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石”柔水血染“枫”
——《沉默的荣耀》之吴石、朱枫浅说
杨水河
历史的车轮总是于曲折中不改向前;人生脚印的正与邪,也总是映射出生命的高尚与丑恶。就在举国上下隆重肃穆地向万千先烈敬献花篮的那个特别的日子(9月30日,烈士纪念日),一段被尘封太久了的悲壮岁月终于回首于央视荧屏;一曲钢“石”柔水、血染“枫”彩的英雄赞歌,再次响彻回旋于天地之间,从而为人们带来了感动、感奋与感怀。连在台湾都引发了媒体与公众的广泛关注与热烈反响,“真实震撼”的历史,“打破民进党的文化封锁,唤醒中国认同”。可谓九三阅兵后,两岸民心向统一靠拢的又一例证。
披沥七载、戮力打造的谍战剧《沉默的荣耀》,反映的是一段惊心动魄的残酷史实,是一束照彻汗青的夺目光芒。潜藏于国民党心脏与中枢的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将军、副官聂曦、中将高参陈宝仓等,本可以去暗投明,可以选择大陆新中国那安定美满的幸福生活。可他们为了祖国的彻底解放,完全统一,却义无反顾地奔向了新的更加残酷的战场——继续潜伏于败逃的国民党高层,搜集重要情报,策应华野尽早解放台湾。
该剧的中心与灵魂人物吴石,即现实生活里具有传奇色彩的革命烈士吴石将军,连姓名都没有虚构、报告文学般的走进了《沉默的荣耀》。当然,从文学与剧作的角度讲,编导在写实与创作、原型与塑造、生活与虚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诸关系的处理上,无疑面临新的考量。
《沉默的荣耀》热播之时,自发前来吴石将军墓碑前献花、祭拜与缅怀先烈的人群络绎不绝。
吴石,这是位出身寒儒、少年得志、参加北伐、投身抗战、正义在胸、倾向革命、富有军事才能的高级将领,对于蒋介石在抗战中“北扼共党,南灭异己”(桂系)、不惜残屠兄弟、只为独裁的行径,他深恶痛绝,义愤填膺。他常慨叹:“国民党不亡没天理!” 解放战争中,他就不顾危险,为我党和解放军搜集并传递了大量高层绝密情报。
随着蒋家王朝的行将覆灭,新中国的旭日已经冉冉升起,长期潜伏于敌虎之口国防部的吴将军,本可以功成名就地做出新的、安稳、优裕而又轻松地选择。可他没有。当吴仲禧(吴石之老友,国民革命军团长、师参谋长、代师长,与吴石同为秘密党员、地下工作者,解放后曾任广东省政协主席等)曾请吴石考虑选择是否就此留下、转赴解放区。但他坚定地表示:“自己为人民做的工作还太少,现在还有机会,个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并无惧无畏,那般坦然地回答老友:“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风高路险,峡深浪急,刀林剑丛,赴死舍生,“壮士一去兮……”
此时的离陆赴台,意味着什么,作为军人的吴石(代号“密使一号”)太清楚不过了。但他还是毅然决然,义无反顾。走前匆忙得连留在大陆的一双儿女(长子韶成,长女兰成)都未能见上最后一面,直至八个月后的他傲然刑场,英勇就义而抱憾终生。
无论真实生活中、还是走进荧屏的吴石,具有崇高信仰、又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尤其是严酷地下工作考验的吴石,把党的使命、人民的利益、祖国的完全解放,看得比个人的安全、家庭的幸福、乃至生命的珍贵重得多。他的忠诚忠勇、沉着老练、谨慎周密、坚定、坚强与坚贞,自不待言。正如他行将就义时绝命诗里所吟咏的那样:“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笔者仅浅说剧中之吴将军既有崇高理想支撑着的大义凛然,又溢满着不顾生死、舍己为人之浓浓人情味。
为了掩护吴石避免暴露,接头中遭特务包围的交通员张灏,明明自杀却要伪装成他杀(故意让特务们认为是吴将军杀了自己,以保护吴次长),使得吴石将张灏的此番搭救铭刻于心,无法释怀。故而当闻知化名林义良(张灏弟弟、基隆工委书记)被捕后,吴石的第一反应:必须营救。而且不顾危险,精心策划,获取成功。当晚他又冒险赶到林义良新的藏身之处(陈宝仓将军官邸),为的是透过门隙看上惨遭酷刑后的“林”兄弟一眼。紧接着,他便千方百计为林义良搞到特别通行证暗中护送。又亲自开车于码头,远看着乔装改扮的林义良顺利登船,安全离台,这才长处了一口气。
远目送“兄弟”
聂曦,潜台四烈士中又一青春热血男儿。他既是吴将军的副官,也是吴次长的门生,更是吴石志同道合、生死不易的战友与助手。吴“师长”、吴上峰不仅对他欣赏期望有加,更是爱护关心备至。对他的成长与安全,吴石时时萦绕心头,细致入微。营救林义良的行动,危险而又极易暴露,吴石安排聂曦只能接应,而不能直接参加营救。事后得知聂曦还是亲自了参加营救,吴石又忧心忡忡。担心聂曦因而可能暴露,会有不测,吴石就又打起把聂曦尽快调走、甚至离台的主意。
赴死四烈士之一聂曦
吴石心思缜密,未雨绸缪,且处处总先考虑战友的安危与及时撤离。随着斗争情势的日益严峻复杂,他很快将聂曦从自己身边(吴办)调开(到东南长官公署交际科),而不顾聂曦的“坚持不走”。并反复叮嘱聂曦“不要走错门(再到吴办来)”。当感动不已的聂曦说:
“老师您不也有师母、儿女吗?”
吴石深情回答:
“你也是我的儿子!”
不是吗?在吴石心里,早已情同骨肉的聂曦,不仅是自己的副官、学生、助手、战友,又怎么不是自己的儿子呢?
师生相遇,偶然不过。大义柔水,情胜父子。
感动,未必因为怒发冲冠似的激情澎湃,慷慨不已;也未必因为江河奔流般的拍岸卷雪,滔滔陈词;而往往来自一句涌自心底的淡言轻语,或情不自禁的举手投足,甚至是或爱抚、或期许、或喷火、或静潭般的那缕眼神。
“东海小组”(吴石等潜伏代号)这支插入敌穴尖刀般的凌厉队伍里,不光有硬汉吴石、陈宝仓,青春勇士聂曦,还有巾帼英雄、秘密交通员——来自香港的药材商“陈太太”(朱枫)。赴台不啻闯入血腥恐怖的龙潭虎穴。刚下船就要遭受荷枪实弹的严格盘查。沉着而又机智的“陈太太”,巧装佣人之身,借为邻客抱孩子的机会,顺利躲敌过关。万分小心地与上线吴次长接上了头,但还是险象环生,冷箭高悬。吴次长在交给她绝密情报(微缩胶卷)时,叮嘱她一旦遇上危险,立即拉出胶卷,使其曝光,确保安全。
穷凶极恶之蒋介石统治之下的黑暗台湾,特务遍布,危险处处。取情报返回途中的“陈太太”,还是被保密局滥抓无辜的暴行所捕。情报怎么办?太懂得如此高层绝密情报来自不易的“陈太太”,不到万不得已,无论如何都不会舍得毁胶卷于一旦。
被抓的危急关头,她还是密藏“微卷”于身(以敲砸钱财为真正目的特务,慌忙抓人时一般不会先搜身)。被押入牢房后,“陈太太”先是将情报藏在身边口袋的花生中。轮到自己被审时,饿狼似的特务在抢着抓花生吃。眼看要“露馅”了,“陈太太”又急中生智,说自己也饿,伸手把掩着微卷的花生也抓了一把。换手之机的瞬间,她装着捋头发似的,右手摩向头顶,趁机又将微卷藏进脑后的发髻中。靠着她机灵干练的巧于周旋,翌日一早,情报便与她一块儿安全获释。
尽管如此,此举仍属危中求安的险棋,不能不谓侥而幸之。沉稳老练、警觉十分的吴次长闻知后,当即严肃批评了冒险的“陈太太”。当然,从一名地下交通员万般珍视情报的视角看,“陈太太”如此之举,想来不无道理,也符合“陈太太“聪颖机智、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但比她更富有对敌斗争经验、更谨慎、更小心地吴次长,还是设法弄来特别通行证,要求她迅速离台,以免不测。事后仍见她没有“撤退”的吴次长,再次要求她必须赶快离台,一天也不能耽误。下面是二人“组织明确安排”与“个人坚持己见”的一番对话:
吴次长:你必须马上离开台湾,不然你暴露了,危险了,你家人怎么办?
“陈太太”:你不也在台湾,你的家人呢?
吴次长:你离开台湾后,香港会再派新的交通员来的。
“陈太太”:我亲眼看到新交通员德英下船出港时,盘查的敌人怀疑了她的通行证作假。无奈之下,德英回身拼命跑向岸边,扑向大海自尽。当时我就在她眼前,却什么也救不了她(说到此处,陈“太太”满含热泪)。你根本就不知道,香港现在再派不出新的交通员了。
吴次长:……
“陈太太”:我相信自己并没有暴露。
……
虽然她自己没有暴露,但叛徒的出卖还使她,终究未能逃出魔掌,大义凛然地壮烈于台北马场町刑场。尽管吴石再次冒着生命危险为她签发了特别通行证;尽管在台湾封航禁飞的情境下,吴将军设法让她搭上了仅有的一架军机逃到了舟山定海(当时仍为国民党守军盘踞);尽管弃暗投明的黎晴(前去带人抓捕她的保密局行动队队长)不惜亲手打死两名特务而掩护她逃离;尽管此地距她即将回到的故乡(浙江镇海,今属宁波),隔海相望的定海与镇海,不过几十公里之遥。
弃暗投明、冒死救“敌”的军统行动队队长黎晴
为了自己的崇高信仰与美好理想;为了及时送出比自己生命还要重要的珍贵情报;为了有效配合华野早一天解放台湾,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胜利目标,忠诚无畏、勇敢坚定的“陈太太”(烈士朱枫),舍弃个人安全,反复坚持把危险与牺牲留给了自己。能够坚持在最残酷的隐蔽战线斗争到底,能够为宝岛台湾的尽快解放献出自己的热血乃至生命,将是无上光荣。自己不过是金秋之时、漫山遍野、层林尽染的“枫”叶一片,又有什么舍不得的呢?
“陈太太”坚持的不离台,想到的自己与加快台湾解放的轻与重,和做好的为信仰而献身的一切准备,并非多余。蒋介石败逃势力的垂死挣扎,愈发的穷凶极恶,其爪牙鹰犬(保密局)们的布网追踪,狡诈残忍,使得隐蔽斗争的形势愈发复杂严峻与残酷。令人不堪面对与极其痛心的是:危险不仅来自敌对势力,更来自地下党堡垒的内部。译电员刘慷福的叛变,假庄阿臣(军统特务)的混入,招致伪装成三荣行店铺的地下交通站暴露了,“老板”林义良(台工委基隆工委书记)被捕了……
紧接着,台工委副书记陈泽民,也经受不住敌人的严刑拷打招供了。最后连二次被捕的台工委书记“老郑”(蔡孝乾)也变节投敌了。白色恐怖之中、残酷无以复加的情形下,一个省党的最高负责人都叛变了,顿遭破坏与损失惨重的程度,可想而知。倾巢之下,岂有完卵。包括“陈太太”在内的吴次长、聂曦、陈宝仓等一大批共产党人的被捕、遭严刑与牺牲,咋能幸免?
“老郑”(蔡孝乾)的无耻叛变,导致台湾工委下属组织网络可谓连根拔起,全军覆没。军统特务机关按照他所供出的名单线索,共抓捕了1800余人,处死1100人。但吴石、朱枫、聂曦、陈宝仓等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在剧中“东南小组”的艰苦努力下,全是绝密的军事情报,很快传递到华东局情报局。其中,几份绝密军事情报还呈送给毛泽东主席。当毛主席听说这些情报是一位秘密女特派员赴台从一位国民党上层人士“密使一号”(吴石)那里取回时,当即嘱咐有关领导:“一定要给他们记上一功哟!”
毛泽东激动之余,还赋诗一首,并嘱咐一定要传到那边(指台湾),其诗曰:“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
“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天地为证,青山忠骨;“石”如坚钢,情似柔水;红“枫”如火,血染风采。尘封的历史终将光耀天下;英雄的巍巍魂魄越千古而不朽;先烈的浩然正气贯长虹而永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未竟的“台湾回家”宏愿,必将激励和鼓舞着承继者们,前赴后继,终将实现。
作者简介:杨水河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人。热爱文学,练笔不辍:创作和采写的 一百五十余万字的报告文学、散文、随笔、剧评、杂文等,在市级以上主流报刊等媒体上发表,有些篇目入书出版,其中十二篇获地市、大军区和国家级征文比赛一、二、三等奖 。近年相继出版《年华无悔》《年轮无声》和《年岁无负》三部散文(随笔)集,并被 洛阳市图书馆 、 三门峡市图书馆等机构收藏。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