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馆子点菜避坑指南:教你5招识别预制菜,吃出真正现炒锅气

最近关于西贝预制菜的话题非常火热,引发了全网热议,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如今餐饮行业已经是大面积使用预制菜了,不用预制菜的餐馆反而越来越少,尤其是商场里面的餐饮店,几乎都使用预制菜。

其实大家对预制菜并不是说非常的抗拒,而是我们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花着现炒菜的钱,吃着的却是加热的预制菜,对这一点非常的反感。

那么我们下馆子去吃饭的时候,应该如何判断餐馆菜肴是否是预制菜呢?我们该如何分辨哪些是现炒、哪些是预制?

一位有三十余年从业经验的老厨师老林,透露了五个实用技巧,帮助大家可以快速识别预制菜,避免“花冤枉钱”。

一、看温度:菜热不热,一眼便知

前不久,罗永浩在微博吐槽某知名连锁餐厅西贝,称“菜品温度明显不一,只有两个菜是非常热的”,直接质疑其使用预制菜。

其实,温度,是判断菜品是否现做的首要标准。

老厨师解释,现炒菜肴出锅时整体温度高,且热气均匀。而预制菜经复热后,往往表面烫口、内里温凉,或部分菜品温度明显不同。

尤其是炖菜、炒菜等本应“锅气”十足的菜品,若上桌时只是温吞吞的,没有扑面而来的热气,大概率是提前做好再加热的。

二、看上菜速度:15分钟上齐?要警惕!

“如果点完菜15分钟内所有菜都上齐,那基本可以断定是预制菜。”老厨师老林说,“中餐讲究一锅一炒,即便是专业厨师,炒一个菜至少也要五六分钟,再加上准备、装盘,三四道菜怎么也要20分钟以上。”

很多连锁餐厅为提升翻台率,大量采用预制菜,以实现“五分钟上菜、十五分钟上齐”的高效率,虽然速度快了,但牺牲的是菜品的风味和口感。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凉菜、蒸菜、汤羹类本身制作时间短,或者一些提前炖煮的菜品,但热炒类菜品如果也异常迅速,就要多留个心眼了。

三、看菜肴的新鲜度

预制菜因需要冷冻保存和二次加热,在外观上与现做菜有明显区别。

老厨师老林指出,预制菜往往颜色暗沉、发黄,蔬菜软塌不挺括,肉类发硬发柴。比如清炒西兰花,现炒的色泽翠绿、口感脆嫩,而预制复热的则颜色变黄、软烂无神。再如糖醋里脊,现做的外酥里嫩,预制菜则普遍返油变软,口感偏硬。

一些含水多的蔬菜比如西红柿、黄瓜和易氧化的食材,如土豆、茄子,经预制处理后形态和颜色变化尤为明显,一眼就能看出不新鲜。

四、看刀工:太整齐的,要警惕

老厨师老林笑道:“如果土豆丝、胡萝卜片、青椒块切得大小完全一致,像复制粘贴一样,那很可能是中央厨房用机器切的半成品。”

人工切菜难免有细微差异,而工业化的切割设备则能实现极端统一,很多餐厅为节约人力成本,会采购切好的预制蔬菜,这些菜尽管形态规整,但往往因浸泡、冷冻而失去部分原有风味和口感。

反之,现切现炒的菜品,切口略微自然不均,甚至能看出厨师的刀工特点,吃起来也更富有层次感。

五、看口味调整:不能改口味的,多半是预制的

老厨师说,最直接的一招是:试着向服务员提出个性化要求,比如“不吃香菜”、“少油少盐”、“不要味精”、“多加辣”等,如果服务员表示无法调整,那这道菜八成是预制菜。

现炒菜可根据顾客需求灵活调整口味,而预制菜是标准化生产,口味固定,后厨只是加热出品,自然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

很多连锁餐厅的菜单上,甚至会明确标注“本菜品不支持口味调整”,这几乎等同于声明“我是预制菜”。

下馆子点菜避坑指南:教你5招识别预制菜,吃出真正现炒锅气,但其实预制菜并非洪水猛兽,它保障了出餐效率和口味稳定,也降低了餐饮企业的运营成本。

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呢?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点赞点推转发走好运,愿你有始料不及的运气和突如其来的欢喜。

本文由餐饮新纪元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欢迎留言评论,收藏与转发,你的每一条点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餐饮新纪元全网文章阅读量突破5亿,如果你对餐饮业感兴趣,热爱美食,喜欢创业,有想法有梦想,那不妨关注我们,每天带给你不一样的视角解读餐饮创业、分享美食。

有更精彩的观点讨论,欢迎大家私信我,图片来源于网络配图,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5

标签:美食   炒锅   馆子   指南   厨师   口味   口感   温度   炒菜   老林   菜肴   餐厅   蔬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