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老李像往常一样,从柜子里取出自己泡了两年的药酒,小心地倒上一小杯,轻轻一抿,皱着眉头说:“这酒啊,真是补身子的好东西。”然而,最近一次体检,却让他彻底懵了——肝功能异常,肾指标也偏高。医生看了他的报告,叹了口气:“你这‘补酒’,补的不是身子,是病。”

很多中老年人都有这样的习惯:自己泡药酒,觉得“补血、壮阳、强身健体”,甚至逢年过节还拿来送人。但你可能不知道,一些常见的中药,一旦被泡进白酒里,药性不仅会变,反而可能伤身。医生多次提醒:不是所有中药都适合泡酒,尤其是这4种,用错了就会让补酒变“毒酒”。
药酒之所以被误用,源于一个普遍的误区——“酒能活血,中药能调理,二者结合就是养生”。事实上,这种“看似科学”的组合,在药理层面却隐藏巨大风险。
酒精是一种强溶剂,能加速药物成分的提取与吸收,但也会放大药物的毒副作用。尤其对于肝肾功能本就下降的中老年人来说,过量或长期饮用药酒,极易导致药物蓄积性中毒。
医学上有明确统计:每年因误用药酒导致肝损伤的病例不在少数,部分甚至发展为急性肝衰竭。医生提醒,药酒不是“万能补品”,而是药物的一种服用形式,必须遵循剂量、配伍和个体差异三大原则。

1.何首乌
它被称为“补肝肾、乌须发”的圣品,但《药典》早已指出,生何首乌含有蒽醌类化合物,长期服用可引起肝细胞损伤。即便是炮制何首乌,若剂量过大或泡制不当,同样可能造成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不少患者在自泡“首乌酒”后出现黄疸、乏力,就是典型药物性肝炎表现。
2.马兜铃科药材
这类药材(如关木通、青木香)含有马兜铃酸,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强致肾毒物质。它能直接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引起不可逆肾衰竭。医学病例中,多起因自泡含马兜铃酸类药酒导致肾功能衰竭的事件,令人警醒。

3.川乌、草乌
它们属于乌头类中药,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功效,但含有剧毒成分乌头碱。乌头碱遇酒后活性增强,若炮制不彻底或浸泡时间不当,服用后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呼吸抑制、甚至猝死。有医生指出:“乌头类药材一旦误用,救治难度极大。”
4.附子
中医称其“回阳救逆”,但它与乌头同源,含有毒性极强的二酯型生物碱。酒精会增强其吸收速度,加重中毒风险。轻者恶心呕吐,重者出现心动过缓、呼吸困难。医生建议,附子类药材必须由专业中医师辨证使用,严禁自泡。
1.遵医嘱,不随意配方
药酒配方必须由专业中医师根据个人体质开具,不能照搬民间方。不同人群阴阳虚实不同,盲目模仿只会加重身体负担。

2.控制剂量与周期
即使是安全药材,药酒也应少量间断饮用。一般建议每日不超过20毫升,且不宜连续饮用超过三周。肝肾功能异常者应完全禁用。
3.辨清药材来源
市场上部分中药材掺杂或炮制不合格,毒性未被完全去除。应选择正规药店、医院药房采购,并遵循药典炮制规范。
4.警惕“保健宣传”陷阱
一些所谓“祖传药酒”“纯天然无副作用”多为夸大宣传。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早已多次通报“药酒中毒事件”,提醒公众理性看待。
5.重视日常养护
真正的“补”,不在一杯药酒,而在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例如:每天保持7小时睡眠,多吃深色蔬菜,戒烟限酒,坚持散步,比任何“神酒”都有效。

从医学角度看,肝肾是人体最辛勤的“解毒工厂”。任何超出代谢负荷的物质,哪怕是“补药”,也可能变成毒素。中医讲“是药三分毒”,药酒亦然。
医生提醒:药酒不是保健酒,更不是万能灵药。身体不适时,最好的做法不是自己调理,而是去医院做全面检查。
健康,其实就在每一次正确的选择里。今天开始,远离“盲目泡酒”,学会科学补身,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

如已出现肝区胀痛、尿少或乏力等症状,请立即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切勿拖延。具体健康状况需由专业医生面诊评估,本文内容仅供健康科普参考,不能替代临床诊断。
参考资料:
1.《国家药典委员会:乌头类药材毒性与炮制安全研究》
2.《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毒理学分会年度报告》
3.《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诊治指南(202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