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田烈士遗像
作者:张忠映
革命烈士刘宝田,河北省新海县(今黄骅市)羊二庄镇西刘庄人。他 生 于1917年,17岁考入盐山县师范学校,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八路军任华北抗日救国军(我党领导的部队)任某支队参谋主任,1939年22岁任冀鲁边区无棣县县长,1940年在无棣县曹庄子村(现属河北省海兴县)壮烈牺牲。在刘宝田同志革命思想的熏陶之下,兄弟姊妹七人都在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其中四人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牺牲时平均年龄21.5岁。
(一) 天资聪明好学
历尽苦难成长刘宝田同志出生在动乱的旧中国,1911年清政府垮台,1912年孙中山任职三个月后卸任临时大总统,军阀混战、争权夺利,民生涂炭。新海县西刘庄村是一个三四十户人家的小村庄,距离渤海西岸只有一二十公里。这里是渤海西岸的滨海平原湿地有大量的盐碱地,土地贫脊,百姓靠天吃饭,基本上是三年一不收。天旱,很多土地晒成了白茫茫的一片,白色是盐土、黄白色的是碱土,寸草不生。把这些盐土、碱土扫回家,泡上水让太阳一晒,就变成了盐和碱。如果下大雨,整个华北平原上的水都汇集到沿海湿地由此流入渤海,没有出口的洼地变成了一望无际的水泽大洼湿地,生长着茂密的芦苇。老百姓家都生活得很苦,过着半年粮食半年糠菜的日子。刘宝田一家人过得很艰辛。除了务农之外父亲刘玉林做些小食品生意贴补家用。贫困的家庭生养了七个儿女,父母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把七个儿女在战乱中养育成人,历尽了人间父母的困苦、艰辛。坚强、善良的父母深爱着每一个儿女。刘宝田排行老二,天资非常聪明。家里没钱供他读书,他就经常在私塾的外面旁听。爱才的新海县羊二庄小学校长崔仲怡被这个好学的孩子所感动。他对刘宝田进行了测试,刘宝田的水平完全达到一年级水平,他免除学费,让其插入一年级;之后不久又发现刘宝田上二年级绰绰有余就让其进入三年级,在三年级读了半年又让其跳入四年级。在小学读书期间,老师们十分喜爱这个聪明好学的学生。课余时间崔老师经常给刘宝田讲水浒、岳飞、文天祥、杨家将的传统爱国故事;四、五年级之后老师主动借给他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岳飞传》等名著。小学毕业后,刘宝田没钱读中学,在家边自学边务农。
1932年,十七岁的刘宝田获知盐山县师范学校可以不交学费还管吃发助学金的信息。爱才的小学校长崔仲怡竭力推荐,经过盐山师范学校老师严格地考试,刘宝田以国文、数学双一百分的满分的成绩插班入学。之后,他成为师范学校品学兼优的著名才子。
刘宝田烈士的三弟刘英杰(右)、 六弟张志杰(左)、侄儿刘月光(中)
(二)立壮志以身报国
为抗日呕心沥血抗战之前我党在盐山县就有党的活动、建有党的组织。共产党员盐山县党组织负责人邸玉栋(1931年入党,后任中共冀鲁边区工委委员、一地委组织委员,1942年与日寇作战中牺牲)积极在盐山县中学和盐山县师范学校开展革命活动。邸玉栋的同学向其推荐了师范学校品学兼优的刘宝田,他们很快相识并成为挚友。在邸玉栋的教育、培养下,刘宝田承担起师范学校进步青年活动的领导工作。他组织七八个同学在学校建立名誉上的“文学研究小组”,实际上组织学习马列主义和共产党的理论知识,定期学习、讨论,为党组织培养后备对象。
为了反对学校当局限制和压制爱国学生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刘宝田多次组织学生罢课,并掀起了驱逐反动校长的运动。刘宝田了解到国民党盐山县政府有严重贪污行为,他组织同学冲进县政府进行揭发斗争,国民党当局派骑兵包围了学校。1934年刘宝田于盐山县师范学校毕业,他与九名同学因有“共产党”嫌疑未分配当老师,失业回家。
不久,新海县中泊庄学校聘任刘宝田当老师。此期间,我地下党员化妆成“闯书馆”先生,以卖笔墨纸张为掩护,宣传共产党的主张、思想,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1935年刘宝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以学校为阵地,宣传共产党的思想和主张,积极开展党的活动。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党组织决定刘宝田同志参与建立“抗日救国会” 的工作。他与杨洪恩、齐耀庭、辛国治、孙炳炎等进步青年共同建立新海县抗日救国会,棣属华北抗日救国会第十一分会。1938年6月,刘宝田奉党组织之命,奔赴抗日前线。1938年任“华北抗日救国军”(我党领导的军队)某支队参谋主任(相当于参谋长),在乐陵、无棣一带开展敌后游击战。
1938年9月他率部在无棣县、阳信县开展敌后武装斗争、发动群众,把分散的150余人的游击队集中起来,组建了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的无棣县特务大队。不久他率领无棣县特务大队转移到无棣县北部的小山区(又称四区,其大部现属海兴县所辖,下同),开展武装斗争。号召:“为抗日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枪献枪”。短时间内动员了一批青年参加八路军,集中了三十多支枪,建立了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无棣县小山区中队。1939年3月中共无棣县工委改建为无棣县委,王家骥任县委书记(1944年因被叛徒出卖而牺牲)。刘宝田参与无棣县委的领导工作。1939年7月,无棣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刘宝田当选为无棣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
刘宝田上任之后,与县委书记王家骥密切配合积极开展了下列工作:第一重新组建抗日组织。“七七事变”之前革命先驱刘格平(解放后任中央民委主任)1933年建立了“中共无棣县活动分子委员会”;1936年共产党员石景芳(任冀鲁边区一专署专员、军分区司令员,1942年与日军作战中牺牲)建立“友谊读书会”进行马列主义和抗日救国方针的宣传,“七七事变”后又成立了抗日救国会。在县委的领导下,刘宝田把在全县分散活动的150余人的游击队,集中起来,成立了无棣县特务大队。无棣县特务大队主要活动在无棣县小山区(又称四区,下同)。
第二狠抓政权建设。武装斗争是加强政权建设的重要保障;加强政权建设,是开展武装斗争的重要前提。在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内,就建立起无棣县二、三、四、五区人民政权,任命了区长和区中队长。有了人民政府,又有了区中队,构成了基层人民政权的核心。开展党的工作、开展抗日工作有了政权保障和武装保障。在抗日战争期间,在我党建立政权的同时,很多地方同时存在着三种政权。一是我党建立的人民政权、二是国民党建立的政权、三是日伪政权。不少地方三种政权同时存在。这种情况下,斗争是激烈的残酷的,人民政权在残酷的斗争中、在人民的支持下得到了壮大和发展。
第三加强群众团体的建设。抗战是全民的抗战,没有人民群众拥护的抗战,是无本之木。在刘宝田县长的积极推动下无棣县首先建立了无棣县妇女救会,在妇女救会的带动下青年救国会(青救会)、农民救国会(农救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的发展对于推动抗日、支持抗日、宣传抗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身先士卒做表率
杀敌报国为人民1939年1月日军占领了无棣县。一贯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蒋介石为了排除异己,把原驻防鲁南的高树勋部队新八军调到无棣县、乐陵县、庆云县、盐山县一带驻防。企图让高树勋与我军制造矛盾,以达到两败俱伤的目的。
1939年春季日寇集中济南、德州、沧州的日伪军两万余人扫荡冀鲁边区。高树勋是有爱国情怀的爱国将领,与蒋介石有不同政见(1945年率部起义)。刘宝田与高树勋畅谈,形成了共同抗击日寇的共识。高树勋同意与刘宝田领导的无棣县特务大队共同抗日。
1939年农历5月2日,在贾家庄北面的鬲津河(现在漳卫新河)的河滩上,刘宝田率部配合高树勋部与日军作战。高树勋所部新八军及无棣县特务大队在红荆条丛生的河滩上构筑工事。农历5月3日日军向新八军疯狂进攻,战斗十分激烈。刘宝田领导的特务大队配合高树勋的新八军作战,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击退了敌人的进攻,击毙日军三十余人,伤数十人。
1939年9月,日军聚结无棣、庆云、盐山等县的日伪军八百余人扫荡无棣县单家屯。刘宝田率领无棣县特务大队积极配合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6支队8团1营,在单家屯大洼道路的青纱帐里设伏。上午九时,日伪军进入伏击圈,我军以青纱帐为掩护,击退日伪军三次进攻。此役击毙日军二十余人、伪军三十余人。这是无棣县域反扫荡初战告捷,鼓舞了士气、振奋了民心,吹响了无棣县地方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号角。
“卢沟桥事变之后”,我党于1937年10月建立中共冀鲁边区工委,是我党在华北平原的日寇占领区,所建立的第一块平原根据地;1938年建立了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1939年5月至1940年3月,为了开辟鲁南、鲁西革命根据地,115师东进挺进纵队、冀鲁边区主力部队、主要地方武装分九批撤离冀鲁边区,共计调出部队二万余人。之后的冀鲁边区武装仅有两个营、两个县支队、一个警卫连,共计1500余人。冀鲁边区的抗战进入了极其困难和艰辛的时期。此时的主力部队全部换成便装、仅能穿便装以班排和连队进行活动。
在日寇猖獗扫荡的时期,1939年国民党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国民党内的顽固派不仅不抵抗日军的侵略,反而频频制造国共摩擦。驻守在冀鲁边区无棣县的山东省独立保安第六旅是国民党的顽军,他们与我军不断制造摩擦。
1945年9月,我军解放无棣县时击毙国民党军挺进十纵队少将司令张子良
1939年秋,国民党保安六旅旅长张子良(1945年9月我军解放无棣县时,被击毙)的一个营,攻击驻扎在小山区的无棣县特务大队。刘宝田不畏强敌,率部与敌激战,痛击顽军,重创国民党顽军一个营。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取得了反顽固派斗争的初步重大胜利,粉碎了顽固派的进攻。老羞成怒的张子良扣押了刘宝田的父亲和13岁的弟弟,引起了冀鲁边区各界民众的谴责,六旅迫于压力释放了刘氏父子。
1940年春季,国民党顽军六旅旅长张子良与日军指挥官订立“互不侵犯,共同反共” 密约。4月,八路军挺进纵队6支队8团1营进驻无棣,无棣县特务大队积极配合,将驻扎在大王柳树堡国民党顽军保安六旅一部击溃,俘敌数十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次日张子良派兵两个营反扑遭我军痛击, 毙伤敌军百余人。
无棣县抗日政府建立不久,与敌人的战斗艰辛、频繁,刘宝田县长挤出时间狠抓减租减息和雇工增加工资工作,以减轻贫苦农民的负担。该项工作首先在小山区试点,然后在二、三、五、六区推广。这些措施,减轻了贫苦农民的负担,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生活。人民政府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刘宝田烈士的妹妹刘桂兰(前)刘宝恒烈士之女刘月娥(后)
(四)树榜样忠心卫国
为革命壮烈牺牲曹庄子村(现属河北省海兴县)是无棣县北部小山区的一个五十户人家的小村,与人数较多的毕王文村相邻,距离仅不足500米。曹庄子村政治基础好,在刘宝田县长的推动下1939年之前就有共产党员姜魁文、张鹤鸣、张又杰(王春生)、张又绪、张羡楷、展桂荣参加八路军。此外,村上还有一批爱国、积极靠拢党组织的进步青年如张又俊、姜秉升、王建勋、张风元、张凤鸣、姜秉儒、杜维谦、夏玉成、姜秉惠、张连岐、刘福久等。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和建立新中国姜魁文、王绍卿、张鲲鸣、张连岐、夏玉成、杜玉成、姜玉珍建国前壮烈牺牲。
在刘宝田的教导下,张又俊是众多爱国青年中突出的一个。他的家族里有一个远房叔伯兄弟叫张又良,是家族的败类。张又良在家族兄弟中年龄较大排行老二年龄已是三十七八岁。其父母对其不良行为多有训戒。张又良桀骜不驯,自己改名为张立桥。他任村长,专横跋扈,村民不敢惹他。
此外,他长期勾结土匪,与土匪往来密切。正在入党考察期的张又俊向区委书记张晨光汇报此事,张晨光指示:干扰张立桥和土匪的往来,如恶习不改,以后铲除这一恶霸。张又俊与几个志同道合的青年遵照区委书记张晨光的指示,在发现有大批土匪在张立桥家时(他家在村西胡同门朝西,院子很大,坐北朝南并排六间平房),就趴在房顶上用借的鸟枪(砂枪)对照张立桥家的窗户开枪打了就跑,枪响后土匪们就一哄而散。
这种事干的次数多了,张立桥猜想是张又俊领头干的。就勾结土匪利用暴雨夜掩护,挖开张又俊家的墙壁,盗走了他家唯一的一条公驴。穷人家种地失去了牲口是天大的事,张又俊擦干泪水依旧与张立桥进行斗争。
由于曹庄子村政治基础好,所以县长刘宝田以曹庄子村为基地开展革命活动。1940年5月,县长刘宝田带着六个干部、战士,住在进步青年王建勋(后入党,1942年任村党支部书记)家的房顶上,而且布置了流动哨。
王建勋家在曹庄子村东胡同的中北部,这里作战可进可退。蓄谋已久的张立桥,早已勾结好并不是纯粹以杀人越货为生的土匪,而是有着国民党顽固派政治背景的、与共产党为仇的土匪。100多人的土匪不仅人多枪多,又有张立桥做内应。土匪们不仅包围了整个曹庄子村,而且重点包围了刘县长所在的村东胡同北部。刘县长率领六位同志顽强抵抗,但寡不敌众,不久他身负重伤,果断地命令同志们不要管他,全力突围。为掩护其他同志突围、为了坚决不做俘虏,刘县长拔枪自尽,英勇牺牲,时年仅23岁。
刘宝田的壮烈牺牲,为曹庄子村进步青年树立了光辉榜样,十余名青年参军奔赴抗日战场,七名烈士前赴后继牺牲在战场上!在他的革命精神影响下1941年曹庄子村成为抗战堡垒村!1942年成为冀鲁边区核心根据地的核心村庄,冀鲁边区的兵工厂、被服厂、电台、情报站、军区医院(部分)、烽火报社印刷厂、冀鲁边区粮食总站设立在曹庄子村。
刘县长牺牲后,区委书记张晨光立即指示张又俊配合县大队查明事件真相,查明刘县长手枪下落。张又俊查明刘县长牺牲的详细情况后,向区委书记张晨光做了汇报。不久县大队的同志找到张又俊,在其带领下在同村的一个姓王的人家取走了刘县长的手枪。
根据区委书记张晨光的指示,张又俊联系了几位朋友,用上好的棺材将刘县长安葬村西井南面一百余米的地方。作者回想起:1954年秋季,根据无棣县安排将刘县长的遗骨迁至阳信县烈士陵园。那是一个风和日暖、阳关灿烂的日子,民兵队长跟他说:今天给革命烈士刘县长迁坟,你多找几个小孩采些野花给英雄献花,到时候我奖励你们每个人一个铜炮子(子弹壳)。他和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完成了任务。给刘县长起坟时民兵们排列在坟的两侧,同时鸣枪向烈士致敬。他当时很小只有八岁,但清晰地记得,棺材打开后刘县长仰躺着,身着一件墨绿色的全拉链衣服,虽然衣服有些腐烂但颜色是很正的墨绿色。烈士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这以后偏爱墨绿色的内衣。
刘宝田牺牲地山东省无棣县(现河北省海兴县)曹庄子村
过了一段时间张立桥的父亲清早找到我父亲张又俊说:张二(张立桥),让八路军打死了,麻烦你和老四把他的尸体弄回来。因为区委书记张晨光布置给张又俊的任务,密切关注张立桥的情况,如被八路军击毙也需要确认无误。此外这位大伯为人谦和,是张立桥的父亲也是八路军十六团干部的父亲。因此张又俊满口答应。
刘宝田的家庭像所有中国人的家庭一样,虽然贫穷但是幸福的家。他的家庭父母双全,有同胞兄弟姐妹七人。但为了人民和祖国,刘宝田以满腔 的 热情、无畏的革命精神投身革命事业,以身报国。刘宝田同志1940年壮烈牺牲时23岁。对于父母来说儿子壮烈牺牲,他们痛不欲生;对于兄弟姐妹来说,痛失手足。刘宝田的父亲刘玉林、母亲高莲两位老人虽然没有文化,但深明国破家亡之大义。他们义无反顾地将七个儿女送上前线,其中四个儿子牺牲在抗日战场上。一家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战!
解放后刘宝田烈士遗体迁至山东省阳信县烈士陵园安葬
(五)满门忠烈洒热血
革命精神励人民刘宝田的长兄刘宝生烈士生于1914年。原在山东省当煤矿工人。1938年参加我党领导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不久,在鲁南对日作战中牺牲,年仅24岁。四弟刘宝恒烈士,生于1923年,1941年参加八路军,1944年冬季在山东省与日军作战中,为掩护被日军包围的军区机关转移,负重伤被俘后惨遭杀害,年仅20岁,留下女儿刘月娥。五弟刘宝魁烈士,生于1926年,1942年参加革命,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胜利的前夕的作战中壮烈牺牲,年仅19岁。
刘氏兄妹们,没有被日寇的残暴 所 吓倒。他们擦干泪水、擦干身上的血迹化悲痛为力量,前赴后继。三弟刘英杰(原名刘宝顺),生于1920,1945年7月参加渤海区回民支队队,1949年入党。妹妹刘桂兰,生于1929年,1947年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入党。
刘宝恒烈士的女儿刘月娥一家
刘宝田烈士的兄弟姐妹们,参加革命时年龄都很小,大都是十八九、二十岁。壮烈牺牲的四兄弟,年龄分别是:24、23、20、19岁。
两位伟大的老人(两位老人1960年先后去世,均享年67岁。)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献出了四个儿子,儿子们牺牲时都很年轻只有19到24岁。对于老人来说四个儿子的牺牲用撕心裂肺是难以形容的。爱国不是空洞的,有其深刻的内涵: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人民赴汤蹈火、前赴后继;伟大的祖国有着深刻的内涵——有伟大的英勇不屈的人民。
注1:感谢河北省海兴县张皮庄子村巴连甲(河北省好人)、黄骅市王新华(中国作协会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注2:作者张忠映是张又俊之子,张又俊1941年建立了曹庄子村第一个党支部;1942年任小山区区委书记、1944年任中共无棣县工委副书记兼小山区区委书记、武工队副政委。
本文由原无棣县委党史委主任吴宝章审核。
更新时间:2025-05-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