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杨家山里,流传着传奇女性——中共地下交通员杨清秋的故事。尽管她裹着旧时代的小脚,却以坚定的步伐,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成功完成了60余次党组织交付的任务,展现出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1908年,杨清秋出生在铁山街道杨家山里片区大下庄的一户贫苦农家。她自幼家境贫寒,17岁那年被卖给埠岭头村一户同样穷苦的人家为妻,本以为能寻得一丝安稳,却没想到命运的苦难才刚刚开始。
1938年,厄运降临。杨清秋的丈夫怀揣着对生活的希望前往青岛谋生,却惨遭侵华日军杀害。一夜之间,家庭失去了顶梁柱,她不得不独自照顾年迈的婆婆和三个不满10岁的孩子,讨饭成为一家人活下去的无奈选择。
苦难没有击垮杨清秋,反而在她心中埋下了反抗命运不公的种子。当时,杨清秋的哥哥已是一名中共党员,时常向她讲述革命的道理和共产党人的英勇事迹。在哥哥的影响下,杨清秋逐渐意识到,只有革命才能改变自己和无数穷苦人的命运。于是,她毅然投身革命,成为一名中共地下交通员,从此踏上了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
1940年农历腊月的一天,危险突然降临。埠岭头村被日伪军重重包围,而一份机密文件正藏在杨清秋家中。紧急关头,她没有丝毫慌乱,迅速将文件藏入尿桶夹层,再倒上粪尿掩盖,随后让长子佯装去村外浇小麦,将文件转移到西北岭藏好。日伪军闯入家中,翻箱倒柜搜查许久,却一无所获,恼羞成怒的他们将杨清秋抓至王戈庄据点严刑拷打。皮鞭抽打在身上,疼痛钻心,但杨清秋咬紧牙关,始终没有吐露半点机密。最终,敌人因找不到证据,只能将她释放。
这次磨难没有让杨清秋退缩,反而让她更加坚定了革命信念。获释后,她不顾身上的伤痛,用党组织给的治疗经费购置日用百货,扮成卖货的妇女,走村串乡。每到一处,她都细心观察,搜集敌情,然后将重要情报秘密传递出去,继续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
1944年8月的一天,党组织交给杨清秋一项艰巨任务:侦察伪军孟家庄据点的情况。这个据点的伪军因连吃败仗,戒备极其森严,进出十分困难。但杨清秋毫不畏惧,巧妙利用敌人贪财好利的弱点,挎上装满香烟、火柴等杂货的篮子,扮成卖货的妇女混入据点。
在据点内,杨清秋一边热情地叫卖货物,一边不动声色地观察敌人的兵力部署和火力配置。她与哨兵、汉奸巧妙周旋,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获取有用信息。为了得到更详细的情报,她甚至故意制造事端,与敌人发生争执,寻找机会深入据点内部。经过一番周密的侦察,杨清秋终于将孟家庄据点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并及时汇报给党组织。当晚,区中队根据她提供的情报,成功拔除据点,缴获了大量物资和粮食。杨清秋凭借勇敢和智慧,为革命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杨清秋始终坚守信仰,斗志昂扬。1942年4月,她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党小组组长,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各项革命工作中。
新中国成立后,杨清秋依旧活跃在为人民服务的一线,积极组织群众参与“土改”、支前、动员参军和农业生产等工作,为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
即便到了晚年,杨清秋也没有停下奉献的脚步。1970年,年过花甲的她还担任了村党支部副书记、铁山公社党委委员、公社妇联副主任等职务,继续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光发热。她高度关心革命后代的培养,创办了铁山公社第一个农村幼儿园。每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她都会拿出自己的积蓄为孩子们购买画册和玩具,给孩子们送去温暖和关爱。1979年,她荣获胶南县“三八红旗手”称号。1980年,杨清秋因病与世长辞。
杨清秋的一生,是为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真正用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与无悔奉献的精神。
(中共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党校 王致信
中共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党史研究中心 陈伯香 供稿)
红色齐鲁·声动中国网络音频节目《故事里的沂蒙》
联合录制: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
沂蒙干部学院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更新时间:2025-07-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