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智能中国"沦为"工商银行":一场针对基金契约的谋杀!
金信智能中国2025混合基金挂羊头卖狗肉的魔幻现实和基金投资风格漂移,上演了八年时间!#财经##基金##银行##有料财经股市分析##银行股#
作者:财经有料哥【有料财经】
本文数据和信息来自公开披露的基金契约、基金业绩、定期报告以及监管文件,所述现象仅针对特定基金产品,不构成投资建议。
一、金信基金一场名实相悖的"智能中国"把戏
我无意中翻开金信智能中国2025混合基金契约文书。
白纸黑字写着重点投资"智能机器、智能穿戴、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电网"等智能化生产朝阳产业。
俨然一副要为中国智造插上金翅膀的架势。
然而,当我细看基金二季报。
前十大重仓股中清一色竟然是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平安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等老牌银行金融机构。
金信智能中国2025混合基金经理活脱脱把"智能中国",做成了银行ETF基金的买卖。
这般"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不禁让人想起旧时药铺门口悬挂的"虎骨鹿茸",当你掀开帘子后,却只见一箱子萝卜干充数。
基金经理或许对此自有说辞,称银行股"低估值、高股息",是经济下行期的避风港。
这道理本不错,但是既然如此,何不径直召开基金持有人大会,修改基金契约,唤作"金信红利高股息混合基金"或者“金信银行行业主题基金”?
偏偏要披着"智能中国"的皮囊,行买银行股之实。
恰似那些"假洋鬼子",硬要在长衫外面别上英文徽章,只能是徒增笑耳。
二、基金经理八年如一日跑歪的"风格坚守"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种投资方向偏离,并非金信基金的一时权宜。
我通过检索历年基金持仓数据,发现该基金2017年起已经与银行股耳鬓厮磨,至今时间已逾八载。
期间智能医疗企业股价翻倍者有之,机器人公司市值腾飞者亦不乏。
我们金信基金公司的"智能基金"却始终与银行算盘账本为伍,活像守着八股文不肯放手的私塾先生。
尤具讽刺意味的是,2025年证监会颁布新规,明令基金投资须"严丝合缝"符合契约。
这边基金监管部门强调"投资者所见即所得",那边基金公司仍然我行我素,把基金投资风格跑歪坚持到底。
不禁让我想起《狂人日记》里"从来如此,便对么"的诘问。
三、金信基金荒诞剧中的三重失格悖谬
财经有料哥细究这场金信基金闹剧,实有三重悖谬:
其一曰"欺",契约中智能产业投资比例承诺超80%,实则银行股占比近六成,如同婚书上写着举案齐眉,过门后却要娘子日日舂米;
其二曰"惰",对于智能产业研究需要深耕细作,而银行股配置不过依样画葫芦,恰似私塾先生只教《三字经》,还美其名曰"夯实基础";
其三曰"顽",金信基金公司面对监管新规仍然不思整改,活脱脱当代"孔乙己",任凭酒客嘲笑,依旧固执地排出九文大钱。
四、基金契约精神死水微澜,基金合同形同厕纸?
鲁迅先生曾言:"中国人向来不敢正视人生。"
这些基金管理人又何尝敢正视基金契约?
当中国智能医疗企业研发投入增长23%时,当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六年扩增两倍时,我们的"金信智能中国基金"管理人蜷缩在银行股的温室里,把投资者对于科技创新、中国智造的期待,生生浇铸成一块块冰冷的银行柜台大理石。
基金监管利剑已然出鞘,要求公募基金公司设立"清晰的业绩比较基准"。
财经有料哥不知道这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基金经理可会警醒?
抑或要继续做那"掩耳盗铃"的网中人?
我且看这出基金荒诞剧,还要上演到几时。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欢迎关注有料财经,a股牛市吹哨人财经有料哥带你看懂财经新闻事件背后的全球经济走向,提前洞悉投资机会。
更新时间:2025-07-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