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劝中国放弃自给自足,称美国还有绝招:把中国踢出SWIFT?

文|冉

编辑|冉

前言

新加坡这个东南亚小国一直以“中立”“平衡”著称,可就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部,新加坡总统尚达曼竟然当面“劝”中国:别走完全自给自足的路,要和美国合作。紧接着,新加坡发展部长又站出来说,中国在关税战里不要“以牙还牙”。

听上去像是劝和,其实仔细一看,更像是替谁说话一目了然。

这番话引发了热议:新加坡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跳出来?它到底代表谁的利益?

新加坡“劝中国”,其实在为谁说话?

要理解这件事,先得看清背景。过去几年,中美之间的较量已经从“贸易战”延伸到“科技战”“金融战”,甚至涉及全球规则的重塑。而新加坡,恰好夹在两者之间——经济上深度依赖中国,军事上却和美国关系密切。

就在10月初,新加坡总统尚达曼在IMF总部公开发言,说中国“没必要追求完全自给自足”,还提醒中美“要合作,不要脱钩”。

几天后,新加坡发展部长徐芳达又补了一刀,说中国在关税战中“不要一报还一报”。

这两句话看似中立,其实暗含方向。因为美国才是挑起关税战的一方,而中国只是反制。可新加坡的表态,却把“不要报复”的话丢给了中国,显然有“偏袒”的味道。

更有意思的是,新加坡的《联合早报》紧接着发文称:美国还有一张“最后底牌”,那就是把中国金融机构踢出SWIFT系统——也就是全球金融结算网络。这篇文章被很多人视为在“放风”:警告中国别太强硬,否则美国会用“金融核弹”。

这种表态让人感觉,新加坡并不是单纯发表意见,而是在替美国“试探风向”。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新加坡在地缘政治上,一直是美国在东南亚的“战略支点”。美国海军在南海行动时,舰艇常常会在新加坡港口停靠补给;更早之前,新加坡还曾和台湾军方有过联合演练。

虽然后来被中国强硬反制,但这种安全合作关系依然存在。

从战略角度讲,新加坡其实并不是完全中立的“调停者”,而是依靠美国安全体系生存的小国。它既希望中国市场保持开放,又不敢得罪美国,所以常常在两边摇摆。

这一次的“劝告”,看似平衡,实则是在替美国传话:希望中国“别太强硬”,最好能“自己退一步”。

可问题在于,中国现在真的会退吗?

从经济和产业角度看,中国早已不再是过去那个被动挨打的角色。如今,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处于核心位置,产能比G7国家加起来还多;人民币国际结算比例持续上升;中欧班列、北极航线、瓜达尔港等通道不断完善,供应链多元稳定。

换句话说,就算美国真敢切断SWIFT,中国也能靠自己的金融与贸易体系活下去。

所以,新加坡所谓的“忠告”,其实是在劝中国别太强大——因为中国越强,新加坡的“中间人角色”就越难当。

美国的施压与反复:一边封锁,一边求谈

今年9月,美国商务部突然推出所谓的“50%规则”,这项政策几乎把中国所有高科技企业都列入限制名单。只要产品中有50%以上美国技术,就不能卖给中国。这其实是一种“科技封锁战”的延伸,目的很明显——切断中国在AI、半导体、稀土等关键领域的发展路径。

但美国没想到的是,中国的反应比想象中更快、更强。

中国立即宣布稀土出口管制;对美国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还让英伟达在中国的芯片份额几乎清零。美国本以为可以通过规则卡中国的脖子,结果反被中国抓住了“命门”。

这让特朗普政府意识到:单靠制裁、关税、封锁,已经压不住中国,于是他又开始“变脸”。

在一次接受美媒采访时,特朗普突然释放“谈判信号”,说愿意考虑对华降低关税,但条件苛刻——要求中国恢复进口美国大豆、重新开放稀土供应、并禁止芬太尼出口。

这听上去像是一个交易,但实际上,这三个条件根本站不住脚。

首先,中国早已在拉美建立了新的大豆贸易体系,对美国的依赖早就降低;其次,稀土出口是中国的战略资源,中国怎么可能轻易“全面供应”?至于芬太尼问题,更是美国社会问题,与中国无关。

换句话说,特朗普在谈判桌上摆出的筹码,根本无法打动中国。

与此同时,《华尔街日报》披露,美国已经悄悄发布“附件二”清单,取消了一些矿物、化学品、金属产品的关税。

这其实是“关税战降温”的信号。因为事实证明,关税战不仅没有让美国更强大,反而拖垮了自身制造业,让消费者承担高成本。

而在这一轮博弈中,中国的态度越来越成熟。中国没有盲目报复,也没有急于“求和”,而是通过制度和战略布局稳住节奏:

在金融上,通过人民币结算、本币互换,逐步削弱美元主导地位;在运输上,中欧班列、北极航线让中国不再被“马六甲”卡脖子;在产业上,新能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全面扩张。

这些布局让美国发现,即使动用“金融核弹”,也未必能真正伤到中国。

而就在这个时候——中方出手了。

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发布第61号、62号公告,把稀土相关技术和设备纳入出口管制清单。这一举动,堪称“战略转向”的标志:中国不再只是防御,而是主动掌控关键资源的阀门。

全球产业链瞬间紧张,美国和欧洲企业慌了,G7紧急讨论替代方案,但迟迟拿不出可行对策。因为没有中国的稀土,全球芯片、军工、汽车等行业几乎无法正常运行。

短短九天后,美国高层就主动提出要与中方视频通话。这次会谈虽然没公布具体结果,但它本身就是信号:美方承认无法“逼”中国,只能“谈”中国。

中国稳局,美国急转,小国焦虑

从稀土新规到视频会谈,这一连串动作,其实说明中美博弈已经进入“深水区”——规则、供应链、金融体系全面较量。

过去,美国是发号施令的一方,中国被动应对;但现在局势反转,中国开始设定议题。稀土新规不是短期“报复”,而是制度性布局。它让世界看到,中国不只是生产者,更是“规则制定者”。

这背后的逻辑很清楚:美国要靠封锁维持霸权,中国要靠开放和多元重塑体系。中方并没有完全拒绝谈判,但态度更坚定——合作可以,但要讲原则、有边界。

比如这次视频通话,中国再次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明确要求美方停止对台军售;同时也表示,愿意在平等和互信的前提下恢复经贸沟通。这既不是妥协,也不是挑衅,而是一种理性姿态。

对美国来说,麻烦远不止于中国。国内通胀高企、制造业回流失败、盟友体系松动,特朗普的对华政策正面临“转弯点”。他既想维持强硬形象,又不得不面对现实:没有中国,美国很难稳住经济。

而新加坡这种“小国发声”,其实反映的是另一种焦虑——全球格局的重塑,正在削弱它的地缘优势。

长期以来,新加坡靠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吃饭”,掌握全球贸易的咽喉。但随着中国开辟北极航线、推动中欧班列、建设瓜达尔港,这条“黄金水道”不再是唯一选择。

于是,《联合早报》又开始批评中国的北极航线“不环保、不安全”,试图为自己“找存在感”。

然而,大势已变。中国的贸易运输体系已经多元化,金融体系也在国际化。新加坡虽然依旧是东南亚金融中心,但它影响全球供应链的能力正被削弱。

更尴尬的是,美国在对东南亚国家征收关税时,新加坡也没能幸免。它想保持“均衡”,但在大国竞争的巨浪里,小国的“平衡术”越来越难施展。

结语

从新加坡“劝中国别自给自足”,到美国的“50%规则”、再到中国稀土新规与中美视频会谈,这一连串事件其实揭示了一个事实:全球格局正在加速重塑,而主导权正在改变。

中国的战略布局越清晰,美国的施压手段就越显乏力;美国越想用小国之声影响中国,越暴露出自己的焦虑。

在未来几年,中美竞争还会持续,但主动权已经不在华盛顿。问题是,那些试图在大国之间“左右逢源”的小国——比如新加坡,还能在这场新的博弈棋局中,安然无恙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4

标签:财经   中国   新加坡   自给自足   美国   绝招   稀土   关税   小国   中美   北极   中欧   全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