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有人举着手机对着窗外拍个不停,凑过去一看,原来是天边的晚霞把云染成了粉紫色,地铁玻璃的倒影还跟云彩叠在了一起。
这人拍完直接发了朋友圈,配文特简单,“今天,终于和太阳一起‘下班’啦~”。
还有次刷到朋友发的爸妈生日照,照片有点糊,可能清楚看见妈妈吹蜡烛时鼻尖沾了奶油。
爸爸举着手机笑到手抖,配文写着“祝我家两位‘老小孩’,永远健康开心!”。
总有人说发朋友圈就是晒虚荣,觉得那些发日常的人都是想装给别人看。
可我倒不这么想,你想啊,人生这趟路,外在的光鲜能留多久?真正珍贵的,其实是心里装着的那些温暖。
而发朋友圈这种“晒”,不过是把这份温暖说出来、记下来的方式而已。
本来想觉得大家对“晒”的误会挺深的,但后来发现,只要仔细看看那些朋友圈内容,就知道根本不是炫耀。
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微小积极事件”,说的就是那些看着不起眼的瞬间,却能像毛细血管一样,把温暖渗进生活的每个角落。
我知道一对叫Elle和Christian的夫妻,他俩都在同一家相机店上班,除了工作,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给彼此拍照。
她拍过他的影子落在帆布上,说像个要远航的船长,他也拍过她在花海里张开双臂,说像朵盛开的马蹄莲。
家里还有个用海草做的相框,里面装着孩子和小猫玩闹的剪影。
他俩拍照根本不挑场景,晴天雨天、卧室厨房都行,每一帧都特别真实,满是烟火气。
后来他们把这些照片发在社交平台上,有网友评论说“太温暖了,想第一时间分享给爱人看”。
你看,这种记录根本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是把家人之间的小美好留住,以后翻起来都是回忆。
听过一个定律说“你关注什么,什么就会扩大”,那些能把日子过成诗的人,往往都特别会捕捉幸福。
他们擅长在小事里找愉悦,慢慢积攒这些闪光点,幸福感自然就会越来越多。
生活在北京的重希,之前是职场妈妈,生完孩子没多久就离职做了家庭摄影师。
本来以为她会被家务事烦得不行,没想到她反而通过摄影学会了关注家庭生活。
有空的时候,她就给家人拍照发朋友圈,镜头里有孩子天真的笑脸,有家人温柔的陪伴,还有养了十几年的萌宠。
后来重希说,每次摄影都像一次“家庭团建”,回头看这些照片,就多一份开心。
心理学里还有个“心流”理论,说当挑战和技能平衡的时候,人最容易进入愉悦状态。
重希就是这样,她用一种“玩乐心态”去记录生活,像孩子一样活在当下,把日常变成了轻松有趣的体验。
这可不是虚度光阴,反而把生活的本质找回来了,幸福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狂喜,而是能一直收集小雀跃的能力。
摄影师考啦啦曾经晒过自己3年跟拍的一个四口之家,从照片里能清楚看到,孩子从在床上打滚的任性。
到敢去野外探险的勇气,再到后来体格变壮、神情变稳重,而孩子的父母,也从刚开始当家长的焦虑迷茫,变得举止成熟、眼神从容。
考啦啦说过一句话特别好,“家庭纪实不制造完美,只收藏真实,成长不是突然的蜕变,而是无数个‘此刻’的总和。”
还有个小红书博主,之前晒过她和儿子半年里的变化,她儿子是“学习困难户”,一开始厌学还磨蹭,博主气到把儿子的书桌搬到了学校门口。
结果母子关系变得特别僵,她还被网友骂了一顿,无奈之下,俩人约定,儿子每天坚持写作业,妈妈就发一篇小红书笔记。
坚持了一段时间,儿子被妈妈的陪伴感动,行为慢慢收敛了,妈妈也看到了儿子的进步,变得更包容。
更意外的是,博主通过拍照,发现儿子有运动特长,后来还帮孩子树立了考体育大学的目标,自己也调整了心态,开启了副业。
美国有位心理学家提出过“表达性写作”的概念,说记录本身就有疗愈作用,能调节消极情绪,疗愈内心的冲突,还能让人更了解自己。
在家庭里,如果有人没办法清楚认识自己,就很容易被情绪影响,家里也容易有矛盾。
而“晒”出成长轨迹,能让人跳出自己的视角,用第三视角看看当下的状态,知道哪些选择有用,哪些行为要改,哪些执念该放下,《人民日报》说过“一定要大量、频繁地记录生活”。
那些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的家庭,都是在一次次记录和分享里,攒满了幸福的养分。
那些拍下来的笑脸、写下来的感动,不会随时间褪色,反而会在以后的某个瞬间,成为治愈我们的光,发朋友圈真不是什么值得纠结的事。
从今天起,拍一张家人的笑脸,写一句当下的心情,哪怕只发在只有家人可见的朋友圈里也好。
这不是晒虚荣,而是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彼此,“有你在,真好”。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