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国海证券发布研报称,量子计算产业化加速,路径方面重点看“可拓展性”及“保真性”两大指标,硬件端重点关注稀释制冷机/测控系统两大硬件,二者2030/2035年预计占量子计算硬件价值量的52.66%/66.51%。首次覆盖,该行给予量子计算硬件行业“推荐”评级,建议关注国盾量子(688027.SH)、禾信仪器(688622.SH)、本源量子(拟上市)、国仪量子(拟上市)等。
国海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梳理传统计算在制程不断微缩后出现的问题,阐释量子计算的原理,并对比量子计算较传统计算的优势
计算瓶颈:传统计算效率虽高却难应对指数级增长的问题,而量子比特的叠加态与纠缠态特性使其在特定问题上的计算效率远超经典计算机;
量子隧穿现象:传统计算随着制程微缩会出现电子通过绝缘的薄层发生隧穿,因此量子隧穿将导致漏电,最终让系统失效的问题,但量子比特却可以借助隧穿现象实现量子计算;
热耗散效应:传统芯片走向集成度越高,单位面积上产生的热量越多,容易损耗芯片寿命,但量子计算处理信息的方式是可逆的,因此可以解决热耗散效应的问题。
对比多种不同路径的量子计算方法
从可扩展性及保真性两大核心指标出发,确定了超导、离子阱、中性原子为三类最有可能落地的路线,其中超导进度快于离子阱快于中性原子。
从多个视角判断量子计算目前处于规模化应用前夜
通过梳理全球主要国家量子信息领域战略规划、产业链上下游公司战略方向及量子计算核心硬件订单、采购合同变动情况得出量子计算正处于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应用的关键拐点,行业极有可能2027-2029年迎来大规模应用
政策端:梳理全球主要科技强国对于量子计算的支持政策与限制出口政策。特别的,白宫在其《2027财年政府研发预算优先事项及跨领域行动》指出“量子科技正处于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应用的关键拐点。”
产业链端:梳理中美欧企业量子云与硬件布局情况。特别的,微软在其2025FYQ4宣布会继续以十年为周期对量子计算进行战略思考和投资布局;稀释制冷机巨头Bluefors与氦-3原材料供应商签订大额订单,履约周期横跨2028-2037年;IBM预计2029年实现大规模容错量子计算机。
确定QPU/稀释制冷机/测控系统为量子计算三大核心硬件,并对稀释制冷机/测控系统市场空间进行测算。
梳理量子计算三大硬件分别为QPU/稀释制冷机/测控系统,并分析2030/2035年三大核心硬件价值量占比情况。
确定稀释制冷机的市场空间及竞争格局,得出我国稀释制冷机在性能方面与国际龙头处于同一水平的结论,并分析了测控系统的市场空间。
风险提示:量子计算进展不及预期、量子计算路线发生变化、量子计算关键设备发生变化、测算结果与产业实际发展不匹配的风险、研究报告使用的公开资料可能存在信息滞后或更新不及时的风险。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