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深人静,窗外雪花纷飞。56岁的刘大叔刚刚和家人热热闹闹地过完大年三十的团圆夜,也许是喝了点汤、吃了几块点心,刚躺下还没多久,凌晨两点多便觉得肚子有点不适。
像往常一样,他迷迷糊糊从床上爬起来,头也没捂,灯也没开,啪嗒一下脚踩地板就想赶紧去洗手间。
可就在这短短几步之间,刘大叔突然感觉眼前一黑,双腿发软,还没走到门口就直挺挺倒在了地上。等家人听到动静冲进来时,他嘴角歪斜、话也说不清楚,这时才明白情况不妙。

医生检查后证实,刘大叔出现了急性脑梗,这并不是个例。当晚在急诊,正好碰上一位多年从医的老专家,他忍不住叹息:“这样的病例几乎天天发生,不少中老年人都会犯同样的错。”
那么,一个简单的夜间起床动作,为什么能诱发严重脑梗?你家的长辈,甚至你自己晚上起夜时,是不是也这样操作的?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习惯,背后究竟藏了多少健康隐患?
根据《中国卒中报告2023》指出,我国每年新增脑卒中(俗称脑梗塞)患者高达280万,其中60岁及以上老人占比超过70%。
许多人误以为,只有“三高”人群才要担心脑梗,其实夜间起夜习惯不当,是诱因之一。
凌晨4点到6点,被称为脑梗的“魔鬼时段”。因为这一时段人的血液黏稠度相对升高,血压波动更大。
夜间睡眠时,人体代谢降低,血管“流速”变慢,一觉醒来如果猛地起床,突然站立、激烈变换体位,极易导致脑部短暂供血不足,血管壁本就脆弱的老人,此刻最容易出现血栓脱落或者血流中断,直接诱发脑梗。

医生临床经验证实,老年高危人群突然起夜直冲“战场”,风险会成倍提升。
特别冬天室内外温差大,夜里空气污浊且含氧量低,血液状态更黏稠——你以为只是去趟洗手间,实际却可能正走在健康的“独木桥”上。
所谓“起夜动作”,其实隐藏着多重风险。一方面,夜间血压本就偏低,突然而急的坐起或者站立,身体还没调整好重心,血流一下跟不上,脑供血骤减。
有数据显示,类似刘大叔这样夜间猝然起夜导致卒中的,占脑梗急性发病的20%上下。实际上,不管平时血压高低,只要有以下危险因素,夜间起夜都必须格外小心:

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史的老人,血管弹性和调节能力本身较低。
本就作息紊乱、睡前饮水量大、夜里多次起夜的人,容易被“困倦+惯性”支配,习惯性地“一步到位”。
室温骤变及缺氧环境下,血液循环慢、代谢废物堆积,极易加重供血负担,诱发突发事件。
喜欢夜间“猛灌热水”、灯光刺眼导致交感神经兴奋,都会让血压飙升,使血管压力骤增。
临床上一些失误常常是家属在凌晨赶到医院时才追悔莫及:“一个起夜,怎么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

这样看似小的细节,却影响着数百万老年人的安危命运。
尤其是许多人习惯“劲儿”起夜,认为“一步到位才有效率”,却忽略了身体已今非昔比,中老年的机体就像用旧了的手机,电池耐力和反应速度都变慢了,不能以年轻的方式对待它。
面对夜间起夜安全隐患,到底应该怎么办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专家给出了具体建议:
夜间醒来后不要急于下地。可以先在床上坐稳1-2分钟,让身体有一个缓冲过程。活动一下四肢、搓搓手心,等头脑完全清醒后再慢慢下床。即便动作“慢吞吞”,也是最稳妥的节奏。
建议床边准备舒适的拖鞋,必要时可在旁边加装小夜灯,避免点亮强烈灯光。突然的强光刺激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令血压陡升。

晚餐及晚间饮水要有度。晚上尽量避免大量饮水,减少夜间起夜次数。若实在口渴,喝水也宜小口慢咽,避免“灌水式”饮水带来血容量突增的危险。
冬季合理使用保温措施,不要门窗完全封闭,确保通风换气。氧气充足有助于血液循环平稳,减少供血不足现象。
养成良好睡眠与生活习惯。晚餐不过饱,忌油腻,睡前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这些看似小事,都是在为“安全起夜”打基础。
归根结底,中老年人的健康,从来不是靠“快”“狠”解决,而是以细水长流的耐心、稳扎稳打的节奏维护。夜间起夜虽小,背后却关乎生命分叉口。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脑卒中防治指南(2022年修订版)》
《中老年夜间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卒中风险研究》
《家庭健康行为与脑卒中预防指南》
《老年人夜间起夜与心血管事件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
《夜间起夜习惯与血压变化的交互影响分析》
更新时间:2025-11-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