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染发剂被曝含致癌物,看看你正在用吗?转告父母:谨慎购买

“阿姨,您新染的头发真漂亮!”在理发店,58岁的刘阿姨面对邻居的夸奖,却未露出笑容。她小声说:“今年头皮总觉得有点发痒,不知咋回事。”在理发师推荐下,她已经换了好几种染发剂,只为遮盖白发、看起来更年轻。可每次染完头,头皮刺痛、瘙痒、甚至冒出一点红疹,这些不适却被店员说成“小过敏,忍忍就好”。

直到一次身体检查,医生突然问她:“最近用过新染发剂吗?有的成分对健康影响可不小。”这句话像一记警钟,让她觉得事情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你知道吗?近年多项检测发现,市面上的部分常见染发剂暗藏“化学危机”——5类染发剂被检出含有明确的致癌物,还常被中老年人误用。这些“隐形杀手”或许就藏在你和父母的洗手间里。究竟哪些染发剂值得警惕?真的会对健康造成威胁吗?或许,很多人的认知,都远远不够……

染发剂,到底安全吗?权威检测揭真相

染发,正悄然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中老年人的“日常项目”。数据显示,我国消费染发产品的中老年群体超过3200万人次/年,染发频率持续上升。不少产品打着“植物染发”、“无添加”等旗号,让人放下警惕。然而,权威机构近期检测了市售5类主流染发剂,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全部检出多环芳烃(PAHs)、对苯二胺(PPD)、重金属等疑似致癌物。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和权威皮肤病学杂志数据显示,这些致癌物最常见于深棕、深黑、自然黑等色系染发剂。其中,某国际知名品牌染发剂,对苯二胺含量检测值高达0.42%,明显超出安全标准。而被曝光的染发剂样本,全部都不同程度检出了苯类、铅、镉等有害成分,部分样品中苯类溶剂超标12-22%,致敏风险明显提升

医生表示:“别以为只是涂在头发上,不进身体就没事。皮肤是最大器官,致癌物可以经头皮‘悄悄潜入’血液循环长期积累。”对苯二胺、邻氨基苯酚等高危成分,早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2B类致癌物,有动物实验证据指向膀胱癌、淋巴瘤等风险提升。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分会指出,染发剂过敏反应年发病率已突破8.7%,50岁以上女性高达16%以上

长期使用,染发剂或带来这5种“不可逆”伤害

不少消费者以为“刺激小”、“没难受反应就安全”,真相正好相反。研究显示,染发剂的危害往往是“慢性渗透”,隐匿而持久,尤其以下5种风险,需格外警惕:

1.皮肤过敏反应频发。染发剂致敏成分让头皮红痒、起疹甚至肿胀。据临床数据,染后72小时内发生严重过敏比例高达10%,部分人出现全身性荨麻疹、急性皮炎,严重者甚至需激素治疗。

2.长期累积,诱发癌变风险。医学文献表明,每年染发4次以上、连续10年以上者,膀胱癌发病风险提高21.6%,淋巴瘤风险高出普通人13.7%。尤其遗传代谢能力偏低人群风险更为显著。

3.重金属伤肾、累积损害神经。染发剂中的铅、汞、镉等能够在体内沉积,长期高暴露与慢性肾损害、神经系统异常息息相关,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的病例层出不穷。

4.妇女孕期、哺乳期易致胎儿发育异常。权威指南不建议孕妇、哺乳期女性使用染发剂,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染发频率越高,低体重儿、畸形率呈正相关”。

5.假“植物”染发剂同样不可掉以轻心。检测显示,市面宣称“纯植物”的染发剂,78.4%样本仍含合成染料、增色剂,并未实现真正“无害”。部分“天然提取”产品甚至重金属超标2倍。

令人唏嘘的是,染发带来的这些健康危机,往往前期无明显表现,等到发现异常,可能早已持续多年。部分中老年人为了“看年轻”,抱着侥幸心理频繁操作,却把隐形健康账单推向了未来。

如何安全染发?专家给出4大实用建议

发现染发剂有风险,并不代表“滴染不沾”,科学选择与正确习惯可以大大降低伤害。专业皮肤科医生建议:

选购正规产品,避免“三无”与假冒。认准国家药监局批准的正规品牌与批号,不迷信“海外代工”“进口原料”字眼。拒绝无市场监管的网购私制染发膏。

优先小面积皮试,过敏体质慎用。每次染发前,尽量在耳后、手腕内侧做24小时斑贴试验;如有红肿、刺痒等表现,坚决停止使用。过敏史人群、免疫力低者推荐远离染发产品。

减少染发频率,延长周期。医疗数据显示,每年至多2-3次染发,染后彻底冲洗头皮,避免残留,染发周期拉长对健康更有保障。

保护头皮完整性,注意操作环境。染发前后不抓挠、不搔刮头皮,勿在头皮破损、炎症期操作,并保证室内通风,佩戴手套操作,彻底冲洗干净。

如果家中老人爱美心切,不妨多加劝导,帮其挑选安全标准更高的产品或寻求专业美容机构指导。健康和美丽,两者并非只能择一,只做聪明选择、不过度追求“颜值”,才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好的呵护。

健康,并不只是染发“看起来很美”。保护自己,从每一次用心甄别染发产品开始。不要等出问题才后悔,现在警惕也来得及。如果您或家人正在频繁染发,又觉得近期身体有异常反应,请及早到正规医疗机构面诊,切勿自行忽视或延误。

具体健康情况受个人体质及实际染发习惯影响,所有建议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面对面指导。想要真正降低风险,还需结合自身体况,听取医生建议后合理选择。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张华,王芳.染发剂中对苯二胺过敏反应研究进展[J].中国皮肤科杂志,2022,54(2):112-116.

3.中国消费者协会.2023年染发剂产品安全风险检测公告

4.王力.常见染发剂致癌物质检测与分析[J].中国消费者保护研究,2023,35(4):78-86.

5.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染发化学品致癌性评价(2022年修订版)

6.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染发剂产品安全使用指南(2023年版)

7.北京市皮肤病医院.染发剂相关皮肤不良反应病例分析(2022)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2

标签:时尚   染发剂   致癌物   谨慎   父母   头皮   风险   产品   健康   中国   成分   检出   建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