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克声明: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平台发布,原创内容请勿转载。
对于1955年全军大授衔,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等十人被授为大将军衔,近来网络上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有的人认为大将有排名,有的人认为没有排名。特别是有的人对粟裕第一大将的提法很不赞同,等等。有鉴于此,帅克就这一问题作个简要解读分析。
首先,帅克亮明观点,大将是有严格的排名的。要知道,与上将以下军衔不同,大将和元帅的授衔名单,是由中央书记处提名,经政治局审议最终才确定的。那时的中央书记处是主席、总理、总司令等五大常委负责制。换句话说,只有五大书记才有提名权。连授衔工作总负责人、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兼国防部长彭德怀,也仅“只参加讨论发表个人意见”。
我们说,提名层级如此之高、审议规格如此之高,这充分体现了大将、元帅的提名名单及排名是多么的郑重而严肃。实际上,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的话,便知道排名文化是多么的由来已久和多么的讲究。只要涉及官位、品级、军功等,便少不了排名。实在不好排名或不想排名、不必要排名,至少还要有个按姓氏笔画为序区分和兜底。否则任何依据规则都没有,那肯定会乱套的。
至于十大将的排名,你只要是对军史、战史和将帅人物有一定研究的话,那么,十位大将的名单往那一摆,便很容易看出这是有严格的排名的。并且这种排名,还渗透着一定的深层逻辑。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是战功因素。
既然是开国的高级将领授衔,既然是对立国各时期战争作出贡献的表彰肯定,战功因素排在最前,是最容易让人接受和想象的事。换句话说,战功因素加持的授衔,是最能让人服气和无可争议的。而粟裕排名第一,也正是战功因素在他身上体现的特殊性和无可替代性。
我们看,十大将之中,有好几位都曾是粟裕的老上级。红军时期,肖劲光曾任红七军团政委,粟裕则是参谋长。罗瑞卿当红四军政委的时候,粟裕还只是该军师级干部。抗日战争时期,张云逸一直是新四军的领导,粟裕当一师师长时,张云逸当新四军副军长,并在陈毅不在新四军的那一年多的时间,曾代理过军长,即便是解放战争时期,张云逸在华东的排名也一直靠前于粟裕。最终,粟裕大将的军衔排名靠前于以上这几个老领导,这足可说明五大书记在提名时,把战功的因素看得还是非常重的。
近几年有个别“黑粟”之人,总是排斥第一大将的说法,并进而否定大将有先后排名。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大将的排名早已被历史定格和固化。或许从整个语义来讲,第一大将提法不够严谨,但落在粟裕头上,便如他当副司令却负责战役指挥一样,反倒觉得粟裕这个第一当得更是名副其实。
除粟裕外,另一个靠战功因素加持的大将当属陈赓。主席曾说过,大将的标准可参照陈赓。由于陈赓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打了很多漂亮仗,解放战争还有相当一段时间,担纲直接受中央军委指挥的战略集团的领导,这些无疑都给陈赓位列大将第四加了不少的分值。
按战功论,接下来当属肖劲光了。前面我们说过,肖劲光红军时期便早早地当上了军团政委,抗日战争时期曾当延安留守司令,解放战争的起点也很高,最初曾是东北民主联军的副司令兼参谋长。四保临江、围困长春、衡宝战役腰斩桂系七军,肖劲光的指挥还是很有一套的。
第二是资历因素。
资历因素影响官位爵位可谓是源远流长。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文官长孙无忌排在第一,而著名的武将也可以说是最靠前的武将尉迟恭,排名只是第七;明朝开国有六公,魏国公徐达作为开国立功第一人,竟也排在韩国公李善长之后。
我们仔细看一下十大将的名单及排名,虽说战功因素很重要,但整个名单及排名无一不受资历的渗透和影响。
资历最老的当属张云逸。早年他曾加入同盟会,并参加了著名的黄花岗起义和辛亥革命,还参加过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这一资历即便在元帅方阵中,都不遑多让。尽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张云逸在一线指挥较少,但仅凭他革命的早期资历,便足以使他列入大将名单之中,以至于在待遇方面,他虽是大将军衔却破格地领着元帅级别的工资。
我们再看,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罗瑞卿等人,他们在红军时期都达到了军一级的职务,王树声曾是红四方面军的副总指挥。有的人一直觉得粟裕的资历弱一些。帅克觉得这只是相对来讲。粟裕的资历与黄克诚相仿。红军时期,粟裕同黄克诚曾分别任过军团一级的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他们一个是新四军一师师长兼政委,一个是三师师长兼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两人都是战略区副职级。但由于有一个“战役指挥交粟负责”和代理将近一年的野战军司令兼政委的加持,粟裕在这一时期的资历略高于黄克诚。
其实,粟裕仅凭他新四军一师师长兼政委这个职务和经历,便足以奠定他授大将军衔的资格和历史地位。
第三是“山头”因素。
从古到今,军队的“山头”问题都一直存在。毛泽东主席力主推出的三湾改编、古田会议,这些开创性的举措,其中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等,都含有针对“山头”之意。但毛泽东主席又很实事求是,针对“山头”存在的客观现实性,主席的策略是:承认“山头”,反对“山头”主义;尊重实际,照顾“山头”;着眼大局,消除“山头”主义。
主席对待“山头”的思想,显然也体现在1955年的大授衔上。总体来讲以战功、资历因素为主,但同时也考虑到“山头”平衡的问题。这种平衡,主要体现在既考虑到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也照顾到红二方面军、红25军和陕北红军,既考虑到八路军也照顾到新四军,解放战争的四大野战军也都是注重一种大致上的平衡。
具体到十大将头上,体现“山头”最明显的有这样几位:
一个是王树声,因为他是红四方面军的副总指挥,而偌大的四方面军不出一个大将怎么也说不过去。所以,尽管王树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职务和资历并不足以支撑他授大将军衔,但最终他还是靠着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这一职务经历,成了四方面军唯一的大将。
另一个是许光达,红二方面军作为红军三大方面军之一,怎么也得有个大将吧。最终,这一大将军衔便授给了许光达。
徐海东也有这种情况,他是陕北红军和红25军的代表,除对“中国革命有大功”外,“山头”因素也是他入选大将军衔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我们再以解放战争的四大野战军为例,大将中四野占了3席,三野、二野各占2席,一野和华北军区各占1席。总体也是体现了一种大致上的平衡。
第四是现任职务因素。
乍一看,十大将排名现任职务因素体现得并不明显,但细思起来还是有加项分值的。
前面提过陈赓是标准的大将军衔资历。综合论起来,无论是资历还是战功,陈赓并不比黄克诚弱。但最终排名黄克诚却排在了前面。恐怕这与黄克诚现任的职务比陈赓高不无关系。当时黄克诚任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而陈赓是副总长。
谭政和肖劲光的排名也有这个问题。无论是战功和资历肖劲光均不弱于谭政。但当时谭政任总政第一副主任,而肖劲光是海军司令员。在各方面大抵相当的情况下,显然谭政的总政第一副主任职务,比肖劲光海军军种司令员的职务更有分值加持。
有的人认为许光达以一个正兵团的资历最终能入大将军衔之列,除红二方面军的代表性外,还和他的装甲兵司令这一现任职务不无关系。但帅克觉得,刘亚楼的空军军种司令职务,显然要高于许光达的兵种司令职务。这样看来,装甲兵司令这一职务给许光达的加持影响似应不大,更多的还是红二方面军的“山头”因素。
以上我们只是例举分析了四个方面对大将军衔排名的影响。实际上,大将的评选及排名是历史逻辑和现实状况相交织的产物,背后有着多维的考量,影响排名的因素也不止这些。比如从常理逻辑上看,徐海东抗日战争开始没多久便长期休养,但仍评为大将且是第二名。从常理上看,陈赓是他的老师长,且战功更高,怎么陈赓才第四呢?同样许光达本人都认为王震比他更适合授大将,但作为正兵团且只是兵种司令的他最后却入选大将之列。这两个例子似乎又找不出常理和逻辑。那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放宽视野,从中国传统文化层面,从“徐海东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字里行间去找寻,或许会有一定启发和心得的。#头条深一度##知识新发现##帅克评史#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