖边县,蒙古族青年那木吉拉组织的“草原骑兵队”,多次深入伊克昭盟草原,宣传抗日主张。他们与汉族青年共同编写的蒙汉双语宣传材料,成为边区民族团结的典范。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称赞:“三边青年的民族团结工作,为全国树立了榜样。”

五、历史长河中的青春丰碑

三边分区的青年们用热血和汗水,书写了五四精神的时代篇章。据《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革命史》记载,抗战期间,三边青年共开垦荒地50万亩,生产食盐200万担,支援前线粮食10万石。他们中涌现出32名“边区青年英雄”,127人光荣入党。

这些青春故事,不仅是三边分区的历史记忆,更是中国青年运动的宝贵财富。正如《解放日报》社论所说:“三边青年用实际行动证明,五四精神不仅是反帝反封建的旗帜,更是建设新中国的动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回望三边分区的青春岁月,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青年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当代青年应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备注:(本文主要参考资料:《解放日报》《三边报》《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革命史》《盐池县志》《靖边县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6

标签:历史   陕甘宁边区   三边   青年节   分区   英雄   青春   青年   定边县   边区   解放日报   靖边县   靖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